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佳楠 广州报道
“为什么给自己取名‘非洲大小姐’?”面对南方财经《新粤商》的提问,常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分享非洲“生意经”的华坚集团副总裁、埃塞俄比亚华坚轻工业园董事张芸琪坚定地说,“这就是我的标签”。
13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张芸琪的父亲、“中国女鞋教父”张华荣在博莱国际机场落地,从“世界工厂”东莞来到埃塞俄比亚。经过深度考察后,张华荣带领的华坚集团和渴望发展的埃塞人在彼此身上找到了过去与未来的映射,也在复杂的环境中寻求共处之道。
13年后,华坚集团从一开始在埃塞俄比亚设立500多人规模的鞋厂,已转型为建设推动当地工业发展的埃塞华坚国际轻工业园区,为当地员工8000多人解决就业,累计出口创汇1.83亿美元,税收累计340多万美元。
如今,与华坚集团一样,包括不少粤商在内的中国企业看到了非洲高性价比的劳动力优势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将目光投向了非洲。在“不出海,即出局”的共识下,当下的非洲市场还有哪些投资机遇?企业开拓非洲市场应注意哪些问题?深耕非洲市场十余年的华坚集团有哪些出海经验可以分享?
在张芸琪看来,现在的非洲相当于40年前的中国,非洲可能要用60年或者更久才能达到中国现在的经济水平。十年前在非洲做贸易是可以赚钱的,但现在非洲已从单纯做贸易开始引入中国工厂做本地制造工业,在这当中就有不少难题。华坚集团在非洲扎根十余年来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和经验分享,展示真实又客观的非洲,帮助中企到非洲出海打破信息差壁垒,让企业少走弯路、少踩坑。
(华坚集团副总裁、埃塞俄比亚华坚轻工业园董事张芸琪,受访者供图)
在非洲开展制造业规模不宜太大
《新粤商》:华坚集团在2011年战略转移到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为什么选择埃塞俄比亚?华坚集团如何判断当地的出海环境?自企业选择埃塞俄比亚后,在当地取得哪些成绩?
张芸琪:华坚集团1996年在东莞成立,2002年在江西赣州有一个工业园。去埃塞俄比亚的非洲情结在于2011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埃塞俄比亚的总理邀请我父亲去考察。出海考察后,我们对于当地的出海环境有了三点判断:一是埃塞俄比亚盛产牛羊皮,产量位居全球前列,集团的真皮女鞋就需要大量的牛皮和羊皮,所以原材料能就地取材;二是制鞋行业的劳动力是很大的成本,在埃塞,人口多且用工成本不高,2011年埃塞的人工是平均每人每月100多元人民币,直到现在也就400多元人民币,因此劳动力成本是个很明显的优势;三是关税政策优势,当时从非洲出口到欧美国家的女鞋都是0关税,这就为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大大降低了成本。
基于这些考量,我们很快将战略转移到埃塞,工厂就这样开始建立。2015年,受埃塞总理的邀请,我们在埃塞首都拿了一块地投资现在的工业园区,建设“华坚(埃塞俄比亚)国际轻工业城”,占地137.8公顷,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美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2亿多美元,建成面积17万多平方米,解决当地员工8000多人就业,累计出口创汇1.83亿美元,税收累计340多万美元。
《新粤商》:作为外商投资者,企业出海对于当地的语言、文化、法律等方面都存在壁垒,非洲不可避免还存在局部战争冲突。华坚集团到了埃塞俄比亚后,会遇到哪些难题?如何解决?
张芸琪:非洲政治环境的复杂性确实会影响到中国企业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在埃塞的中国工厂或多或少会遇到罢工难题。我们第一次遇到规模性的罢工大约在2013年,埃塞工人每天到下午5点就集体走出工厂以示抗议,罢工的原因有很多,有内部管理的矛盾,也有由外部社会环境变化引起的。有时遇到罢工,为了赶工期,生产一半的鞋子不得不用集装箱运回国内的工厂加工,这其实给企业带来不少损失和困扰。
另外,我们也会遇到人才培养的难题。我们曾雇佣一批当地大学生,把他们带到中国接受培训近一年的时间,让他们学习语言、专业技能等,待学成之后带他们回埃塞俄比亚,大部分人却跑到本地中资企业做翻译,因为做翻译比工厂的工资高。所以制造业在非洲展开会面临不少挑战,因此规模不宜过大,一两千人规模已经足够,在非洲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要做大,也千万不要求大。
《新粤商》:除了埃塞俄比亚,企业未来有哪些出海投资计划?
张芸琪:我们最近也有在考察刚果金、迪拜等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已不局限于布局制造业,也会做服务业的考察,本身华坚集团在埃塞俄比亚就已经扎根很深,现在我们在埃塞俄比亚不仅布局了工业园,也开始参与到当地汽车制造业。
非洲投资从贸易向工业转型
《新粤商》: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人对非洲的投资已经开始从贸易向工业转型。华坚集团在埃塞俄比亚的布局已经从工厂发展为轻工业园,在企业从贸易向工业园区这一转型过程中,你有哪些印象最深刻的心得?
张芸琪:我们从最早到埃塞有一个500人左右的工厂,发展到现在有一个工业园。其实在非洲做生意,可能刚开始会面临很多困难及挑战,但越往后会发现在非洲做生意很容易做到产业的跨界,就像华坚从最开始的鞋厂发展到现在的产业园平台,现在园区入驻了20多家企业,99%都是中国企业。我们现在无论去哪个国家考察,首先都会看当地是否有工业园,工业园会反映该国家微观的经济模式,包括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可以通过工业园的微观工业形态,看到这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水平。所以,中企在海外投资一定要选择入驻正规的工业园,企业可以抱团取暖,虽然自己买地建厂有经济增值的优势,但如果一个国家发生动荡,在中国人投资的工业园内有中国企业在里面,中国大使馆和这个国家的军队都会有措施来保护。如果企业都散落在这个国家的不同地方,出现安全问题就不一定能够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我认为,企业出海投资,安全永远大于企业所有财富的积累。
《新粤商》:这些年来,广交会上来自非洲地区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根据你的观察,非洲的合作伙伴如何利用广交会平台,将中国制造的产品远销海外?他们把中国制造的产品带到非洲后,在当地又如何进行投资?
张芸琪:广交会已成为链接人流、物流、资金流的窗口,很多外国采购商都会利用广交会平台与中国制造建立联系。但广交会一年只有春季秋季两次,非洲人到中国的时间和成本都挺高的,非洲贸易的窗口期已经不长了,所以现在很多非洲人已不仅仅局限于到展会上买到产品,他们更多是学习中国一整套经济体系,积极引进中国工厂和制造商到本地进行本地生产、制造,而不仅仅局限于做贸易。十年前,在非洲做贸易是可以赚钱的,但是如今在非洲做贸易就不那么容易赚钱。非洲现在每个国家都有鼓励中国人来开工厂的政策,他们愿意通过关税进行宏观调控,鼓励本地制造,再加上本地人口红利,中国商人来非洲设厂制造的优势还是有的。
《新粤商》:如今去“非洲淘金”成为许多人出海的愿景。你认为,现在出海到非洲市场是否还拥有大量机会?对于即将出海非洲市场的民营企业,你有何具体建议?
张芸琪:现在的非洲就像40年前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是没有什么产品的,对品牌更是没有太多概念,如果在这时切入非洲的市场,只要在包装、广告做得足够多,当地就会特别喜欢买这个产品,他们对品质的意识也是靠产品的曝光度来评判的。因此,对于中国企业和粤商来说,出海到非洲市场有着大量的机会。此外,非洲目前还处于一个严重物资短缺的阶段,它甚至没有工业,需要去建设工业基地,包括华坚集团在内的很多国内大企业都在非洲投资建设了工业园区,比如在坦桑尼亚投资的中坦工业园,在乌干达的国家级的中乌姆巴莱工业园,这些工业园区都是中国企业在非洲落地生根的真实实践。
但非洲也不是遍地黄金的地方,到非洲投资不能盲目,如果有条件一定要跟着靠谱的人去了解当地的人文环境、营商政策、法律法规。深度的考察和调研是投资前不可缺少的步骤,而且至关重要,这样才能做到有效避坑。在做完深度考察后,在非洲投资要选择你了解并熟悉的行业,过往40年在中国发展过的,基本上在非洲可以复制一遍,但去非洲也不能完全套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因为两个地区的文化和体制不同,去一个新的地方,必须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惯。
另外,不要与当地人竞争他们已经在做的生意,要做他们做不了的生意,创造增量市场,而不是去争夺存量市场的利益。如果我们与当地人竞争,势必会处于不利地位。总之,从国内的舒适区走出去,漂洋过海去非洲创业寻求机会,需要一定的魄力和执行力。
(作者:吴佳楠 编辑:林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