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业正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数字化趋势,广东农业AI实验室或可进一步打通产业全链条。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广州报道
自4月12日2024食博会·预博会开幕以来,东莞的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经历了人潮汹涌的三天。来自各地的客商一齐涌入,展馆内熙熙攘攘,不少展位上,企业当庭烹煮,牛肉丸、酸菜鱼、烧乳鸽……各种香气交织,令人食指大动。有观众调侃,“主食、菜肴、水果、零食齐全,一圈转下来就吃了个半饱。”
这场美食盛宴场馆,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集聚了来自全国30多个省区市、全球20多个国家的千余家企业;靠“珠江水、广东粮”起家的东道主,本次更是设置了1500平方米的广东综合展区,近百家参展企业荟萃一堂。
透过展会这座“微缩屋”,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发现,食品行业正甩开传统刻板标签,向精纵深,并呈现出浓郁的科技属性。
一方面,AI机器人被搬入展区,农业流通成为人工智能的前沿试验场;另一方面,硬核科技已融入产品背后的种养、加工、仓储、物流全链。随着食品加工精细化,产业链也不断延长,“院校科研支撑+企业转化应用”的破壁也越来越寻常。
作为食品加工“由浅入深”的重要标志,预制菜仍是本届展会的重头戏。企业将多元菜肴带上展会,期望借机打出地标品牌,开拓出省、出海的新市场。
数据“锄禾”
走进食博会广东综合馆现场,一台AI机器人率先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观众聚集在大屏前与它互动。有人上传了一张兰花生长的图片,机器人立刻进行识别,做出了虫害、水垢等诊断,并给出了针对性的种养应对方案。
除了这款名为“兰先生”的AI机器人,在广东,还垂直打造出了徐闻“菠萝君”、高州“高荔枝”等多个AI大模型技术的智能对话机器人应用。这些“小而美”的数字化项目充分采集、反映当地特色,在以AI赋能其农业品牌宣传的同时,也助力农业生产组织、出村进城效率不断提级。
以此为缩影,数据已充分农业发展之中,成为一项可靠工具,种地也已从既往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变成了一项“科技活”。
不止如此,2024食博会·预博会期间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预制菜装备产业大会上,广东农业AI实验室也正式成立。基于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的财经特色视角和数据赋能、广东电信的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漫云科技的尖端AI研发实力,其可以赋能从种植养殖到预制菜生产的全链条,让农业更智慧。
同时,广东农业AI实验室还为农业企业量身定制了一套“智能金融助手”。借助大数据信贷模式,力求解决农业融资难题;其“农业产业服务大本营”亦能够智能匹配供应链资源、定期发布产业洞察报告,提供AI培训、舆情监控、品牌营销等服务。
在业界看来,广东农业AI实验室可进一步打通农业深加工全链条。
目前,实验室的成果已初步发布,包括预制菜装备创新力企业榜单等在内的多份榜单和相关产业报告,已在本次大会期间面世,为相关接洽、投资、研判提供了参考。
背后,广东农业正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数字化趋势,并深化到种养、加工、物流、营销、出口等各个环节。特别是,人工智能与预制菜产业作为广东两大优势产业已“强强联手”,为当地打造出了一块“金字招牌”。
食品加工“由浅入深”
本次展会,陆丰市聚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展位上,红薯被加工成了红薯干、酸辣粉等多样化产品,展位负责人正忙着将新鲜出锅的酸辣粉送给观众品尝。
特别是在今年相关品种价格遇冷的情况下,甘薯企业纷纷发力深加工,以提升产品附加值,延长保质期、拓展销售半径,在更长时空范围内调蓄供需;并期望能提升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竞争力,推动品牌化,从而增强议价能力。
事实上,从徐闻菠萝到梅州金柚,深加工对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奇效早已在12221市场体系建设中得到了检验;去年印发的《广东甘薯产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也提出,推动甘薯加工产品多样化,提升甘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比重。
包括多形态的红薯产品在内,展区内由初级农产品加工而成的果干、果脯、果汁、糕点等不一而足,折射出农产品加工日渐呈现“由浅入深”的特征。
“目前,广东甘薯加工形式相对单一,产品仍以传统的淀粉、粉丝为主。”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温靖认为。在此背景下,聚润农业的酸辣粉显然迈出了一步。据悉,后续公司还计划推出海鲜、牛肉等不同口味谱系。
深加工也对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温靖进一步指出,接下来要提升企业加工技术、改进设备,特别是攻关农产品品种品质评价技术,充分明确原料适宜性。
高技术需求下,高校院所超脱出单纯的科研角色,相继加入了加工生产行列。
展区内,参展主体十分多元化。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便将保鲜、加工等技术融入产品,在本次带来了以桑葚、蓝莓等为原料的等果汁、果酒、勺膏等产品。先进技术使产品在零添加剂的情况下有效延长保质期。
据介绍,展位上的产品仅是广东省农科院近年来成果的冰山一角。除此之外,其还与大量企业开展合作。“院所研发+企业转化”的跨主体合作使科研更面向生产。
以甘薯为例,近年来,广东省农科院便建立了不同薯种品质数据库,突破了甘薯鲜切速冻、原料重组、湿法粉碎等瓶颈问题,形成多项关键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原浆、发酵品、代餐粉、冰激凌、预制菜等丰富的产品谱系。
据悉,上述加工技术已主要在广州宝桑园公司进行转化,相关合作也围绕甘薯产品品质提升和技术推广展开。
预制菜仍是“重头戏”
近年来风生水起的预制菜,仍是本届展会的“重头戏”。尤其是在广东综合展区中,数十家企业均或多或少地涉足了预制菜。
背后,全国各地的预制菜产业都在快速发展。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到5165亿元,同比增长23.1%;据预测,今年,产业还将进一步冲击6972亿元。其中,广东一省就占据了超十分之一的份额,领跑全国。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发展日渐呈现园区化格局。
这从展区布局中也可窥见。除企业展位外,广东还为各地的预制菜产业园设置了专门展区。截至目前,广东已有11个预制菜省级产业园,在全国各省之中为最。以各园区为依托,一幅差异化布局的广东预制菜产业地图已清晰呈现,例如,韶关聚焦菌菇类预制菜;潮州、佛山则承袭传统衣钵,分别钻研潮菜、顺德菜……
本次展会中,一批粤企带来了客家菜、潮汕牛肉丸等地方特色鲜明的菜肴;同时,全国第一的水产品产量也使广东水产预制菜新品迭出。
例如,东莞鑫源食品有限公司将陈皮与水产结合,带来了陈皮鲍鱼、陈皮海参等产品;而来自佛山顺德的广东品珍鲜活科技有限公司也将公司主打产品盆菜和酸菜鱼带到了展会现场,后者已迭代出了十几种口味。
多样化的产品迎合了C端消费者的偏好,在展区内,亦有不少电商明星企业。品珍科技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除开发出多样口味外,公司还开启了盆菜定制模式,消费者可根据口味偏好灵活选取、搭配食材,定价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从而满足了多层级市场需求。
多家受访企业介绍,随着产业日趋走向规模化、标准化,技术要求也逐渐提升。佛山三水预制菜产业园企业代表黄茂康表示,现在,企业已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控制投料,派出无人机提取水质化验,前端养殖已高度数控化;在品珍科技,锁鲜等加工技术提升了风味还原度,1.2万㎡的冷库也实现了全自动管理,公司还携手顺德区市场监管局发布了盆菜和酸菜鱼预制菜团体标准。
多重科技加持下,预制菜产业将迎来质效双升的“合规时代”。
练好内功之余,展会曝光也有望将品牌进一步打出去。鑫源食品销售副总经理王乐强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开展半天,企业便接待了几十个客户;黄茂康则将视线瞄向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现在,我们的公司产值正以3倍速度增长,产品已广泛出口到港澳,以及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
指 导|古国真 丁青云
策 划|梁超文 李振 谭婷
统 筹 |喻淑琴 于长洹
视 频| 罗晶晶 朱景辉 顾相权 白宇航
设 计|邓锋 陈泽深 林军明 郑嘉琪
通讯员|万方芳 何辰慧
出 品|南方财经“锄禾”实验室 “预制菜经济”课题组
(作者:丁莉 编辑:喻淑琴,于长洹)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