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摄影记者 陈逸航)2月11日(正月初七),汕头月浦太保爷宫坪前,24岁(虚岁)的“丁头”(俗称:丁头爷)佘烁琛。礼帽上插着符箓、夹竹桃和红花(石榴花)。这是一场敬神的祭祀,当地人也将此视为男子的成人礼。每年依例为年满24虚岁的男子举行。
当晚神祇的主角:太保爷。关于他的传说不甚明了,有说是一位十三岁的少年。不过,鉴于他与宫庙里的“舍人爷”一起陈列,他更像是“日月太保 ”中的一位,两者的真实身份据传为南宋末年曾来泉州避难的端宗赵昰、末帝赵昺(后曾流亡至潮汕境内)。
日月太保的信仰兴起于元代,被认为是百姓对于前朝的怀念和当朝的不满。其时,太保爷化身为儿童的守护神。太保爷偶像平时安放在“国王庙”里。实际上,三山国王才是里面最主要的神祇。
人们将供桌和供品陈列在“太保爷宫”前,猪头朝向宫门。最后面是临时搭建的戏棚(图左),上演着潮剧。今年共有60多户人家“出丁头,摆大猪”,受场地的限制,祭祀分两批进行:第一批(约40余户)为初七晚上7时许至11时许,第二批为初八凌晨3时许至6时许。
晚上近8点,一户人家正将全猪抬向太保爷宫坪前。由于十分沉重,通常需要动员亲朋们一起帮忙。生猪在过去的一年中,可以从一百多斤成长至500多斤,主要的饲养员是当年的丁头。把猪养肥养壮,是个人能力的一种体现。
人们将供桌和供品按预先确定的位置(床位)陈列,并开始整理各种相关的装饰。
祭祀前,男子给猪羊加上装饰。
猪的上面还叠着全羊。猪羊口中含着大吉(潮州柑)、头上插上金花,猪鼻上挂着大红花带,猪下马吊着绣球。在当地的戏曲里,状元通常就是头插金花,身披大红花带。
丁头佘懿禄在自家的供桌前。
丁头佘培郴身穿长衫,站在自家的供桌前。
为防止阵风作弄,“丁头”佘烁琛和他的表弟把纸板作为挡风板,护着烛火。
丁头佘彦鸿正努力用一束小蜡烛点烧一根二米多高的大龙香。香既用于表达为神灵的敬意,也用于与神灵沟通。中国人也用“香火”来指子孙祭祀祖先之事和借指后嗣。在父权社会里,丁男尤其重要。
对于成人和孩童来说,这也是一个喜庆的节日。
彩盘里的一只新年生肖造型。猪头蕃薯雕刻而成,猪身披着从生猪身上解剖下来的肌膜。
彩盘里的一只新年生肖造型。用猪内脏来创作生肖造型被认为有着更高的艺术水准。
琳琅满目的供品,图中有:茶酒、五果、圣驾、斋碗、面前粿、双鸡、钱财(冥镪)等物。
琳琅满目的供品,图中有:大鳗鱼(一对)、大鲩鱼(一对)、猪肉脏、卤鹅和粿品等。
将装满竹筐的钱财(冥镪)向太保爷致敬后火化,祭祀就到了尾声了。
“走猛就兴”(类似于广州话的“走得快,好世界”)。祭祀结束后,各家各户需要尽可能快速地撤离现场。图为一名男子背负全羊,奋力开跑。全羊通常是最先撤离现场的。
丁头爷则需要一边跑一边保护着手中象征着“子孙万代”的酒瓮。
将酒瓮紧抱在怀里的丁头爷。
戴着眼镜,一脸斯文的丁头爷。
欢乐大撤退。
这样扛着桌子似乎很容易把自己的脚胫弄伤。
重磅的是最后是全猪的撤退。冲击力大,路人唯恐避而不及。
要统一好力量和速度并非容易。“常常是自己人绊倒自己人”,一位长者守护在一旁,边跑边说。
也可以这样撤,把全猪放低重心,贴着地面抬着跑。
像烛火这类东西,还是慢慢来好一点。
接近子时(11时),戏曲也近尾声了。当晚上演的是潮剧《恩仇记》。剧情为:扬州知府施子章,受皇封走马上任,遇到了十年离乱,现在卜府为婢并改名菊香的未婚妻钱素。
舞台幕后的一位女子,身上背着婴儿,手脚比划着为台上的演员做出示范和提醒。这位婴儿并非她的亲生孩子,剧组里谁有空就帮着带。这是一个来自福建昭安的低级别潮剧团。
当晚祭祀开始前,60岁的佘维欣站在供桌的一旁留影。他是来帮侄子佘源颖操办这场“赛大猪”活动的。“从旧年开始置办东西、饲大猪、养鹅鸭,全部花费下来约10万元左右。”佘源颖的母亲说,其中有几万元来自亲友的贺金。
出丁头的人家要连续三天请客。“昨天叫人送餐,今天是请厨师,明天是正日,午餐和晚餐也要请客。”佘源颖的母亲说,“要不是他爸前年过身去,会办得很大型的。老爷公保佑,现在顺顺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