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石恩泽、陈思琦 深圳报道
深圳坪山有三大产业——智能车、创新药、中国芯。
若说归为电子信息制造的车和芯,是深圳的现在;那么创新药,则是深圳的未来。
但医药产业十分特殊,在产品真正面世前,往往需要10年以上时间反复验证及临床。与工厂每28秒组装一台手机的快节奏不同,实验室里讲求的是“慢”和“稳”。
坪山创新药的企业家,身上也有一股淡然如菊的气质。其中一位企业家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养细胞急不得,要选择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而坪山不仅有马峦山,其水质也特别好。
“公司热水壶烧了几年都没有垢,呼吸的空气清新,每天上班也不用浪费时间在堵车上,简直太适合生活和搞科研了。”他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说起了自己的发现。
养皿东园下,悠然见坪山。在这个不同于深圳CBD快节奏的世外桃源里,主导坪山创新药产业的企业家、科学家们,不会跟你大谈特谈“AI如何改变世界”。他们眼神里充满了宁静和专注,正在自然的怀抱中探索着科学的真理。
(坪山区俯瞰图)
山清水秀的坪山更适合“养细胞”
2018年底,袁明辞去在英国的研究工作,决心回国创业。
在海外工作多年,袁明在创业选址上非常“接地气”。“一是生活环境要安静,二是生活成本要可持续。”他解释称,医药研发在早期要耐得住寂寞,“就像你不能要求刚满6个月的孩子会跑步,培养细胞跟育人一样,急不得。”
他考察完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后,选择把一家专注溶瘤病毒产品研发、转化及产业化的公司华药康明,“藏”在一个更安静的地方——深圳坪山。
“养细胞要到山清水秀的地方才适合。”袁明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说。
他还认为,坪山有非常适合创业的土壤,政府为创业公司提供了非常好的服务,并且有一系列政策支持创业。
与袁明这般淡然不急躁类似的,还有李鉴墨。
2016年,李鉴墨从英国学成归国,同样选择了来深圳创业。最初他将康膝生物,一家从事骨性关节炎医疗器械研发的企业注册在深圳“关内”。在2017年南山“创业之星”大赛上崭露头角后,他选择将公司搬到坪山。
李鉴墨看重的,是坪山区“一张白纸画到底”的潜力。
果不其然,坪山区作为深圳后起之秀,GDP增速已连续两年位居全市各行政区(新区)第一。这自然离不开坪山高瞻远瞩,明确“智能车、创新药、中国芯”三大产业方向,将资源汇拢,集中力量,打出一套组合拳。
相较北京、长三角等地,深圳的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面临产业规模小、新药研发水平不高等问题。曾有业内人士指出,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艰难程度不亚于芯片领域的探索与突破”。
坪山正是这个探索者和突破者。2005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认定首批三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3.29平方公里的深圳(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就是其一。
2017年,坪山又在全市率先出台了生物产业专项支持政策,支持范围广、资助力度大。如针对药品研发,通过临床试验可获高达1000万元资助,企业研发投入奖励最高500万元。
创新讲求机遇,机遇需要人才。坪山可谓是全国最惜才爱才的区之一。李鉴墨表示,当年坪山对创业者的支持力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准。人才不仅能拿到深圳市的补贴,区里还按1:1.5的标准支持创业。
“对技术密集型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最宝贵的就是人才。”李鉴墨认为,企业是否愿意来到坪山,人才供给也是重要考量因素,只有提供比国内其他区域更大力度的人才政策,才能在产业竞争中取得优势。
而当年的产业和人才政策,为坪山区多年以后的创新药产业集聚打下了牢靠的基础。2023年,康膝生物“胶原蛋白软骨修复支架”产品获批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三类注册证。
“基本上,与我们同期创业的公司,现在多数都走到了临床阶段。”袁明表示。
经过多年培育,坪山已成为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集聚区。截至2023年底,区内集聚了生物医药企业1143家,其中规上企业102家,生物医药生产企业数量占深圳市四分之一。
亮眼数据背后,还离不开坪山区多年来默默发力,将影响产业发展的短板接连补齐。袁明称,他2019年刚创业时,坪山区内没有一个能做动物实验的平台,他不得不与长三角的动物实验平台合作。如今,华药康明楼上就有一个实验动物平台,公司方圆5公里内还能找到好几家,这得益于政府重视建设医药研发平台。
不仅如此,号称药企研发“三大基础设施”——动物房、安评中心、药检平台——的另两大短板也被补齐。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华南安评中心、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坪山实验室等公共服务平台,都陆续进驻坪山。
(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坪山实验室)
值得注意的是,药品通常研发周期长、涉及环节多,仅靠单一公司的效率较低。业内认为,若将前端靶点发现、候选药物筛选,临床试验,组织生产等专业环节外包给专业机构,可大大提高效率。
在这方面,坪山区引进了华先医药、华南细胞工厂等创新平台。其中,华先医药已是华南地区最大的CDMO(医药研发生产合同外包服务机构)企业,其创始人叶伟平向记者透露,公司使用不对称合成完成的颠覆式路线设计,可将客户每公斤十几万的成本,降低到2万以内。
回顾这几年的“开荒史”,坪山在创新药产业政策、基建配套上的“快”速度,保证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慢”未来。2023年,坪山区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产业产值256亿元,近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8.55%。
全要素助推医药产业“滚雪球”
创新药企业拿到批件只是迈过了一个“关口”,实现规模化量产及商业化是下一个“目的地”,这个阶段的企业最需要的就是资金。
日前印发的《深圳市坪山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已将企业的资金需求纳入考虑:对取得1-3类药品生产批件且在区内产业化的,将分别给予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奖励;对首次获批二类、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且在区内产业化的,按市级资助的50%配套资助,将分别给予最高60万元、100万元。
除了政策资助,坪山区还撬动社会资本,成立了仙瞳生物医疗基金等11支政府引导基金子基金,管理资金规模达50亿元,目前已投资47家坪山辖区内高成长性企业。
去年,坪山迎来又一“50亿”,规模50亿元的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正式落户,明确将100%投资于生物医药、细胞和基因、医疗器械、大健康等领域。
一方面,50亿元产业基金有望帮助坪山更多初创药企跨过“死亡谷”;另一方面,基金依托复星医药这一龙头,将吸引海内外更多优质企业落子。而龙头之所以来到坪山,与此前坪山惜才爱才,为创新药产业聚集起一波人才,不无关系。
南财记者了解到,作为复星医药发起的产业资本,复健资本已通过深圳市公开遴选,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基金的管理人。复星医药大湾区总部也确定落地坪山,旗下复宏汉霖、复星凯特的部分产线首批入驻。
“中选后,基金团队马不停蹄开展工作,构建了储备项目库,并先后带了不少企业家来到坪山考察。”复健资本CEO李凡透露,基金的核心战略是“联动产业、培育龙头;聚焦成长、做强生态”,将发挥复星的产业资源优势,带动海内外优秀项目落地坪山,与深圳的产业龙头、初创公司、科研院所共建产业生态。坪山创新药之势,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快、越滚越多。
目前,坪山正形成“一核一区一带”的产业发展格局,拥有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园、中城生命科学园等生物产业专业园区16个,产业空间面积约130万平方米。
(坪山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现在,坪山的园区修建越来越专业。”袁明在采访中这样感叹道。值得注意的是,医药研发和生产线有严格的排风、排水要求。在此之前,像华药康明这样的初创企业,需要自行处理生产污水。而他们的做法也很朴素,依靠大大小小的排污桶来装废水,装完后存放在生物医药产业园地下室里,定期请外部机构来处理。
2021年初,坪山区生物医药工业园废水处理厂项目启动建设。这是一座占地超2万平方米的集中废水处理厂,工业废水处理规模可达5000立方米/天。如此既解决了企业生产排污难的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也便于行政主管部门集中监管,更保全了坪山的山清水秀。
兼顾企业方便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做法,为坪山吸引来更多有志之士。近年来,为方便不同层次的人才汇聚,坪山区构建起一套“3+1+1”人才政策体系,制定了面向生物医药的专项人才政策,按“聚龙顶尖人才”“聚龙领军人才”“聚龙青年人才”等分别给予认定和不同程度的利好。
2023年,坪山区精准引进人员8682人,同比增长138.8%,其中博士608人,同比增长277.6%。目前,坪山全区已有高层次人才1030人、博士人才1907人,分别是行政区成立时的7.6倍和19倍,为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人才支撑。
高水平人才的集聚效应,又为坪山带来深圳湾实验室、南方科技大学等一批高端科研载体前来“筑巢”。这为坪山创新药产业,带来了更大的溢出效应。
2019年成立的深圳湾实验室坪山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中心,成立之初仅6名成员,如今已发展到百余人规模,6人入选斯坦福大学“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有趣的是,这个溢出效应还带来了更多创新裂变。深圳湾实验室坪山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中心就在华药康明楼上。“我们会有一些合作机会,比如合作建立了免疫治疗研究中心。”袁明透露。
“潜力巨大,未来可期。”如今已是坪山区政协委员的李鉴墨在采访结束之时,如此总结道。这也是每一位前来坪山落户安家的创业者心中所想。
从2005年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起步,到如今逐渐配齐资金、土地、人才、高端科研载体等核心要素,坪山见证了深圳创新药的过去,也代表了深圳创新药的未来。
(作者:石恩泽,陈思琦 编辑:孙超逸)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