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活大湾区开放动力?粤港澳三地工商界建言“四链”深度融合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康喜 实习王雨轩 东莞报道
铺开中国地图,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粤港澳大湾区以不到全国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是拉动国家经济增长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当前,广东正积极探索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聚力外贸创新发展,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加快推动内外贸内外资互促双强,不断塑造外贸外资发展新优势。
8月15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圆桌会议在东莞举行。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工商界嘉宾围绕“四链”融合、激活开放新动力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大湾区要培育新质生产力,核心在科技创新,尤其是要加强当前缺乏的是“0—1”以及“1—10”阶段的创新,粤港澳三地要加强合作,共同进行科技攻关和研发,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
与此同时,大湾区要发挥高度开放外向型经济特征,助力大湾区要素流通,促进大湾区内联外引,深化区域创新合作模式,尤其是在金融、贸易、科技、法律等方面的合作模式,把港澳发达的金融体系、经贸网络优势与广东完备的制造体系、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共同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图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圆桌会议。王雨轩 摄)
协同融合创新激发活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研发投入强度已超3.4%,研发经费投入、发明专利有效量、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科技创新一直是大湾区最响亮的“名片”。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力场,粤港澳大湾区吸引着更多的创新要素加速聚集。
本次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谈论最多的便是如何提升湾区内科创能力。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秘书长李明波认为,当前,大湾区在科技创新尤其是基础创新方面距离全球领先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的基础科研不是资本驱动,其科研活动也不是资本密集型,而是对科技知识好奇心驱动的。而应用技术的转化,往往是资本或者商业驱动的,也是资本密集型的。”李明波表示。
李明波认为,正是因为需要大量的资本,而且充满风险,应用技术往往由企业来承担,“具体到大湾区的产业升级,我觉得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投资、开放、创新,尤其重要的是要准确理解开放和创新,不能仅仅是简单以投资砸钱的方式实现产业升级。”
英中贸易协会华南区负责人涂怀颖认为,目前大湾区还存在着创新能力不强和创新成本抬升过快的问题,“我们应该从‘0—1’以及‘1—10’着手。英中贸协会一直都致力推进国际的科技创新合作,如生命科学和大健康的合作发展。”
涂怀颖表示,未来,她非常希望推动协会之间、研究机构之间以及多边的科研合作形成实际成果,从而推动各地政府以及机构协同推动大湾区科创发展,以此达到对资源配置以及要素流动的指导性作用。
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庄子雄谈到,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香港具备独特优势,“香港5所世界顶级大学拥有强大的科研能力,汇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科研人才。这些高校在半导体、自动化、生命科技等领域,产出了很多杰出的研究成果。在这些方面,粤港澳三地可以协同发展,推动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进一步激活开放动力
5年多来,广东以“湾区通”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跨境高效流动,提高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取得初步成效。
随着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不断深入,大湾区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而如何让创新活力进一步演变为开放动力,成为当前大湾区发展的新起点。
论坛上,澳门招商投资促进局行政管理委员会委员梁华峰以澳门为例,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大湾区要继续以高度开放外向型经济,助力要素流通、内联外引和“一点两地”建设。
“澳门的高质量发展正不断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和认同。在宏观层面,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评为‘创意城市美食之都’,到去年获评为‘最佳亚洲会议城市’,今年先后获欧洲商协会评为‘推荐旅游目的地’,这些都不断擦亮澳门国际都市金名片;在微观层面,近期有澳门企业的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水平,获国际机构评选为全球最佳企业之一,也有澳门企业家的数字体育企业在纳斯达克(NASDAQ)上市,澳门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了新动能。”梁华峰说。
在梁华峰看来,澳门可凭借高度开放平台优势,叠加高精度对接海内外市场的管道,以及绿色赋能的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到大湾区建设中。
当前,大湾区正在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携手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中国欧盟商会副主席、华南董事会主席高志豪表示,大湾区应进一步明确对中外企业开放的机会,积极向全球展示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的成果,以激励和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其中。
在深入区域合作进程中,对于东莞等大湾区内地城市而言,又该如何深度融入大湾区一体化,借助深中通道通车契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四大重大平台,进一步提升开放实力?
广东南粤集团副总经理张建强对此表示,东莞要更好利用深中通道等基础设施,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物理连接,使得人员、物资流动更加便捷。同时,自身要持续改善和完善连接湾区的道路、轨道交通网,特别要加强与南沙、前海、横琴、河套四大重大平台的连接,为东莞提供新的产业机会和市场空间。
张建强建议,滨海湾作为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桥头堡”,要以更开放和高效的姿态迎接深中通道带来的新机遇;也要主动对接四大平台,学习借鉴其成功和创新的经验与做法,利用这些平台加强与国际的联系,尤其是在金融、贸易、科技等方面,将东莞打造成为国际化程度更高的城市。
(作者:郑康喜 编辑:于长洹)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