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8次提及“就业”,首提灵活就业保障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尤方明 北京报道
2021-12-10 20:05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8提“就业”,其中首次提及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尤方明 北京报道  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下称“会议”)在北京召开。作为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备受重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新华社发布的会议通稿中共8处提及“就业”:要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要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其中“灵活就业”更是首度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被提及。

从受访专家的观点来看,2022年就业形势有望延续平稳态势,但鉴于稳增长政策实施效果、疫情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不确定因素,就业形势仍存在一定风险。

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能否突破1300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33万人,提前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目标任务。9月、10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为4.9%,为2019年以来的新低;前三季度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同样回落至疫情前水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劳动力市场与宏观经济密不可分。除却上述指标,从农民工转移增量的维度来看,三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规模达到1.8303亿人,也基本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这说明中国经济的复苏使得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卢锋说,从近期政策来看,无论是12月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还是央行降准对实体经济的扶持,都对劳动力市场释放出积极信号,但受疫情和外部环境影响,宏观经济仍存在较明显下行压力,可能会传导至就业端。

明年的就业形势具体存在哪些风险?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赵忠从重点行业与重点人群的角度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行分析。

从行业看,交通运输、酒店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性行业受疫情直接冲击较大;同时,我国很大一部分就业集中在制造业,受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产业链运行不畅,尤其是外向型制造业企业将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物流成本提高等风险。

从重点人群看,首先面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教育部与人社部于11月19日作出研判,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受海外疫情影响,大学生留学意愿降低,更多将目光投在国内职场。其次,农民工的就业多集中于前述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受到的冲击也将影响到这部分群体。此外,在脱贫劳动力方面,还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竭力避免低收入群体因失业返贫。

卢锋表示:“虽然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超预期,但距离疫情前的1300万人以上还是有一定距离。有观点认为,明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会再次超过1300万,这个预测可能实现,但鉴于稳增长政策实施效果、疫情及外部形势演变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我个人持比较审慎的态度。”

稳定宏观经济大盘,重视灵活就业

会议强调,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六稳”、“六保”工作之首,就业领域有哪些工作需要部署?

卢锋首先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角度加以阐述。他说,经济发展应在贴近潜在增速的基础上,追求高质量发展。2019年底疫情暴发前,学界发生过有关2020年经济增长是否应当“保6”的大讨论,目前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应仍在5.5%—6%的水平。依据今年经济增速8%预测,2019-2020年平均增速与潜在增速存在一定缺口。实际增速贴近潜在增速,才有利于实现更加充分就业的目标。

“相关必要性政策的出台实施,要考虑对就业造成的可能冲击及劳动力市场的可承受性,兼顾和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卢锋表示。

而在赵忠看来,保经济增长、保市场主体是关键,尤其要精准施策,增加中小微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细分群体来看,针对大学生,重点要将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进一步对接;针对农民工或低收入群体,应当拓宽就业渠道,增设公益性岗位;针对灵活就业群体,当务之急是完善与劳动者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

赵忠提到的灵活就业群体,已涉及超过2亿人。会议强调,要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受访专家均认为,随着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日渐崛起,灵活就业将成为增强劳动力市场弹性、进一步促进就业的有力抓手。

但卢锋同时指出,灵活就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局部和微观场合就业不充分问题。例如,当某个地方出现了零星疫情,当地私营业主不得已临时关闭经营的餐馆,使得服务人员就业受到不利影响,其他客观需要与顾客密接的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也会因此出现就业饱和度不足的问题。

(作者:尤方明 编辑:杜弘禹)

尤方明
向TA提问

政经版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政经版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