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王峰 北京报道 教育在2025年重点任务中继续占据较高的位次。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十项政府工作任务,其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位列第三。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以来,教育便被赋予了更艰巨的任务和更重要的使命。教育工作不仅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还要服务高质量发展。体现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即“要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群众关切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正因此,教育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摆布上格外重要。
首先,“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主要部署教育工作的段落,其位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所部署的三项任务的首位,这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序列相同。
其次,教育工作不仅分布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部分,还分布在对外开放、城镇化、民生部分。比如,“大力鼓励外商投资”部分提出,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部分提出,强化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完善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部分提出,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如此大范围分布,在以往政府工作报告中是没有过的。
“教育不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位置靠前,而且报告在科技、人才、就业、对外开放、城镇化、社会保障等部分都专门讲到了教育,对教育做了全方位、全景式的部署,体现出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龙头,还体现出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教育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部署更是亮点频频。
1、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发布,《纲要》坚持远近结合,分2027、2035年“两步走”,分别设定了目标。2025年,教育部将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作为拆解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第一阶段任务的指导性文件。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则对今年教育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共同构成远、中、近多层次的工作安排。
2、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从“开展”到“深入实施”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并增加“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资源统筹调配机制”的要求。
这也是当前基础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3月5日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随着人口变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我们将会推进市县结合的模式和机制,完善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社会和人口结构的调整。”
当前,学前教育学龄人口在持续减少,小学在学规模已于2023年达峰,初中学龄人口仍在持续增加。学龄人口在各学段将排浪式变化。这意味着,幼儿园、小学的校舍、师资可能出现闲置,初中、高中的校舍、师资则短缺,这就需要对资源统筹调配,比如通过对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后让他们能胜任初中教学任务。此外,不同区域的人口变化亦不同,生源压力亦不同,这就需要探索跨区域招生相关制度。
3、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
“县中振兴是这些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到60%的中学生是在县域中学,怎么办好县域中学,我们将深入实施县中振兴行动计划,把县中作为我们面向优质均衡的重点突破,优化布局、师资配备,吸引和培养优秀教师到县中,使县中更好地服务乡村学生。”怀进鹏说。
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优质普通高中校舍资源潜力,增加学位供给;另一方面要适应因地制宜推进职普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愿望,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优质普通高中。目前,各地纷纷开工建设普通高中、综合高中,成为基础教育的亮点。
“我们将会加强综合高中建设,更好地统筹职普融通。”怀进鹏说。
4、学前教育从“普惠发展”到“逐步推行免费教育”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均对探索有序扩大免费教育范围进行部署。此前,存在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哪个先行探索的争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则明确了学前教育,既是因为有需求——免费学前教育有助于鼓励生育,也是因为更可行——学前教育阶段经费标准低于高中教育,且学龄人口将持续减少。
“今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到要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大家都很关心。对这个方面的工作,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切实把普及普惠、教育布局和教师队伍做扎实,为推进工作做准备。大家知道,今年6月1日学前教育法将正式实施,我们将会推动制度、政策、保障机制深入落实,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为2—3岁的幼儿提供托育服务,切实把生育、养育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惠。”怀进鹏说。
5、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职业教育的部署较为简单,仅提出“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为我国的现代产业、现代制造业作出了相当的贡献,这个领域的70%的人才来自于职业教育的培养,对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教育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怀进鹏说。
刘林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要适应经济社会特别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要求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要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跟产业发展更加紧密;第二,要适应群众对追求更长时限教育的需求,这要求完善“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式培养,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同时推进职普融通,搭建学生成长成才“立交桥”。
6、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产学研用结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可见,企业不仅要发挥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还能深度参与产教融合。
“在当前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中,我们会加大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协同相关部门共同建立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新发展相融合的生态和组织机制。同时,我们会在这个领域中围绕产业变革加快和加强学科布局。”怀进鹏说。
“在这个领域中,我们现在以产教融合为基础,推动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目前已经建立了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我们将会进一步扩大。”怀进鹏说。
“在这个领域中,我们已经开始与产业加强合作,邀请2000多位企业的总师、1万多名企业工程师与教育结合培养人才,来自实践课题超过5000多个,这些方面为我们加大推进培养人才,推进把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相融合下的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怀进鹏说。
今年2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普通本科高校产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正是为了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7、分类推进高校改革
2月23日,怀进鹏赴深圳调研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工作。我国目前已建设并正在建设多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已建成的包括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等,正在建设的有大湾区大学(筹)等。与此同时,众多省属本科高校正在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
“我们推动高校的分类改革,结合高校的不同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结合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建立和推动高等教育优化布局和分类改革。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会加大力度推进评价体系的改革,更好地引导(学校)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急需(培养)人才。”怀进鹏说。
8、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
高考报名人数持续增长,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日渐强烈。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 “双一流”建设。
怀进鹏表示,将稳妥扎实地推进“双一流”高校本科扩容。
近日,清华大学决定有序适度扩大本科招生规模,2025年拟增加约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额。此前近5年,清华大学每年内地本科生招生始终在3400—3500人之间。
教育部此前表示,将通过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拓展办学空间,适度新建若干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等方式,不断加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力度。
9、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
DeepSeek和机器人在最近一段时间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说明了中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效果。但与此同时,也提出了教育如何应对重大科技变化和产业变革的问题。
怀进鹏表示,教育部今年将会推出战略行动,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科技发展中更好地加快、加强人才培养。一是体现在基础学科。将加强“强基计划”,继续加大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在数学、计算机这样的既有基础又有国家战略需求的领域,推动核心课程、核心师资队伍和核心教材等的建设。二是加快和加强围绕国家战略技术发展重要的学科设置,推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培养,进一步借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规律加强人才培养,比如像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诸多领域要加快布局。三是优化现有的学科,并适度增强新的学科。
10、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加强”到“普及”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两会代表委员的重点关切。
去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两次参加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组织的调研,深入湖北、北京的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实地走访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与广大师生交流。他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成因复杂,家庭因素是主因,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不广、做得不实也是因素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绝不仅仅是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内卷”和“躺平”是当前年轻人经常提到的两个词。马怀德认为,要在制度上、政策上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设计,减少无意义的竞争。他认为那才是真正的“内卷”,对个人、对社会都没有好处。
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各地按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要求,纷纷出台“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新政。但社会上传统教育理念尚未完全转变,“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等传统教育理念依然存在。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副市长杨善竑建议,明确时间要求。规定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涵盖体育课、课间活动、课后服务及校外体育活动),其中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一次大课间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课后服务时间规定除体育爱好者可参与各类体育社团活动、其他学生都要参与不少于20分钟的体育锻炼,鼓励学校布置家庭体育作业,可要求家长陪伴孩子共同锻炼,比如每周至少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春季新开学,很多学校推出了‘课间15分钟’的计划,如北京、安徽、甘肃等地学校,我大概数了一下有20多个省市开始实践课间15分钟,我们希望学生心里有阳光、身体能出汗,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好的基础。”怀进鹏说。
(作者:王峰 编辑:陈洁)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