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漆艺传承人尹利萍:漆器43年:我还没把这本书读完
分到制漆车间的第一天,一接触到大漆手和脸就肿了——倒不完全是大漆的缘故——连去英国参加一趟女婿牛津大学的毕业典礼,风一吹就满脸通红。就这样一个严重过敏体质的女人,尹利萍天天琢磨漆器工艺,一干就是43年。
7月26日,成都漆器二楼一间简陋的办公室。璀璨精美的满屋漆器让记者忍不住惊叹。采用变涂、撒绘、螺钿、雕银丝光、拉刀针刻等工艺组合而成的首饰、文剧、花瓶,每两年一次的“成都国际非遗节”活动上的“镇馆之宝”。
在灯光映衬下愈发神采奕奕的作品面前,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漆艺传承人、成都漆器总设计师尹利萍精神却略显不佳。更没想到的是,她告诉记者,也许是过度劳累,也许是常年接触漆,刚拿到的体检结果有好几项重要指标都不太正常,她也许需要一次全面检查。
三次高校进修 三次飞跃
《21世纪》:请问您当时是考进成都市漆器工艺厂(成都漆器前身)吗?
尹利萍:是的,1966年到1969年学校停课,家里人就找老师让我在家里安心画画。画到十八九岁的时候,听说成都市工艺美术公司要招工,找有绘画基础的。我去参加考试,之后分配到了属于公司的成都工艺美术研究所。它有一个锦城画院。我以为会分到画画的那个地方去,后来分到了漆器厂。
《21世纪》:那您为何还是去了?
尹利萍:我分到那以后,心里就特别难过,不懂什么叫漆器。当时漆器厂正在搞基建,完全不是我参观过的大型工厂,很失望。后来还是来了,毕竟参加了考试,工作也难找。
《21世纪》:您后来是如何从绘画走上设计漆器这条路的?
尹利萍:后来我分到了装饰车间,主要是学雕刻,毕竟和绘画也有很大的联系吧?我觉得也是一份工作,所以就慢慢坚持下来,全身心投入学技术,尽量抽时间加强自己的绘画基础。
那些老师傅特别好,通过学习和交流,我知道了学漆艺不光是一门技术,肯定还是功夫在师外,就是你自己的文化修养,绘画基础,鉴赏能力,我觉得至少对漆艺来说是这样。
所以1980年,我考了四川美术学院漆器专业设计进修班。那一年,中国漆器专业最牛的老师都在里边。比如说四川美术学院的前院长沈福文,他从日本留学回来,原来学油画后来改成学漆艺。在漆艺设计、造型和工艺处理上,包括很专业的绘画,我有一个很大的飞跃。回来后我进了设计室。
1984年,我又到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了工艺品设计和装饰绘画,对我的设计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我得到了中国漆画的开拓者乔十光老师的指点帮助,我觉得又是一个飞跃。1977年我到福州还有一个小的学习,我被介绍到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去参观后留下学习。我觉得驾驭漆艺方面,自己又能做漆,又能做装饰,还能做设计,更全面了一点。
“厂恢复了我一定回去”
《21世纪》:厂里停产的那5年,您在哪儿?
尹利萍:当时我在一个设计公司。那五年厂里没有任何收入,又没有生产,我就在一个设计公司搞设计。设计公司老总特别希望我能留下来签合同。我就告诉她,哪一天如果漆器厂恢复生产了,我肯定要走。她觉得特别不舍,用了很多条件来说服我。
我说没办法,这是我的专业,而且我所有的青春都在里边,我对它有一种特殊感情,我说不管条件多差我都要回去。
《21世纪》:您怎么看您摸了半辈子的漆器?
尹利萍:我想把漆器做好,包括到现在为止,我觉得我们没有把它这本书读完。漆器我相信还有好多你没有表现的东西(需要挖掘出来)。
(编辑:李清宇)
【系列报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漆艺传承人尹利萍:漆器43年:我还没把这本书读完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