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顺德梁銶琚职校尧勇:“三驾马车+三大专业群”打造品牌职校丨职教向新力
编者按
近期多地高分考生选择上职校的消息,再次引发大众关注。高分考生报读职校亏不亏?职业学校就业率一向高企,但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仍存刻板成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统一部署,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我们欣喜地看到,“设计飞机的人”和“造飞机的人”日益受到同等重视。南方财经全媒体策划推出《职教向新力》系列报道,立足广东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实践,看职业院校如何培养“造飞机的人”。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赵晓晨、喻淑琴 实习生何文君 佛山报道
珠三角城市群中,佛山市顺德区不仅是全国知名的制造业重镇,更是职业教育的摇篮。在顺德,几乎每个镇街都至少设有一所职业学校。
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顺德企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产教融合的天然优势也日益凸显。职教学校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专业技能人才。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便是代表之一。
这所已有超过30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是国家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日前,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走进这里,专访了学校党委书记尧勇,就学校的育人模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展开探讨。
尧勇面容和蔼,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锐气。扎根顺德30余年,尧勇先后任职于7所职业院校,成就了多个学校品牌,熟悉多种教育类型和不同发展层次学校的管理策略。他期望,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未来能为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学校的“三驾马车”
南方财经:职业学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有哪些抓手?
尧勇:经济有“三驾马车”,而我认为职业学校也有“三驾马车”。第一驾马车就是技能大赛。过去常说普通高中看高考,而职业学校则看大赛。技能大赛是最能够体现工匠精神的内核和路径,也是培养高精尖、高技能人才最好的载体。
然而仅有技能大赛是不够的。在选择学校时,面对升学和就业并重的情况,家长更关心的是孩子的未来出路,不会仅仅因为学校有多少工匠、多少大赛冠军就选择让自己的孩子来这里。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能够让孩子有上升通道、有更好就业前景的学校。因此,第二驾马车就是职教高考。职教高考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其背后需要很强的班风学风支撑。我校一直很重视职教高考,狠抓班风学风、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职教高考本科录取率在省内连续多年名列前茅。
第三驾马车正是产教融合。职业学校有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要为产业服务,为地方产业和区域经济助力。职业学校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为区域的产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南方财经:梁銶琚职校位于长期上榜全国百强区的佛山顺德,如何将人才培养前移到区域、产业发展最前沿?
尧勇:顺德以制造业当家著称,同时也被誉为“世界美食之都”,文创旅游也非常活跃,有着独特的区域优势。为此,我校精心打造了三大专业群。其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群旗下的机电、模具、数控、工业机器人等专业直接对应顺德制造业的需求。
而中餐烹饪群的设立,正是为了契合顺德作为“世界美食之都”的美誉。以中餐烹饪这个专业为例,我校与顺德大部分的头部企业都达成了深度合作,还聘请了30多位来自行业的领军人物,包括中国烹饪大师、世界级大厨、行政总厨等,从高一开始就亲自为我校中餐烹饪专业的学生授课。另外,文创旅游也是顺德的一大亮点。我校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群涵盖了美术设计与制作、工艺美术、数字影像等多种艺术门类,能响应顺德对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需求。
产教融合的新探索
南方财经:在深化企业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合作上你有哪些好的经验?
尧勇:产教融合的必要性在于地方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人才支撑,同样,地方的区域经济也助推职业学校的产生。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产业不断迭代升级,我们既要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还要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2010年,我校第一次与海信科龙合作,承包了一条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从第一个月的日均产量1000台左右到三个月后的日产量1600台,四个月后达到破纪录的日产量1930台,产量逐日攀升,学生技能逐级递进,实现了校企双赢。这种创新合作模式在全国属首例,2015年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教学成果二等奖。
从2014年开始,我校着力推行“三元融合、五年贯通”的办学模式。“三元”指的是中职、高职和企业的三方合作。而“五年一贯”则是指这五年里,企业参与培养学生的全过程。学生在高一、高二时在学校学习,高三上学期会到企业去实践。然后,他们进入大学进行一年理论的学习,大二时再回到企业,进行更深入的实践。通过这种培养方式,我们的人才留住率高达75%。不仅确保了学生的教育和就业,也让家长宽心,企业满意,学校也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
我校还与本地龙头企业深度合作,设立新葆小家电产训中心和天粤餐饮产训中心,开展示范项目,带动专业高端发展。在项目教学模式上,高一由企业参与教学,高二实施工学交替,上午上课,下午在企业实习,甚至把课堂搬到企业去,高三则进行精准的岗位定制,师带徒签约。此模式已成功实践多轮,参与学生达数千人。
南方财经:职业学校要想把产教融合做深做强,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尧勇:产教融合的合作方式有着明显的变化趋势,即从简单到深入、从单一到多元、从局部到全局。除了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有效模式,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深化企业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合作。
第一,体量和规模是基础。学校如果要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必须具备一定的体量和规模,当初我校之所以能够达成产训中心模式的深度合作,是因为我当时担任集团长,管理4所学校,前后一共有十多批的学生参与其中。
第二,中高企贯通培养非常重要。随着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加以及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机器的升级迭代更需要高技能人才。需要将中职、高职和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
第三,企业家要有情怀。企业家不能仅仅满足于短期的用工需求,而应以情怀感召学生,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学生通过企业的培养,最终服务于类似的制造业企业,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承担了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企业把学生当员工看待,用心关怀,为其做职业规划,助力学生成长,能够留住优秀学生,吸引他们回归。
第四,学校产教融合的理念和机制要不断创新。我校牵头筹建了政、校、行、企多方参与的“大湾区产教融合发展联盟”。联盟理事单位涵盖了57家中职学校、9所高职和本科院校、40所企业、13个行业协会,通过整合资源为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职业教育将更多元化、个性化
南方财经:你对于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有何看法,以及有哪些计划和目标?
尧勇:近几年随着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出台以及国家政策的密集推出,职业教育确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职业教育不再只是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而是开始注重就业与升学并重。其次,职业教育必须与产业紧密对接。随着产业的动态调整,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以及教学方式上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变化。
比如,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有更好的升学路径,虽然职业教育的升学通道已经打通,但目前还不够顺畅。作为顺德区的首家综合高中试点,我校首设综合高中、职教本科实验班,引入来自品牌公办高中的优秀教师资源,学生可以参加普通高考,也可以参加艺术高考,有多条的升学渠道让他们选择。
南方财经:如何打破社会对职业教育低水平的误解?
尧勇: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新业态、新技术、新领域不断涌现,职业教育不再是单一赛道。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根据地方的产业特点、本地的需求和特色,来思考推动职业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我任职顺德李伟强职校时,实施“义工服务100小时”计划,号召全校学生都参与义工活动。这背后的原因是想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学生带来积极心理暗示。原本可能因学业失败或行为不当而感到没有成就感和价值感的学生,通过做义工重新找回了自尊、自信和被人尊重的感觉。
他们为孤寡老人服务,在社区进行帮扶,在车站为别人让座。每一次得到肯定,都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和价值感。这种来自陌生人的夸奖,往往比老师和家长长期的定式评价更加有效。这就是有效的个性化教育方法之一。
职业教育一定要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要注重班风学风的建设,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的教育,让他们都能展现出自己阳光的一面。
(作者:赵晓晨 编辑:孙静芳)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