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洪晓文
“让记者朋友们到前面来拍吧!你们到前面来拍,就可以从不同角度拍到所有代表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广东代表团在开放团组会议开始后没多久,就向在场的225名中外记者发出了“零距离”面对面的邀请信号。小小细节,拉近了与会者间的距离,让一组组媒体镜头的“长枪短炮”能够更清晰、更直接地聚焦基层代表,也让来自广东的故事与声音能够以更加立体的形式呈现在来自天南地北的记者面前。
在笔者看来,这一段会议小插曲绝非偶然、也并不突然,其背后是在几十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敢于直面尖锐问题、自信迎接挑战的广东底气,敢于突破创新的广东精神,坚持开放与包容的广东气质,也是广东这座经济大省务实“挑大梁”的真实写照。
在当天历时超三个小时的开放团组会议中,18位代表相继发言,其中包括来自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汕头、清远等6位地方政府领导,以及来自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代表,围绕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做强实体经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巩固外贸基本盘、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进行充分讨论。讲问题、摆事实、要答案,原定于30分钟的提问时间最终被延长至50分钟,干货满满的议程向世界释放了广东开放的诚意与胸怀。
针对现场外媒关心的“广东受到企业供应链多样化以及将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等其他地区影响”等尖锐提问,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省长王伟中直言,一些企业为规避经贸限制、关税壁垒等,将订单、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但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大批十亿级、百亿级重大外资项目落户广东。
挑战在,信心与出路也在。不难发现,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冲击,区域供应链的局部调整没有难倒广东的制造业,反而坚定了广东坚持制造业当家、确保任何时候都不脱实向虚的务实导向。据了解,去年全省新设制造业外资企业数量增长30%,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1.7%,今年1月新设外资企业1947户、增长106%。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数据表明,投资者看好中国、看好广东。
这份底气来自扎实的产业根基,来自长期关注和选择广东的海内外投资者,更来自一位位居民个体的“用脚投票”。广东在会上公布数据,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4万亿元的大关。伴随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已基本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在大湾区有超过8万名的港澳学生在广东的中小学校就学,有超过20万港澳的居民在广东工作发展,累计孵化的港澳项目超过4800个。开放的广东,正成为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年轻“创客”们的目的地,有人来这里创新创造,有人享受这里的开放与繁华。
“广东美食美景多”,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还热情邀约媒体朋友多到广东走一走、看一看,多品尝广东美食,感受岭南之美。他还希望媒体朋友多到湛江滨海旅游,观赏栖息在这里的中华白海豚生态奇观,亲身体验海洋生态保护的生动成果。真挚的邀约、接地气的“打卡”推荐,一下成为许多参会记者心中的“温暖时刻”,热情好客的广东广纳八方来客的温情与诚意,背后是人口大省、文化大省在发展中生长孕育的人文关怀。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过去,如今新一代的创业者们,不仅仅看中“发财到广东”、奋斗到广东,而更愿意安居到广东、扎根在广东。
“诚挚欢迎海内外企业和人才到广东来、到大湾区来,共享机遇、投资兴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份邀请,同时也是一个宣示,人才、资金、技术涌入广东,“投的是后劲、投的是未来”。
(作者:洪晓文 编辑:林虹)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