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家信息中心魏琪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大湾区观察梁施婷,郑康喜 2024-05-16 19:04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梁施婷 郑康喜 广州报道

“此次调研,我个人的期待是,进一步了解新质生产力在具体产业层面的发展状况、优势特色,以及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经验和做法。”5月16日,正在广东参与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魏琪嘉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

5月14日至20日,100多名媒体记者和专家学者透过20多个调研点位,一线观察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实践。作为此次调研走访的专家学者之一,魏琪嘉长期研究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广东的发展情况也颇为熟悉。

“这几天实地调研走访的企业,很多都具备高成长性、高技术性的特点,兼具了资金、人才、科技三重优势于一体的特征。”魏琪嘉认为,广东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支持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家居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新兴产业扩容提质方面,广东省内多部门形成政策合力,多措并举支持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方面,政策稳健而有力,为积极打造广东未来产业发展矩阵提供了重要保障。

魏琪嘉建议,广东要用好开放优势,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广东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本质上是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外部优质生产要素向广东顺畅流动的有利条件和优良生态。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广东还应更好发挥国际大市场的作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用足用好各类优质要素,推动发展动能加快“焕新”。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魏琪嘉。)

广东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条件

南方财经:此次中宣部组织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首站在广东。你对此次调研行有哪些期许?

魏琪嘉:广东是经济大省、经济强省,制造业发展基础好、潜力大,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具备良好的条件,是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中宣部组织的这次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首站放在广东,有利于进一步总结提炼各类经营主体在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有利于通过扎实调研更好地向外界展示一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过程,有利于通过采访式的调查研究凝聚发展共识、助推高质量发展。

此次调研,我期待进一步了解新质生产力在具体产业层面的发展状况、优势特色,以及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经验和做法。我也希望通过这一次调研进一步了解经营主体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方面的诉求和建议。

调研是一个很好了解、学习并不断提升对新质生产力认识的宝贵机会。通过这次调研,有助于我深入地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形成机理,以及当前技术和产业互动的动态情况。

南方财经:通过调研,你看到广东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哪些亮点,又有哪些需要提升和提前布局的?

魏琪嘉:广东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有利条件。这几天实地调研走访的企业,有的企业从事氢能储能领域,有的企业从事低空经济领域,很多创新型的技术都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应用场景,从技术研发到成果产业化的进程在进一步加快。广东在氢能储能、低空经济等领域的产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企业持续开展创新的积极性强,内生动力足,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更加紧密。

此外,广东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重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这是一个亮点。这样的产业发展思路,既顺应了产业发展规律,又符合技术创新规律,也有助于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比如,在传统产业提升改造方面,据有关部门介绍,当地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支持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家居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新兴产业扩容提质方面,广东省内多部门形成政策合力,多措并举支持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方面,政策稳健而有力,为积极打造广东未来产业发展矩阵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也建议广东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紧盯全国产业链布局,聚焦优势产业、集中优势资源,打造若干体现广东特色和优势、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带动力的支柱产业。同时,创新产业转移精准对接机制、利益共享机制,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构建具有广东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此外,在未来产业培育的过程中,注重场景的积累,以及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投入,强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夯实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

南方财经:对广东这样的经济大省和制造业大省来说,应该如何统筹建设现代化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魏琪嘉: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这可以看作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建设好现代化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广东可以从横纵两个维度去推动。

一方面,在各个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关键是做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一是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二是促进科技创新衍生出新兴产业,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三是推进资金链与研发全流程有机结合,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四是做好有利于人才发挥潜力的各类配套制度保障。同时,充分发挥大湾区联结内外循环的优势,软硬联通一起抓,持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通过各类举措形成政策合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持续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方面做文章。做好“两业”融合,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产生乘数和倍增作用。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结合本地要素资源禀赋优势,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融合化、品质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为先进制造业提供强大的配套支持保障。

推动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南方财经:当前,广东持续完善全过程创新链,让企业在产业技术攻关中“唱主角”,推进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你如何看待广东目前的实践成果?政府和企业如何形成合力?

魏琪嘉:推进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这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比如,从技术研发的环节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工程化验证或中试、技术成果转化存在一个紧密的逻辑关系和链条,这个链条运转得越顺畅,科技就能够更高效地向产业赋能。政策就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各类要素在创新规律、产业发展规律、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与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进行融合配置。

从调研的实际以及相关数据看,广东实现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有了更多的有利因素,积极条件也在不断积累。如果广东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需在加快创新能力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广东也要发挥好先进技术对各类产业的赋能作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这里需要特别提一下,传统产业提升改造产生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着眼的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宏观的目标,但涉及的关键部分却是一个又一个微观而具体的内容,一项工艺如何通过参数优化实现向生产全过程赋能,企业如何平衡好技改投资稳定增长与现金流可持续的关系……这些都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过程中需要由经营主体和政府共同来解答的重要问题。

此外,广东还应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实现更多的技术突破,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把这些思路举措和经营主体创新能力、创新意愿、创新条件有机结合起来,也将进一步助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

南方财经:近期,广东明确把“五外联动”作为在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的一项重要工作进行部署要求。你认为,如何以“五外联动”组合拳为抓手,加快形成国际科技合作,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魏琪嘉: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明显优势。广东是中国第一外贸大省,2023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8.3万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780亿美元,均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利用外资连续9年稳定在200亿美元以上,世界500强企业有350家在广东布局。

一方面,广东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供条件,有利于积极扩大进口,引进先进的生产要素,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加快发展贸易新模式新业态。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时代,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路径。广东应通过高质量的“引进来”和高水平的“走出去”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应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科技、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科技合作环境。这方面,广东有区位优势,有人才优势,可以发挥好前期积累的良好条件进一步深化拓展相关领域的优势。

广东省以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这也有助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比如,在推动外贸提质增效方面,新出口增长点的形成有助于促进外贸新业态发展,巩固拓展多元国际市场;引进外资方面,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进制度型开放,有助于吸引优质外资投资广东。下一步,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广东还应更好发挥国际大市场的作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用足用好各类优质要素推动发展动能加快“焕新”。

(作者:梁施婷,郑康喜 编辑:于长洹)

郑康喜向TA提问

记者/研究员

常驻东莞,聚焦外贸、消费、动漫潮玩、新能源等领域,研究大湾区融合发展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