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湾区人文经济互促机遇,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人文湾区 机遇湾区”分论坛举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吴佳楠 深圳报道
2024-05-24 15:38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佳楠 深圳报道

5月24日, 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人文湾区 机遇湾区”分论坛在深圳举行。本次分论坛由中央宣传部主办,广东省委宣传部、深圳市委宣传部承办,香港中联办宣文部、澳门中联办宣文部协办。

分论坛广泛邀请来自港澳台、内地的文化领域政府部门人士、高校智库学者、企业机构代表、青年代表,共论粤港澳文化协同发展路径,共享湾区人文经济融合互促机遇,为“人文湾区 机遇湾区”奉上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发布五周年,《纲要》指出,共建人文湾区,坚定文化自信,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如今,粤港澳三地持续在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共同助力大湾区打造成为一个人文相融的优质生活圈。

艺术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韩美林表示,我们正处在智能革命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文化产业带来挑战,但文化的逻辑和想象是不可取代的,希望拥有很多艺术机遇的大湾区,能进一步激扬“拓荒牛”精神,焕新人文景象,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霍启刚表示,粤港澳三地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应该把握机遇、善用优势,巩固湾区的文化内涵,推进深度交流合作,把我们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让一代又一代湾区人传承下去。

以文促融,凝聚湾区价值认同

在广州听粤曲,在佛山舞醒狮,在香港看电影,在深圳玩设计……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依托自身的文化特征,串珠成链形成了深度融合的湾区文化图景。

“如果用‘文化光谱’的概念看大湾区11个城市,会看到一个丰富的场景。”香港艺术学院前院长、香港中文大学客席副教授、《城市如何文化》作者茹国烈认为,大湾区11个城市经历了多年的不同际遇,孕育了著名的岭南文化,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趋势也随着区域一体化不断加快。 

“大湾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更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吴志良表示,澳门拥有古今同在、中西并举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具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交流互鉴丰富经验,有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良好社会环境,与湾区其他城市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独特话语体系。

大湾区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也引起了来自中国台湾地区学者的深深共鸣。“台湾是移民社会,主要信奉神明都来自大陆原乡。”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台湾著名作家杨渡通过民间信俗文化分享两岸民间信仰交流。他表示,两岸民俗信俗文化血脉相连,蕴含着共同价值观,应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强湾区文化交流。

事实上,尽管粤港澳三地同属于岭南文化地域,但由于历史的特殊原因,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和法律制度不同,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如何消除粤港澳三地的文化隔阂,推动湾区文化深度融合,共建人文湾区成为当下热议的焦点。

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名誉馆长林庆熙认为,大湾区的人文建设应在传统岭南文化中汲取力量。“侨批文化已成为具有侨乡特色、岭南风格的文化符号,要全力推动珍稀资料的整理和活化,在侨批文化传播领域中创新性传承,创造性发展,用侨批讲好华侨故事,讲好广东故事。”林庆熙表示。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以一首客家筝曲举例展开主旨演讲。他表示,广东音乐给人的感觉是优美灵动、轻盈飘逸、歌舞升平,但其实在岭南文化的深层,一直有一种浓郁的家国情怀,在融合背景下可以从岭南音乐中提取精神价值与历史文化。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许钦松同样认为,大湾区文化同源、人文相亲,城市间的艺术交流有很深的历史根源和坚实基础,推进湾区文化交流互鉴需要充分认识大湾区不同城市的内在性格,才能唤起优势,达成更好的连接交流。

在共建人文湾区的过程中,通过文化有效促进粤港澳“民心相通”已成为共识。茹国烈以一锅汤比喻湾区文化,他认为,“一锅汤里面有不同材料,只要利用得好,提高温度,加以混合、发酵和累积,在11个城市的共同努力下,湾区文化能够很快熬成一锅精彩滚热的高汤。”

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鲁迅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葛亮从南京人来香港高校工作的自身经历出发,表示粤港澳三地各具特色,但同属大湾区,如此的多样性促进了文化共融与相通,在人文交流中,应多促进港澳与内地,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心灵契合。

向“新”提“质”,共享湾区经济机遇

经济融入人文,人文浸润经济,人文与经济的璧合培育了文化产业经济新增长极。作为国内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浪潮席卷而来的当下,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重点领域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和促进大湾区文化繁荣发展。

华为云全球生态部总裁康宁表示,数字时代的大模型产生非常重要的价值,文化的内在逻辑和想象力可能不是技术才能替代的,要学会利用技术创新促进文化创新,以此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科技变革推动了文学创作手段的革新,但底层的人文精神依旧不变。”知名作家、编剧何冀平认为,内地文化与港澳文化的结合能产生很多好作品,独特的岭南文化可以充分结合香港文化的科学视野和国际视野,创作大湾区文化艺术作品,推动更多文学艺术作品市场化、产业化。

何冀平还认为,大湾区拥有良好发展前景就在于人才聚集和潜力发挥,以此不断创造发展机遇。不少与会嘉宾表示对此有同感,大湾区科技创新氛围活跃,由此创造了企业与人才自我成就的良好社会环境。

“港澳是大湾区形象展示的窗口和文化融合的平台,这是大湾区的独特优势,也是未来机遇。”星竞威武集团董事长兼CEO何猷君表示,大湾区的融合互通带来了创新创业的良好发展机遇。他表示,大湾区内地九市与港澳文化同根同源,方言相通,对港澳青年有天然的归属感和吸引力,是港澳青年赴内地就业创业的最佳选择。

谈及如何拥抱湾区机遇,何猷君建议,企业应充分融合港澳金融、国际影响力优势和内地供应链、成本优势,做到科技和产业互联互通,青年更应该用好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迎接大湾区创新创业浪潮。

澳门青年联会理事长黄家伦认为,新生代企业家要积极主动把握大湾区创新创业机遇,既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利用大湾区丰富的科研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也要打造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作为一家在大湾区成长为全球AI独角兽的企业,思谋信息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沈小勇表示,得益于大湾区城市群形成了市场成熟度极高、创新创业充满活力的氛围,依托大湾区的优势资源,思谋作为一家成立不到 5 年的中国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未来将抓住湾区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落地。

(作者:吴佳楠 编辑:于长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