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电源党委书记张友权:远见者造就新能源之都丨上市公司看合肥①
当地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于先进产业的提早布局和支持、优越地理和自然条件禀赋是阳光电源快速崛起三大原因。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彭硕 北京报道
近日,全国各省市去年GDP陆续公布,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安徽省合肥市的数据再次亮眼: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12673.8亿元,同比增长5.8%,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增速居万亿城市第3位。名次上,2023年合肥挤进了全国GDP20强,位列第20名。
作为全国建市时间最短、城市体量最小的省会城市之一,曾经的合肥的存在感并不高。但如今,凭着一次次大胆布局,情势已发生逆转:押宝京东方、进军半导体、发力新能源。目前,合肥产业成功实现升级迭代,堪称本轮经济周期下的国内最大赢家之一。
合肥何以快速“逆袭”?是背靠中科大科教实力雄厚、抑或是身为“创投之都”的先人一步?除了以上的宏观视角,透过企业的微观视角同样可以解读合肥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秘籍。
从合肥本土成长起来的光伏逆变器巨头企业——阳光电源(300274.SZ),就是观察合肥发展秘诀的良好样本。
1997年,阳光电源创始人从合肥高校下海,创立了阳光电源。经历十数载,阳光电源成为了全球逆变器行业的龙头企业。据标普全球数据,2022年,阳光电源以77GW的出货量成绩,再夺全球第一。
阳光电源何以快速成长至如此体量?
在接受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阳光电源党委书记张友权表示,阳光电源快速崛起的原因有三:一是当地良好的营商环境;二是对于先进产业的提早布局和支持;三是优越地理和自然条件禀赋,地处长三角,为吸引优秀人才创造了诸多便利。
张友权指出,在新能源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合肥与阳光电源最终相辅相成,目前,合肥及周围城市已经聚集了一批新能源产业,这促进了区域企业整体成本降低,也带来了合肥和安徽省新能源大发展。
为企业成长开“绿灯”
张友权告诉记者,在合肥,阳光电源感受到了优良的营商环境与优质服务。
以企业发展最不可缺少的土地资源为例,在阳光电源快速扩张之际,合肥政府及时给予了土地资源支持,使得阳光电源发展并未因受土地资源束缚而迟滞。
“我们2011年上市以后,发展比较快,对产能需求比较旺盛。然而,我们公司开始时占地面积比较小,因此面临发展空间储备不足。”张友权讲述道,此时,合肥政府向阳光电源主动伸出了橄榄枝,通过了解阳光电源产能布局的用地规划,为阳光电源发展预留了空间上的规划,解决了公司扩张路上的土地难题。
由于产能扩张过快,新建项目需要各项审批,按照传统程序一层层办下来较为耗时费力。合肥政府则针对阳光电源的一些项目采取了“四证齐发”的措施,加速了项目建设速度,保证公司订单及时交付。
除了土地和审批程序简化,对于阳光电源这样的先进制造企业而言,人才支撑也是必不可少。
张友权介绍,安徽省和合肥市都有普惠人才政策。为人才提供住房补贴等措施,引导人才安心留在合肥就业、创业。
例如2022年6月,合肥市就出台了《合肥市服务人才发展若干政策(试行)》,面向重点产业链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等用人主体,制定一系列普惠性、特殊性举措,精准服务保障各类人才在肥创新创业。“十四五”期间,合肥市计划新增15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让新入职博士、硕士、本科生“先安居再乐业”。
风口布局先人一步
聚焦新能源产业,合肥的布局领先国内其他城市,经过大众传媒的不断传播,合肥“最牛风投机构”的名声响彻国内。
2010年以来,合肥市政府开始将光伏制造集群作为核心重点推进。2013年,合肥出台光伏专项政策——《关于加快光伏推广应用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此后,根据《意见》内容,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又下发13条实施措施,重点围绕以“以应用拉动产业发展”思路发展当地的光伏产业。
比如,13条意见中第一条提到:通过广泛实施分布式光伏屋顶电站、光伏大型地面电站、光伏照明、光伏扶贫、光伏与建筑一体化、光伏与设施农业相结合等六大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进光伏应用。
此后十年来, 4次修订光伏专项政策,在支持光伏制造基础上,鼓励创新应用,给予屋顶分布式光伏每瓦0.2元的投资奖补,择优给予“光伏+”创新应用场景20万元一次性奖补,补贴力度连续十年保持国内城市第一方阵。
“光伏新能源的产业,合肥市应该说是早期做的比较早,尤其是十几年前就想到了应用促产业发展,这个理念较为领先。”张友权评价道。
张友权提到,正是合肥对于光伏产业长期秉持的开放态度,促成了合肥吸引到了国内一大批头部光伏企业。从早年的晶澳太阳能,到近年来的通威股份、协鑫科技、晶科能源先后将产能落地合肥。
此外,张友权认为,合肥吸引企业的另一因素是合肥这些年已经建立起来的产业链集群优势,这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供应链成本。
公开资料显示,合肥市集聚上下游企业1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4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超3万人。除硅料、切片等高耗能环节外,形成“原材料-硅片-逆变器-电池组件-电站建设运维-新型储能-智慧能源”的完整产业体系。
公开资料显示,合肥在光伏产业收入增速一路狂奔。2019-2022年,安徽光伏制造业年营业收入分别实现406.6亿元、648亿元、882.8亿元和1954.9亿元,年均增长超60%,2022年营业收入规模位居全国第四位,2023年安徽光伏制造业预计实现营业收入2900亿元,跃居全国第3位、创历史新高。
企业城市相互成就
合肥成就了阳光电源,在这里,阳光电源从一家小企业,成长为全球光伏逆变器龙头。与此同时,阳光电源一路发展的同时也为合肥的崛起贡献心力。
据最新业绩预告,2023年,阳光电源营收突破700亿元大关,净利润规模来到100亿左右区间。
如此体量的巨头,阳光电源的发展对于产业链有着突出的辐射带动作用。
首先,阳光电源加速了合肥在新能源产业链的布局。
张友权介绍,这些年来,阳光电源积极引进介绍上下游的企业前来安徽投资,加速了合肥新能源相关产业的集聚。
“产业链上配套的企业,如果规模大了,必然就要往合肥来,所以这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比如晶科能源(688223.SH)等组件巨头与我们都是合作伙伴,结合当地的产业政策,纷纷落地合肥。”
其次,阳光电源的发展带动了合肥当地的研发创新、人才梯队建设。
2022年年报显示,阳光电源超过9000名员工中,有40%是研发人员。“我们依托光伏逆变器和储能系统领域的技术优势,推动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保持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带动合肥的相关企业,甚至是高校新能源的研发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由于阳光电源在电力设备、新能源发电领域的超然地位。阳光电源对于合肥本土院校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做了助推。
阳光电源和合肥工大、安徽大学以及一些高职院校合作,为研究生、本科生提供实习基地和实习机会的便利。同时,阳光电源也会根据市场的需求,为上述高校提供课题,促进理论成果转化。
“我们对这些学院的相关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培养,可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新能源电能变换领域,我们为行业培养了不少人才。”张友权称。
对于合肥在下一个新兴产业的前瞻性布局,阳光电源同样可以提供参考和指引。“比如我们在积极探索氢能等新能源领域业务的机会,目前还在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我们也希望在氢能方面有所突破,让合肥乃至安徽省开辟新的增长点。”
(作者:彭硕 编辑:朱益民)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