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万达:前海“软联通”成效显著,未来应从“小切口”突破迈向系统集成|聚焦前海14周年

前海观察陈思琦 2024-08-26 11:35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从14年前的一片滩涂,到如今的全球投资兴业热土,2024年8月26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4周年的日子里,有“特区中的特区”之称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迎来成立14周年。

2010年正值中国重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谈到,同年诞生的前海,一方面以联动香港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为我国“入世”以后,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探路。

14年来,前海聚焦改革开放“主责”、现代服务业“主业”、深港合作“主线”,探索出超800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复制推广累计94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郭万达认为,前海在与港澳的规则机制“软联通”方面已有显著成效,下一步应兼顾“小切口”突破与系统整体设计,将创新成果串珠成链,实现系统集成。

探路制度型开放

南方财经:2010年,我国重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并在此后长期稳居。同样在2010年,前海合作区正式成立,以联动香港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目标。2010年前后国家批复设立前海有何深意?

郭万达: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除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开放也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即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也是贸易、航运的中心,专业服务业实力非常强。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国家在深圳谋划成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是为了让深圳在现代服务业上与香港深入合作,加快服务贸易的开放。毕竟,如果我们与港澳的许多规则机制都无法对接、要素都流动不畅,那与全球的规则机制对接就更难。

另一方面,前海也在为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探路。我国2010年重新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至今始终坚持建设“制造强国”,并不是说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完全转向服务型社会,这与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路径不同。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发展服务业尤其要避免“产业空心化”,毕竟产业还牵系就业问题,所以既强调“制造强国”,也强调“服务业强国”“金融强国”,没有把制造业和服务业割裂开。本质上二者也分不开,制造业走向高端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制造业服务化”,通过金融、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延伸制造业的价值链和创新链。

从这个角度看前海,它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既为香港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和更多元化的选择,也服务于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服务于“制造业服务化”的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走向多元、集聚

南方财经:前海成立之初进驻的400多家国内外企业中,金融机构超过七成。2021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简称《前海方案》)的印发使前海获得8倍的物理空间扩容,产业也随之更加丰富。前海产业结构的调整背后有怎样的考量?

郭万达:如果纯粹发展金融,不需要太大空间,比如伦敦金融城只有1平方英里(2.6平方公里),香港中环CBD也只有1平方公里左右。

而前海通过“扩区”,从不到15平方公里扩到超120平方公里,其现代服务业因此可以围绕上下游生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去布局,使产业链条更完整、服务场景更丰富。

尤其是深圳大力发展的“20+8”产业,前海占了好几个,如智能机器人、现代时尚、海洋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亟需体制机制创新,比如要解决新型研发机构的管理体制问题、政府的监管问题、数据跨境问题等。《前海方案》专门提到,要逐步打造审慎包容监管环境。

此前,前海已在金融领域落地了跨境贷款、跨境资金池、自由贸易账户(FT)等一系列创新试点。如果对“大前海”范围内更加丰富的产业,尤其是对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都能做到审慎包容监管,前海对深圳乃至全国的先行示范效应将更加显著。

南方财经:14年来,前海的产业形态不仅走向丰富多元,2022年起又着手建设风投创投、融资租赁、跨境电商等“集聚区”。产业走向“集聚”有何意义?

郭万达:集聚区建设,一是将形成集聚效应。把上下游相关联的产业、可相互分享价值的企业聚在一起,有利于节省时间成本、提高效率,达到1+1>2的效果。

二是产生外溢效应。产业集聚将促成上下游不同价值链的融合,可能由此催生新的业态。比如人工智能可与生物医药结合,也能用于教育等,应用范围非常广,但企业通常不会把场景划分得那么清楚,有时就是借助平台效应,催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新产业、新业态。

三是知识的分享效应。类似的产业集聚在一起时,类似的人群也会集聚。相近人群通过不断的信息传播、知识分享,也容易有创新的火花。

另外,不同产业对应的基础设施配套不同,比如金融交易对网络性能有更高要求。如果产业各自形成集聚,基础设施的配套会更高效,也节省了成本。

从“小切口”突破到系统集成

南方财经:《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提到,健全香港、澳门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机制,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14年来,前海在规则机制“软联通”方面有何成效?未来深化对接的方向是什么?

郭万达:14年来,前海在规则衔接、要素流动上,确实做了非常多的尝试和示范,成效明显。

比如人才要素,境外高端紧缺人才可就个税税负超15%部分申请财政补贴,这一利好政策最开始就是在前海试点的,而后推广到大湾区内地九市。另外,目前已有24类港澳专业人士经备案登记可在前海执业,注册建筑师、注册专业工程师等类别的职业资格认可也已推广到大湾区内地城市。

再如数据要素,5月初,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在深港两地上线试运行,首阶段主要用于跨境金融领域,促进大湾区数据要素安全、合规、高效地流通。

不过,现代服务业涉及的规则衔接、要素流动覆盖方方面面,前海未来要做的“软联通”工作还有很多,既要解决“大门开、小门不开”等改革问题,也要解决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问题,兼顾“边境开放”与“边境内开放”。

“边境开放”就是让人、财、物等要素通关更加自由化、便利化。深圳拟规划建设前海口岸,可以探索“联合查验,一次放行”模式,将比各口岸现行的“两地两检”“一地两检”模式便捷许多。“边境内开放”即是制度型开放,要适应服务业、服务贸易开放发展需要,完善前海的相关制度、法律等。

南方财经:《决定》还提到,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前海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创新成果,未来如何走向系统集成?

郭万达:“系统”是由各个小切口、各个节点构成的,所以不仅要从一个个小切口出发寻求制度创新和突破,也要最终能串起来,通过全面的系统设计,实现“集成”。

比如港人来到前海,首先面临“边境开放”的问题,即通关是否便利。下一步,如果他想在前海就业,就会涉及职业资格认可的问题;如果创业,会涉及开办企业的程序问题,借款融资、跨境征信等金融问题。如果要在前海安顿下来,就涉及能不能买房、生病了有没有社保、小孩能不能上学等问题,这就是一个个的“小切口”。

前海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对于港人、港资、港企、港青,以及外资、外籍人士而言,既要展业顺利,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要便利,这也是前海配置梦工场、哈罗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国际化医疗机构等资源的原因。最终,前海的制度创新应是覆盖工作生活全链条的、集成式的。

(作者:陈思琦 编辑:孙超逸)

陈思琦
向TA提问

记者

常驻深圳,关注科创、区域产业、教育等话题,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