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观察丨第二次闭环:深中通道通车对大湾区意味着什么?
以更均衡发展的新格局参与国际湾区的较量。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伍素文 广州报道
6月30日下午3时,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
作为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跨越伶仃洋海域,为珠江口东西两岸添上了关键一“横”。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深中通道的开通,意味着什么?
据悉,深中通道开通后,深圳至中山之间车程从两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内,珠海和江门至深圳从2小时以上缩短至1小时内,广州南沙至中山仅需15分钟。据交通部门预计,深中通道通车后交通流量将日超8万车次。
新的交通格局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原先相对受限的东西向交流,随车流、人流、物流的活跃,促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对接,从而加速区域一体化发展。
纵观全球世界级湾区的发展轨迹,高效联通湾区城市群的立体交通体系,尤其是由跨海大桥连接形成的闭环生态效应不可或缺。从这一点说,深中通道的开通具有里程碑意义,使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全新意义上的闭环,能以更均衡发展的新格局参与国际湾区的较量。
城市群迎来巨变
8600万人口,14万亿元GDP,粤港澳大湾区在世界四大湾区中人口总量排名第一,经济体量排名第二。然而,珠江口东西两岸长期的发展不均衡,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一大短板,主要原因就在于交通的阻隔。
跨珠江口的公路通道主要集中在中上游的广州与东莞之间,珠江东西两岸的城市陆路交往需要北上绕行。而1997年建成的虎门大桥,日车流量最高达到19.8万辆次,早已超负荷运行,一到节假期必堵更增加了通行时间。
2018年开通的港珠澳大桥成为连接珠江口下游珠海、香港和澳门的陆路通道,但受通行车辆类型和相关管制政策的限制,实际上也无法实现珠江口东西两岸的直接通行需求,辐射功能有限。
作为目前“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圈之间唯一的直连通道,深中通道的地位凸显了出来。该工程全长24公里,东起深圳宝安,横跨伶仃洋,西至中山马鞍岛,通过支线可抵广州南沙,为珠江口东西两岸的要素流动和优势互补提供了实现条件。
“从GDP总量来看,‘深莞惠’是‘珠中江’的5倍,深圳是中山的10倍,巨大的落差也意味着优势互补的能力会更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规划研究所所长王国文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分析,东西两岸“牵手”,将带来整个经济形态、产业形态,乃至城市群的巨大变化。
双方都有迫切的发展需求和各自显著的优势。
深圳“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迅猛,涵盖了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多个领域,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也有强大的产业外溢能力和梯度转移效应。受制于土地空间有限和高企的生产成本,深圳一直渴望向西挺进,深入到更远的珠西都市圈。
另一边,珠海、中山、江门、阳江这几个珠西都市圈城市,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较低的要素成本,但城市创新资源与能力相对欠缺、产业向新转型升级动力相对不足,与深圳都市圈的产业协同合作的效果也因交通距离受到一定限制。中山的城市发展重心也一路东进,早在几年前开始积极面向深圳招商,两地产业合作动作频频。
如今,深中通道将时间和交易成本大幅缩减,激活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流通,将为双边发展注入新动能。尤其是珠江西岸城市通过加强产业协同,促使城市在产业结构、营商环境、基础设施、城市更新、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改变,开启新一轮“腾笼换鸟”寻求新动力。
深圳已有规划、明确分工。据悉,宝安将通过“四个重塑”,即重塑产业结构、价值体系、空间布局和产业要素,来完善产业规划,承接深中通道带来的“流量”。前海将加快深中通道门户区先进制造与经济总部集聚区建设,联动中山、江门等城市,积极探索“总部+制造”“链主+配套”“研发+转化”的合作新模式。
珠西如何借此提升产业协同与科创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研究员王鸿鹭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可通过共建产业园区、促进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开放共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等,强化区域间科技资源交流合作,推动科创成果在当地转化应用,加速自身产业集群的升级和转型。
真正的世界级湾区
当前,其他湾区正以创新驱动经济转型,纽约作为传统金融中心发力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旧金山借由人工智能热潮推动科技湾区复兴,粤港澳大湾区也在瞄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支撑创新型经济合作以及创新要素扩散,前提还是在于高效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
在旧金山湾区,多座跨海大桥将整个湾区的东南西北范围连接起来,打通了跨海湾城市群的天然隔断。环状闭合的连续性空间满足产业和人员要素流动的需求,形成了城市群高效的时空格局。同时,其很早就构建了湾区智慧交通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旧金山湾区有7座桥,其中大部分是东西向横跨海湾的大桥,保证区域要素流通的时效和高效,否则湾区城市群之间要实现要素的跨海流动是非常困难的。这一点跟粤港澳大湾区非常像。”王国文说。
相比于旧金山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在面积、人口、GDP总量都更大,但是地均产出、人均产出密度与前者差距仍较大。对此,王国文认为,珠江东西两岸跨海大桥的密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比如把深珠通道的建设提上日程,以解决湾区城市之间大规模的要素流动。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接受媒体采访认为:“如果说港珠澳大桥在战略上、地理上实现了大湾区的闭环,那么深中通道,就是在全新的意义上实现了‘第二次闭环’,即在经济循环、产业协同、交通物流、供应链等多个维度,对大湾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说,深中通道的开通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了关键而实质性的一步。
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北有虎门大桥,南有港珠澳大桥,中有深中通道贯通深圳都市圈与珠西都市圈。与此同时,中开高速、深江铁路、南中城际、深南中城际等重大交通工程陆续推进,加上深中跨市公交、航空港、组合港、低空航线等,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不断完善,越来越有世界级湾区的交通基建面貌。
当然,深中通道的辐射不止在深圳与珠西两个都市圈,也拉近了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个重大战略合作平台的物理距离,更便于创新成果的复制应用。而从香港来说,也可依托前海深入珠江西岸的市场腹地,并加速科技创新与应用。
王鸿鹭表示,交通互联的加速促进深圳、香港等地的高端人才、先进技术、产业要素等向中山、珠海等城市流动,为后者的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产业提供更多人才、资源支持,深圳和香港高校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则与珠江西岸结合,将有助于构建世界级城市群,提升大湾区的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作者:伍素文 编辑:吴蓉)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