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已经占据先发优势背景之下,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广东城市毅然入局商业航天领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何柳颖,吴文汐 广州报道 2019年,北京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科宇航”)董事长杨毅强带领团队走访浙江、湖南、江苏多地,最终做下决定,将子公司落户广州南沙。第二年,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在广州南沙破土动工,项目方中科宇航拟将此打造为系列化运载火箭产业基地。
作出探索的不止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也先后在商业航天领域展开布局,原本毫无基础的商业航天产业逐渐在广东“破壳而出”。
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已经占据先发优势背景之下,广东毅然入局,共逐产业蓝海,底气何在?
未来宇航副总裁、战略研究部负责人孙剑锋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省发展商业航天具有全方位基础优势。首先,广东基础工业技术强,制造业具备大规模生产优势。其次,卫星互联网应用场景丰富,以航空互联网应用为例,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等指标均居国内前列,航空飞行中后舱卫星互联网接入服务潜在需求巨大。而且作为进出口大省,广东国内外贸易发达、商业精神浓厚,这些都将成为发展商业航天的天然优势。”
有受访人士指出,海南文昌发射场为广东创造了区位优势,广东商业航天借此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依托这一优势,广东应加大政策支持,吸引产业链落地,尽快形成航天产业集聚。
从无到有,广东锻造航天第三极
近三年是商业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未来宇航发布的《2020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资报告》(下称“报告”),截至2020年底,国内已注册的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已达313家,其中近三年设立的创企数量占到了近50%。伴随着全国的商业航天发展步调开始明显加快,广东在近几年也加紧了布局节奏。
2019年,广州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协议,在南沙规划建设一个面积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引入了中科院力学所及下设空天飞行科技中心等中科院研究单位。作为“中科院+广州”力量的聚集地,科学城将推动中科院各类创新机构、高端创新平台在南沙落地。
第二年,总规划占地面积约600亩的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落户南沙。产业化实体中科宇航拟将此打造为集研制、生产、实验、总装及测试于一体的固体及液体火箭生产基地,计划实现年产30发火箭产品,并集聚一批上下游关联产业进驻。
广州之外,深圳、珠海、东莞、中山等地也纷纷在商业航天领域展开布局。
今年6月,深圳市发改委发布了《深圳市关于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支持企业投资建设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全球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和区域特色遥感星座。与此匹配的是,深圳已拥有一众商业航天企业,如深圳航天东方红、亚太卫星通信、华大北斗、赛格导航等,业务范围涵盖微小卫星制造、卫星导航、卫星通信等。
依托航展体系,珠海于2020年底成立了珠海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指挥部),提出整合珠海航空产业园、斗门区莲洲通用航空产业区域,实行“园区+企业”运作,此外,珠海还提出了300亿元的航空产业基金,支持力度可见一斑;而在东莞市15个重大建设项目之中,总投资超10亿元的高科智谷航天科技产业项目(一期)赫然在列,一批卫星上下游企业有望在此集聚。
各地政府聚焦发力,广东迈进商业航天强省的步伐愈加坚定。《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指出,要依托广州、深圳、珠海等市打造集卫星芯片、终端、关键元器件制造为一体的卫星装备产业集聚区。
在资深科技投资人胡星看来,各地政府支持下,广东的商业航天势必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他建议“中科院等科研力量要和商业航天者进行更多的互动,这样才有利于(广东)在航天科技和科工两极的格局下,发展出自己的运载火箭和卫星产业。”
产业加速,一箭六星待发
政策利好叠加科研支持,广东商业航天版图已然打开。
今年9月,中科宇航宣布,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与中科宇航联合研制的四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火箭(ZK-1A),计划于2022年初择机实施发射。杨毅强介绍:“力箭一号将执行‘一箭六星’发射任务。目前,火箭研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即将进入总装阶段。”
“珠海一号”是广东卫星成果的另一集中体现。作为我国首个由民营上市企业投资并运营的高时空分辨率遥感微纳卫星星座,“珠海一号”由视频卫星、高光谱卫星、雷达卫星等34颗卫星组成,截至目前,“珠海一号”已实现12颗卫星在轨运行,其中8颗高光谱卫星多轨组网运行。
作为“珠海一号”的发射方及运营方,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00在珠海成立以来,长期深耕卫星产业链。伴随着技术力量的突破、产业链的不断优化,欧比特也完成了自己的业务升级。
“成立至今,我们一直在给航天做配套产品。以前主要停留在给航天院所提供芯片、计算机、软件设备等。但从2015年开始,欧比特逐渐从配套方发展成了运营商。”欧比特常务副总经理兼卫星运载事业部总裁蒋晓华介绍。
位于广州黄埔区的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同样见证了商业航天的加速发展。泰斗副总经理、研发中心主任许祥滨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几年感受最为明显的是,随着北斗卫星系统的组网完成,我们的卫星导航定位芯片在交通、通信、电力、广电、共享单车、物联网等的应用也在加快。换言之,泰斗是伴随着卫星系统的建设发展起来的。”据悉,目前泰斗已申请卫星定位导航相关的发明专利超过400件,已授权超过160件,获得中国优秀专利奖1件,企业发展可谓与行业进步相得益彰。
而在卫星制造端,国内率先探索微小卫星商业化发展的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于2008年成立。今年10月,由深圳航天东方红研制的商业气象探测星座试验卫星和轨道大气密度探测试验卫星在太原成功发射。截至目前,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已研制并成功发射20颗微小卫星,逐一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的重要进程。
广东的商业航天上下游相关企业陆续新增,科研成果逐渐落地转化。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商业航天的全链条打造并不容易。
前述报告显示,至2020年底,我国卫星应用领域共134家,占比最高,为42.8%;卫星制造领域共84家,占26.8%;卫星运营共48家,占15.3%;卫星发射47家,占比仅15%。可见目前的商业航产业链基本已形成覆盖,但各环节分布并不均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广东的商业航天相关企业主要布局在卫星应用领域,与全国的大致格局相匹配。
“从产业链来说,广东的完整度相对来说是不够的。目前的卫星制造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等传统航天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此外发射和运营(板块)也相对欠缺。”胡星认为,“随着航天产业的外溢效应,以及空天技术需求的扩大,广东应该利用好已有的产业集群优势,来发展好现已日益市场化的卫星及运载火箭产业,并有望在这几个领域展现出其积淀和优势。”
三重利好,航天企业看好广东
值得期待的是,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落在广东,产业链欠缺之处有望得以弥补。
今年,吉利科技集团宣布在广州南沙设立其全国唯一航天业务集团总部时空探索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管理运营时空道宇、上合航天、星空智联、欧科微等核心企业,项目产值规模超过100亿元。
此前,TCL在广州成立摩星半导体(广东)公司,产品涉及卫星导航多模增强应用服务系统集成、卫星遥感应用系统集成等业务,覆盖了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方向。
另据杨毅强透露,未来中科宇航液体动力火箭的试车将会落在广州花都。“我们准备将业内有名的航天测控公司‘天链测控’在广州重新注册成立‘中科天链’,尝试对火箭和卫星的测控、运维形成一个一揽子的航天解决方案,促进卫星企业、火箭企业、卫星应用企业、测控企业、火箭动力企业等在广州形成聚集效应。”
商业航天企业为何频频落地广东?
资深科技投资人胡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相较于航天军工星箭单位集中的北京、航天军工基础强劲的西安等地,广东目前的商业航天发展总体还较为薄弱,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有几大优势不容忽视。
“第一,商业航天的产业链条比较长,涵括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等,而广东省在集成电路等高科技研发制造上有产业优势,相关企业在广东落地有助于其享受产业链红利;第二,一直以来,广东对于人才和资金的吸引力度都是非常强的,也是最市场化的;第三,距离海南文昌发射基地更近。”胡星说。
杨毅强同样认为,海南发射场或将成为广东商业航天发展的一个助推器,“首先。航天设备需要大量的芯片、集成电路等设备,这为广东商业航天的制造发展创造了契机;其次,交通运输便利也是一大优势,如果把火箭加工组装完后从北方运到海南,不仅距离远,海运情况也比较复杂。广东应该抓住这个机会,通过提供优惠性的政策,吸引产业链落地。”
弯道超车,技术、人才问题待解
在业内人士看来,广东发展商业航天虽有诸多利好因素,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中,技术和人才是当前阶段的关键。
中科宇航总体设计部系统高级工程师李秦峰认为,商业运载火箭领域目前存在两个主要的技术壁垒。一是如何将火箭精准地送上预定轨道,二是如何通过更先进的技术将成本降下来。此外,人才问题也是广东商业航天发展遭遇的较大瓶颈。“成熟的航天人才还是相对集中在北京。”
对此,蒋晓华表示,“目前技术壁垒的确存在,但并不是不可逾越的,特别是广东近对科研创新、制造业日益重视,两者是并驾齐驱的。人才方面,目前广东正在加强航天教育的建设,比如像哈工大深圳分校已经设置了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等相关专业。”他认为,只要产业起来了,对人才的吸引力自然也会加强。
孙剑锋认为,在技术、人才之外,目前传统航天工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也存在相对同质化、区域经济缺乏互动、园区建设运营进度滞后等共性问题。
他建议,“广东省作为新兴航天产业发展区,可围绕区域特点精准定位航天产业方向来体现差异化,通过制订发布鼓励支持‘航天+’和‘+航天’的产业政策来增强区域主导产业和航天产业的互动性,集聚全要素资源,实现区域商业航天产业跨越式发展。”
站在产业周期层面,中泽控股集团投资总监王坦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商业航天产业的技术积累和人才积累选择面很窄,周期非常长,而且更关键的是验证环节也就是发射环节的技术门槛依然非常高,失败率也高,到现在产业上可以说是在逐渐去伪存真。”
面临着一系列待解难题,相关企业正大力着手业务升级,从企业自身出发,助推产业发展。比如欧比特正继续推进“珠海一号”卫星星座建设,积极推动04组卫星的研制工作,同步开展配套地面系统的建设;同时在珠海筹建卫星大数据产业孵化基地,计划在澳门开展卫星应用研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葡语系国家提供卫星大数据服务等等。
“总体而言,商业航天行业是在不断发展。从过去的造火箭造卫星,再到做空间通信等,不断有探路者领路人在进入。我觉得行业方向是对的,航天产业是典型的没有天花板的行业,但是是一个长周期重投入的行业,需要耐心。”王坦说。
(作者:何柳颖,吴文汐 编辑:李博)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