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田轩:金融强国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推进

21金融街杨志锦 2024-03-06 19:26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志锦 北京报道

3月5日,提交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是“五篇大文章”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五篇大文章首次提出于去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是建设金融强国的一部分。

就金融强国建设的相关话题,两会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田轩认为,金融强国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推进,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长期跟踪、实时评判,并适时纠偏,不断完善基础制度、市场机制及配套政策。 


田轩

将金融工作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 

《21世纪》: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这是中央层面首度提出建设“金融强国”,如何理解“金融强国”这一概念的提出?

田轩:金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血脉源泉,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与推动力。中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须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提升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育新质生产力。而我国的金融体系建设,历经社会结构变迁、市场体制变革、经济发展阶段转变等,已经逐渐走向成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赋予更高的目标与要求。去年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将金融工作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与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相匹配,为我国建设金融强国指明了方向,将进一步强化金融调控能力,提升金融服务效能,促进要素流动,推进经济结构转换,促进高质量发展。

《21世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农业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等强国,如何看待金融强国和前述强国之间的关系?

田轩:金融强国与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农业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等强国并列,体现了我国金融建设已经走向新的战略高度。同时,金融强国与上述强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金融由于其自身特有属性,可通过充分利用金融体系功能,发挥金融要素价值,引导资金流向国家战略重点领域,助力解决产业链供应链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赋能实体产业发展。具体可表现为通过实施金融调控,疏通资金进入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现代农业、航空航天、智慧交通等产业,支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强国建设。同时,科技强国等强国是金融强国的推动力,我国金融体系、金融要素通过服务强国建设不断发展完善,走向强大。

《21世纪》:金融强国具备哪些基本特征?中国建设金融强国,和其他金融强国有何异同?

田轩:对照国际上金融强国的历史演进规律看,一般是在经济崛起和产业升级过程中,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不断发展壮大,具备强大的金融要素和金融体系,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等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不过,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本质上在于服务私有制经济,并以利益最大化为最高追求。中国的金融强国建设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金融要素、金融体系不断发展、走向成熟。但本质区别在于我国金融强国建设根本目标是服务国家战略布局,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通过充分发挥金融要素作用,强化金融体系功能,落实政治性要求,健全调控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转变,激发市场活力,实现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金融强国建设需要统筹推进 

《21世纪》:有没有一些指标来衡量金融强国的建设进展?

田轩:金融强国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推进。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长期跟踪,实时评判,并适时纠偏,不断完善基础制度、市场机制及配套政策,这就需要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衡量。从宏观目标来看,金融强国建设是为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充分就业。因此,可通过分析货币供给量、物价水平、人民币汇率、就业率、经济增长率等定量指标、货币政策执行情况、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等定性分析及与金融要素价值发挥的关系进行综合评判。此外,针对关键金融要素,如中央银行政策执行情况、金融机构业务服务能力等从业务/工具丰富程度、专业能力、风险防控水平等方面制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金融市场成熟度、金融监管水平等与国际先进进行对标分析等。

《21世纪》:中国距离金融强国还有哪些差距?未来如何更好地推进金融强国建设?

田轩:目前,在现代中央银行(金融调控)、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建设、金融监管体系建设等方面,我国与成熟的市场仍有差距,体现为银行信用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多元化的产品、市场和服务体系未完全建立,导致货币政策传导面临阻碍。金融机构协同性还不强,金融产品、服务需进一步丰富,尤其是对重点领域和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支持不足等。此外,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创投市场、区域性股权市场、北交所、创业板等市场联动机制尚未彻底打通,上市企业质量有待提升,对中小企业助力不足等。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多部门协同机制未完全建立,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强等。

未来需要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优化资金供给结构,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新财税制度,精准发力,解决重点领域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持续丰富金融产品与服务,不断丰富FOF、权益等各类产品线,完善资本市场交易机制改革,引导各类养老金、保险资金、银行理财资金流向具有创新潜力的优质中小微企业。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继续完善上市标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势,满足不同市场主体融资需求。细化监管机构职责权限范围,建立多部门协同的监管机制,更加坚决、更大力度地落实对上市公司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大股东违规占用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犯罪的成本。

《21世纪》: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能力?

田轩: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应聚焦双向开放机制。一是优化外资营商环境,推进与国际标准衔接,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提高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二是加大互联互通机制扩容,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动境内交易市场的机制创新和市场的成熟,加快推动境内企业“走出去”,坚定支持企业依法合规利用境外资本市场融资发展。三是强化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坚持维护国家安全,筑牢风险底线,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跨境监管。

如何建设金融强省? 

《21世纪》:近期广东、江苏、浙江、河南、四川等省份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省,金融强省应具备哪些特征,如何理解金融强国建设和金融强省建设之间的关系?

田轩:金融强省建设应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金融强国”的重要论述,坚守政治性,坚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推进科技强省、制造强省建设,并与“金融强国”“六个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六大体系”相衔接,结合本省金融业发展情况,打造强大的核心关键要素、区域金融体系。

金融强国建设是金融强省建设的战略指导,金融强省建设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强省建设应以金融强国为目标,统筹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完善本省金融体系,充分发挥金融要素价值,各省市联动,助力中国特色“金融强国”建设。具体来看,落实宏观调控要求,引导资源投入符合国家战略、本省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加强投融资生态建设,完善创投市场、区域股权市场与科创板等市场的对接机制;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外资营商环境、引入国际资本,助力本省企业境外融资;深化地方监管机制改革,落实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加强市场、监管、行业、司法等系统的协同,加强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等。 

《21世纪》: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8%左右,甚至比一些西方国家还高,成为各方讨论的焦点。建设金融强国的过程中,如何看待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这一指标?

田轩:金融业增加值与GDP的比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空间情况,但是无法真正揭示发展质量。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8%左右,但结构较不均衡,融资模式以间接融资为主,且资本市场投资者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未来金融强国建设,仍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提质增效,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要建设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金融机构专业度,加强产品服务体系建设,促进金融市场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加大长期资金入市规模,助力科技创新等领域,真正实现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杨志锦 编辑:周鹏峰)

杨志锦

首席记者

长期专注于地方债、债券违约、货币政策、银行领域的报道和研究。在财政、金融、宏观交叉的地方债领域,力求为市场提供专业的信息和分析。欢迎交流及爆料,记者微信:yangzhijin21,添加请备注单位及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