专访全国政协委员韩保江: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站不住脚,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孕育巨大发展机遇|解码政府工作报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 北京报道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24年主要预期目标,其中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报告明确,2024年积极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2024年还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等。
如何看待2024年经济目标的确定?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更好地推动经济恢复向好?如何看待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韩保江。
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将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21世纪》:如何看待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
韩保江:我国确定合理的经济增长目标,是有经验的,有现实需要的,也是有理论支撑的。
2024年我国经济保持在5%左右的增长,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需要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速。实现5%左右的增长,能解决现实扩大就业的需求,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超过1170万,按照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创造的就业弹性,1%大概能带动200万就业,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要求5%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
《21世纪》:2023年部分月份我国CPI同比出现负增长,外界对中国经济“通缩”的担忧增多。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韩保江: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在引导经济社会发展预期、在回应国际国内各种唱衰中国经济论调方面,给予了积极且权威的回应。
中国经济发展到如今规模,经济增速出现下行,是所有经济体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方面,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少子化使得新增人口有所下降,经济增速会相应下行。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整体发展程度的提高,质的提升会对量的增长有一定替代作用,因此中国经济增速进入稳定期,跟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外界那些不看好中国经济的声音,往往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对中国经济治理机制不了解,他们是依据西方经济学对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形成的认识给出的判断。中国这样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其所孕育的发展能量和潜力是巨大的,是用现有工具和方法论难以阐释清楚的。
中国经济当前虽然遇到下行的压力,和需求不足、预期弱化的挑战,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总体是很好的。当前我国的物价很稳定,居民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企业盈利水平等都在改善,2023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乡村居民收入增速跑赢城镇居民收入,收入的增长是社会稳定、居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主要来源。今年的春节消费是很典型的例证,雨雪天气使得出行条件并不好,但是今年返乡、旅游的人数远超疫情前的2019年。这些领域释放的积极信号,与那些认为中国经济不行的论调是相悖的。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巨大。中国现在只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如果中国要实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有7亿-8亿中等收入群体,到时候需求和投资倍增的效应会不同程度释放出来。当前中国还有4亿多生活在农村的人口,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未来还将有1-2亿人到城镇来,释放的需求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可能都达不到的水平。当前中国已经实现小康,但是从基本的发展需求到更好的发展需求,中间消费升级的空间是巨大的。
当前对老龄化少子化出现一些担忧,虽然人口增量在下降,但是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存量是很大的。随着人的身体素质的提升,通过政策优化,可以有效破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稳定劳动力结构的空间很大。中国现有劳动力人口的素质是经得起考验的,经过十几年市场化国际化培养了大批中国企业家,这些人力资本的优势也是今非昔比。
人才优势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在哪里?
韩保江:中央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爆发以来,以AI、新材料、新能源、新模式等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的集中概括。中央提出这个概念,是为了让大家把发展的聚焦点放在新动力上。但是,这并不等于否定传统生产力,那些有长久生命力的生产力也要保持好,同时要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样整个社会才会在稳定中创新。
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第一大优势是人才优势。我国有将近2亿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人才。虽然国内国外有批评中国教育质量的声音,但是高等教育本身就是对基本能力的训练,个人创新能力的发展需要持续的实践和积累。
第二大优势是举国体制形成的,国有企业和非公经济相互配合、互有所长形成的合作优势。从整个国家战略来看,国有企业做好搭平台、做绿叶的事情,保障好国家安全、民生等重点领域公共产品的供应,为更多非公灵活的经济在平台上发挥创新作用创造条件。
2024年经济平稳增长有赖于扩内需政策发力
《21世纪》:面对当前有效需求不足、预期偏弱、风险上升的局面,2024年要着重推动哪些工作?
韩保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都对2024年的重点工作进行明确部署。
首先,要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加快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体系是整个经济的骨干,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对于中国而言,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关键是构建与现代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构建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相适应的消费体系。
第二,2024年中国经济能否平稳发展,关键在于扩内需政策能否真正行之有效。让人惊喜的是,中央反应很快,提出要实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项政策若干年前曾使用过。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加强逆周期调节很有效的方式。固定资产投资最好的时候,就是经济下行的时候。当所有生产要素价格水平处于低位时,是企业重置资本的最好时机。这时可以顺应企业需求,发挥财政金融政策在大规模设备更新过程中的杠杆作用,比如给企业提供低息贷款、贴息政策等,帮助企业在低潮时期加快技术更新。另外,当前全球产业进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世界经济周期处在最适合更新换代的时期,加快新技术的替代也是产业革命发展的必然要求。再者,这与我国扩大内需的战略相契合,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需要相契合。我国2005年开始推行家电下行,很多家庭的家居家电产品有着智能化自动化升级的需要。因此,以设备更新撬动投资,以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消费,将有力撬动中国内需的进一步扩大。
第三,要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中国经济发展的潜能很大,要让这些潜能变成现实生产力,关键是要持续推进改革。要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让国内的循环畅通起来。要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科研体制、市场体制、社会氛围,中国的市场环境若是能培育和容纳一批全球顶级创新人才,就不用担心创新活力了——这方面我国还有很多体制潜力可以挖掘,需要向成熟市场经济体学习经验,建立起保护各类财产权、企业家权益、科学家权益,宽松的鼓励创新的氛围,法治化国际化高水平的经济体制等。
第四,要持续扩大开放。对于外部的恶意抹黑、贸易战等,肯定需要应对。但是整体来说,中国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要继续跟发达国家打交道,还要与发展中国家保持更密切的联系,保持亲诚惠容、平等互利的关系。看待当前国际上的一些矛盾冲突,要从利益的角度看长远些,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非停留在过去“二元冲突”的老观念。
第五,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针对国内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些风险,我们推行系统性排查、主动拆雷、降低内部不确定性风险,这已经成为我国治理的实践经验。通过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来降低内部不确定性,通过做好自己的事,来以不变应万变。
第六,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工作,这些领域都是我国经济腹地大、潜力大的体现。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动整个生产生活体系的全面绿色化转型,提升民生福祉等,这些都能推动我国经济潜能的逐步释放,提升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21世纪》:我国居民消费和收入增长还有较大增长空间,后续要如何持续推动消费和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韩保江:首先要解决经济增长的问题,要推动经济平稳增长。像2024年我国确定5%左右的增长目标,是符合现实需要的,也有相应政策支撑。要持续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保证就业才会有收入保证。
从当前国民分配结构来看,需要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近年来,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稳步增长,然而,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仍存在一定差距。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3.92万元,国民收入占GDP比重约为43%,而同期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普遍超过50%,部分国家甚至高达60%以上。未来需要将国民财富更多分配给居民,同时政府公共收入要控制在适当的水平。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社会总需求会扩大,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税费负担比例适当下调,但是公共收入规模可能水涨船高。同时,要减轻居民的支出负担,比如降低个人所得税负担、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等,推动居民收入增加,这样居民的幸福感会进一步增强。
(作者:周潇枭 编辑:林虹)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