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能电力总经理方世清:良好营商环境“护航”,助力构建产业创新生态圈丨上市公司看合肥⑤
谈及营商环境对于企业发展的助力,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享了两个关于政府“护航”企业转型的案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晨 北京报道
安徽合肥,这片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土地,正逐渐成为众多企业的发展热土。
皖能电力(000543.SZ)作为安徽省的头部能源企业,深刻感受到了营商环境优化带来的红利。
皖能电力是安徽省第一批规范化改制的上市公司之一,也是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电力业务发展核心企业和发电类资产整合的唯一资本运作平台。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公司总资产598亿元,前三季度营收202亿元,利润总额18亿元。皖能电力控股18家子公司,投资参股31家企业。
“得益于省政府的支持,皖能电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积极构建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圈,企业发展的信心在不断增强。”皖能电力总经理方世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良好营商环境“护航”转型升级
皖能电力被称作“长三角火电四小龙”之一。作为一家省属能源企业,皖能电力既有鲜明的市场属性,又带有公用事业属性。
近年来,皖能电力聚焦能源主责主业,稳步提升能源保供能力。省内拥有9家控股发电公司,装机容量1177万千瓦;省外借助“疆电入皖”通道开辟新疆根据地,成功布局4台66万千瓦火电机组、落地80万千瓦光伏大基地项目;在抽蓄和气电领域实现零的突破,中标成为绩溪家朋抽蓄项目投资主体,长丰气电1号机组高标准一次性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这些都为皖能电力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根基。
在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公司正积极推进实施氢氨能利用、参与聚变技术研究、打造能源工业互联网等一批战略性项目,并取得阶段性进展。
譬如绿氢及氨能动力等能源创新技术产业应用,在30万千瓦燃煤机组实现多工况负荷下掺氨10%-35%平稳运行,燃烧技术、掺氨规模、稳定运行时间等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出资10%股权积极参与聚变新能公司组建,作为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建设的实施主体谋划推动核聚变能商业应用;启动安徽首个、行业领先聚焦工业园区的智碳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全省基于园区的能源管理“一张网”。
在方世清看来,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谈及营商环境对于企业发展的助力,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享了两个关于政府“护航”企业转型的案例。
在“双碳”经济新赛道上,皖能获得安徽省发改委及能源局、科技厅等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协助,最终“掺氨燃烧成套技术及关键设备”入选国家能源局第三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城市生活垃圾自维持高温清洁燃烧关键技术与装备》成果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为安徽“双碳”行动提供新的路径。
气电领域,在地方政府和电网公司、铁路、天然气等相关企业的支持下,皖能加强统筹、协调,按时并网发电,成功争取气电政策,斩获新能源配套指标,为天然气发电业务发展开新路。
他总结道,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和人才需求方面,皖能电力都得到了省政府的支持。此外,政府引导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圈,也增强了企业发展的信心,提高了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向一流产业平台公司迈进
方世清认为,安徽省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极优服务、极简审批、数字赋能、制度保障的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营商环境,助力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安徽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下称“条例”)经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该条例的施行为优化营商环境按下法治“确认键”。条例围绕破解市场主体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不得另行制定市场准入性质的负面清单。
条例明确,要便利市场主体登记,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涉企经营许可事项不得作为企业登记的前置条件;不得对企业变更住所地等设置障碍。优化市场主体注销办理流程,推行“证照并销”改革试点;明确推行市场主体“强制注销”改革试点,健全市场主体退出机制。
在政策支持下,如今皖能电力正全力向一流产业平台公司迈进、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迈进、向资产与市值协同管控迈进。
方世清指出,“我们将抓住全省能源战略性调整和‘双碳’行动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使命担当,承接政府战略,聚焦国之大者、省之要事,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重大战略。”
与此同时,他告诉记者,去年是皖能电力上市三十周年,皖能电力成功完成皖能环保与四家抽水蓄能公司的资产收购,市值增长41亿元,同比增长40%,市值管理成效显著。后期皖能电力将继续发挥上市公司融资平台作用,创造源源不断的价值,与广大投资者共享经营成果。
他强调,皖能电力将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坚持推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研发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降碳减碳技术创新及应用,在煤炭清洁利用、储能、气电、新能源、综合能源服务、智慧园区、氨能利用及碳管理等领域加强技术体系化布局;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方法路径,提升资产证券化水平,做好市值管理,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原则,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坚定项目开发建设决心,有序推进开发建设,积极布局新产业、开辟新赛道,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作者:雷晨 编辑:朱益民)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