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过去一年,长三角展现出区域经济的韧性活力和“增长极、动力源、试验田”的责任担当。展望2025,21世纪经济报道在岁末年初之际推出特别专题,从城市、产业和数据等多方面,深度剖析长三角发展新动力,助力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归辞 上海报道
近期,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公布2024年的经济情况以及2025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敲定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至1月18日,北京、上海、广东三个经济大省(直辖市)的两会均已落下帷幕。
对于2025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三地均设定在了5%左右。对于这一数字,北上广均表示“任务繁重”。但将目标设定较高也有其深意,一方面顾及“需要”:传递政府重视经济增长、主动迎难而上的信号,一定程度上能够提振信心,也有助于实现稳定就业、改善民生、防范风险。另一方面顾及“可能”:考虑到潜在的经济增长空间和政策空间。同时,也要确保“十四五”目标圆满收官。
作为全国经济风向标,北上广将如何打好2025年的经济发展主动仗?为2025年的目标实现提出了哪些具体方向和细分任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消费、投资、外资等方面梳理出如下“新招式”。
一、5%经济增长目标:干字当头、奋力一跳
北上广三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将2025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其中,北京在5%的目标之外,表示“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
去年,北京在2023年4.37万亿元的经济体量基础上实现了5.2%的增长;上海迈上5万亿元的台阶,实现了5%的经济增长;广东则成为全国首个14万亿元大省。
三地2024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均为5%,北京、上海顺利完成,而广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未公布去年经济增速。
面对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形势,在更大的基数之上维持5%的经济增长目标,显示出全国经济重地“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同时,这也绝非一个轻松的目标。
在1月15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组织召开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鑫在回答记者对于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的提问时坦言,“说实话,实现这个目标也很不容易”。上海、广东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都直言今年任务繁重,上海称“今年工作任务艰巨繁重”,广东称“今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繁重”。
然而,2025年设定5%的经济增长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张鑫在解释今年制定的预期目标时表示:“这个安排,既考虑提振信心、稳定就业、改善民生、防范风险,在发展中争取主动,也考虑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存量和增量政策支撑;同时,衔接‘十四五’规划目标,确保目标如期实现。这个目标总体上兼顾可能与需要,积极可为、实事求是。”
如他所言,制定较高的经济增长目标,一方面顾及“需要”:传递政府重视经济增长、主动迎难而上的信号,一定程度上能够提振信心,也有助于实现稳定就业、改善民生、防范风险。另一方面顾及“可能”:考虑到潜在的经济增长空间和政策空间。同时,也要确保“十四五”目标圆满收官。
北上广不约而同用“干”字当头来表示决心: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张鑫在两会新闻记者会上称实现今年预期目标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付出艰苦的努力,“简单说就是干字当头、攻坚克难”;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在经济主题记者会上称上海将“干字当头、奋力一跳”;广东则在政府工作报告时称广东将“干字当头、实干为要”。
2025年如何干?去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锚定了2025年经济工作的9项重点任务,这些任务都具体化落实在北上广三地今年的工作安排中。其中,扩内需、稳外需、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成为重中之重。
如何在稳定预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找发展增量、激发活力,使经济与民生互促,成为北上广决胜2025年的关键。
二、各两场记者会:有何侧重?
今年两会期间,上海改变往年惯例,人大会议闭幕后不再举行市长记者会,而是分别以“经济”和“民生”为主题举办了两场市政府记者会。
经济主题记者会介绍了上海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五个中心”建设等方面情况,并就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生物医药产业、中小企业融资、高端制造业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交通、外资外贸等方面回答记者问题。
民生主题记者会介绍了教育、养老、就业、生态、医疗和城市更新等方面情况,并就社区卫生服务、社区老年助餐场所、职业技能培训、“两旧一村”、高校人才培养、城市生态空间等方面回答记者问题。
总体而言,经济、民生方面的诸多议题在往年的市长记者会上也都会涉及,今年改变了记者会形式。但在议题内容上,与去年相较,今年的记者会除了介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五个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城市更新等常规话题外,还重点回答了扩大有效益的投资、中小企业融资、高端制造业发展、外贸外资保稳提质工作等经济问题,以及重点介绍和回答了养老、就业、医疗、职业技能培训等民生问题。
北京市今年两会期间组织召开了两场新闻发布会,主题分别为“深化改革促发展”和“锚定目标抓落实”,分别由市直部门和各区相关负责人参加。
去年北京则举行了“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解读”三场新闻发布会。其中,前两场分别聚焦经济和民生的新闻发布会,均有市直单位参加。
与去年相较,今年在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设置上着重突出了深化改革和各区落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京政府目前工作的侧重点。今年和去年市直部门参与的经济主题发布会的内容也有一定变化,今年除了谈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繁荣发展首都文化、优化营商环境、“两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重点内容外,还重点谈及数字经济和产业发展、接诉即办改革等话题。去年则还谈及了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话题。
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延续去年形式,举行了省直部门专场和地市专场两场记者见面会。
省直部门专场今年的主题是“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相较去年的主题“推进制造业当家”,今年虽也围绕产业经济,但更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呼应了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相关领域的工作部署。地市专场的主题与去年相同,仍然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今年也是广东该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
三、提振消费
在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增加、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背景下,扩大内需被视为应对外部冲击、增强发展主动权的要策。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2025年9大任务之首,并围绕此作出具体部署。各地也纷纷将“扩内需”定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具体的政策举措。
北上广在今年的政府重点工作任务也都依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重点围绕促消费作出相应部署。增强消费能力、加强供给、优化消费载体成为三地共同的着力点。
去年,上海的消费数据呈现放缓趋势。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1%,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同比下降3.0%,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下降5.3%。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列为今年重点工作之首,并将聚焦解决“居民消费需求”这一短板。上海提出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积极促进商品消费,更加注重推进服务消费扩容升级。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
上海也将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力扩围实施“两新”行动,办好“五五购物节”、“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上海旅游节、国际光影节等重大促消费活动,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消费场景。
围绕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商旅文体展联动发展以及入境消费,报告提出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推进新型消费、汽车消费、绿色消费,加快打造以国货潮牌为引领的消费自主品牌。加快发展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房车露营等新业态,推动高能级、高流量、高品质的演出、赛事、展会等落地,促进商旅文体展联动发展。提升入境人士消费便利度,大力发展免退税经济,打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2024年1-11月,北京全市市场总消费额同比增长2.1%,其中,服务性消费额同比增长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8%。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将实施逆周期调节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培育富有活力的内需体系。
在大力提振消费方面,北京将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通过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等措施,进一步增强消费能力。同时,优化消费载体,持续打造大运河等国际消费体验区,推动中关村等重点商圈改造升级,并加快国际消费枢纽建设。
从广东来看,2024年1-11月,广东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8万亿元,同比增长1.0%。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持续优化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继续将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手环等纳入支持范围,稳定和扩大汽车、家电、家居等消费。
报告也提出,实施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激发餐饮住宿消费活力,推动更多老字号与新消费品牌跨界联动。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促进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数字等服务消费扩容提质,推动电子竞技、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健康发展,打造“粤夜粤美”夜间文旅品牌。
报告还提出,加快广州、深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6个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吸引培育消费平台企业,推进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门店建设,引进更多首店首发首秀首展。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市内免税店,推进离境退税“即买即退”试点。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
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扩大投资效益被视为全面扩大内需的另一大抓手。
上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将完善“两重”建设工作机制,实施、储备一批“两重”建设项目,用好增发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全年完成投资2400亿元。
报告也表示将强化重大产业项目服务保障,推动技术改造投资稳步增长。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机制。实施土地储备新机制,促进土地资源供需衔接、精准配置。低效建设用地减量10平方公里。
在其后召开的上海市政府经济主题记者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还特别就“2025年上海在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方面的政策措施考虑和牵引性项目安排”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除了全面落实“两重”建设、发挥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统筹用好多渠道资金,值得注意的是,顾军表示上海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具体政策措施包括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积极向社会资本开展投资项目推介,通过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城市更新、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领域项目建设和运营。建立民间投资重点项目库,协调推进项目前期审批,落实规划土地、用能、融资等要素支持,保障民间投资项目加快落地。
此前在2023年5月,上海发改委发布了《上海市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支持民间投资参与重大项目、科技创新、三大产业、新型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房地产、社会民生服务、乡村振兴等领域。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及要“促进国企民企蓬勃发展”,并针对民企提出推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条例,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大重大应用场景、科技基础设施等向民营企业开放力度,进一步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深化公共资源“一网交易”改革。培育推广一批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成果,发布新一批“上海标准”和“上海品牌”。
北京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也提及将“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张鑫表示,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北京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发挥好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联席会议制度和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作用,积极协调、推动解决企业问题诉求。
同时,北京将制定本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年度工作要点,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和重大项目建设,切实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落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总投资保持2000亿元以上。
在促投资方面,张鑫表示,北京将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加快推动“两重”项目建设,落地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加力推进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进一步扩大支持范围和力度。
同时,北京将加大产业、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投资,推进“好房子”建设,创新城市更新政策机制、推动示范项目落地。
广东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同样提出今年统筹用好多渠道资金扩大有效投资、狠抓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其中包括“今年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1500个、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
同时,广东也提出将“进一步拓展经济纵深”,包括强化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联动、争取国家出台政策支持汕头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推动琼州海峡协同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入实施“粤贸全国”等多项举措。
民营经济活跃的广东也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支持力度”,“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培育更多全球第一、全国第一、行业第一的广东企业”。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表示,将推动制定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加强对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运营,持续推介示范项目和应用场景。发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作用,规范发展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等,引导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和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机制。
五、稳外贸、稳外资
稳外贸、稳外资也是今年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一项重点工作。在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尤其是对于上海、广东等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的地区,这项工作的压力加大。
优化外贸结构、更大力度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寻找壮大外贸、外资的新业态、新伙伴、新模式和新增长点,将成为北上广做好稳外贸、稳外资的关键。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北上广均提出了具体举措。
上海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今年将深化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创新内容分发、服务外包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政策,完善促进数字贸易、绿色贸易发展的制度体系,加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培育壮大跨境电商、离岸贸易、二手车出口、保税维修、再制造等外贸新业态。
报告也称,将扩大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医疗健康、文旅等领域的开放力度。落实新修订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更大力度保障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加快推动一批重大外资项目落地,进一步打响“投资上海”品牌。加强与港澳台交流合作,深化外事、侨务工作。
广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今年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围绕促进外贸提质发展、大力吸引外商投资、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三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其中,广东提出,将支持企业抢抓订单,扩大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电动汽车等产品出口,稳住欧美日韩市场,拓展东盟、中东、拉美、中亚等新兴市场,挖掘非洲、南太平洋岛国等市场潜力。
广东也提出,将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深化电信、教育、养老、医疗、健康等领域开放,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
北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今年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编制服务业扩大开放3.0方案,落实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重点领域全产业链开放。落实外商投资准入管理制度,推动电信、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提升航空双枢纽服务能力,支持航空货运等业态发展。健全利用国际活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机制。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张鑫也表示,将谋划营商环境新一轮改革任务,“好的营商环境对提高发展活力和竞争力至关重要,我们将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对标先进经验和实践案例,谋划营商环境新一轮改革任务,争取更多突破性政策”。
(作者:陈归辞 编辑:卜羽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