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小巨人⑤丨杉数科技葛冬冬:闯入求解器第一阵营

21Tech陶力,实习记者董静怡 2022-05-12 19:18

“以技术为锚进行发展”

21世纪小巨人⑦丨华控清交张旭东:从华尔街到安全计算的“斜杠”人生 21世纪小巨人⑥丨存量博弈时代寻求数智转型:中小企业上云走向“可组装”化 21世纪小巨人④丨“工作狂”鲍捷:量子点光谱仪破茧成蝶 展开更多

编者按:中小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是我国经济韧性的重要基础。今年我国进一步提出,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就此,《21世纪经济报道》重磅推出“2022专精特新年度策划”,从政府层面、投资机构到园区、企业等,深入探寻专精特新发展模式,提供参考样本,并汇集相关研究成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陶力、实习记者董静怡 上海报道

挺拔壮观、高达百米的红杉树是不折不扣的森林巨人,50年前,曾作为尼克松访华送给中国的礼物,其成长迅速、生命力强、万古长青的特点成为红杉独有的精神内涵。

这个意象也出现在了斯坦福大学的校徽中。

2016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四位博士,取校徽杉树中的“杉”与数据科学的“数”字作为公司名称,杉数科技由此创立。

结合杉树精神,杉数科技大胆走上了我国无人涉足的求解器赛道,填补国内自主研发的空白。在此之前,求解器市场一直被IBM、FICO、GUROBI三家国外公司所垄断,占据了约90%的市场份额。杉数科技入局后,这一市场得以转变。

短短六年时间,杉数科技发展势头迅猛,于2022年3月入选第二批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之一,杉数科技如何在垂直赛道追赶国际水准?近日,杉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官葛冬冬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认为,作为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是根本,公司没有技术底蕴,很难走得长走得稳。

2013年,葛冬冬博士任职上海财经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

时机已至

2009年,葛冬冬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回国。那一年,他从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MS&E)取得运筹学博士学位,拿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的教职offer,准备回国任教。

在斯坦福读博期间,他师从运筹学泰斗、冯·诺依曼理论奖的唯一华人获奖者叶荫宇,主要研究大规模优化理论与算法,并不直接研究求解器,只是在研究某些整数规划的问题时经常需要调用。

但回国后他却发现,国内居然没有人开发商用求解器。凡是需要用到求解器的企业,都是直接购买美国的 CPLEX、GUROBI 与 XPRESS。在2021年夏天的一次采访中,他告诉21世纪经报道记者,求解器分为专业版、个人版与商用版,不同版本有不同的价格,5万到40万人民币不等。“中国没有求解器,要从国外买,人家不可能给你降低价格。

也正是国内求解器研究上的空白,让他看到了机会。2016年,葛冬冬联手同门师兄弟罗小渠、王子卓与王曦,联合创立了杉数科技。谈及创业的初衷,杉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罗小渠曾透露,大家有一个信念,相信技术是可以真正改变产业、改变社会。“中国的确在过去30年的发展里,更多的靠资源、人口红利驱动的,但是这样的发展是阶段性的。我们需要通过技术提升整个产业的效能和效率。”

对于杉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PO王曦来说,回国也是一个挺重大的决策。“我在斯坦福读博士的时候专业是决策分析。我觉得2016年是很重要的节点,也是人工智能元年。各种大大小小的企业积累了这些数据,作为生产资料之后,需要让它产生价值。我们一直做的事是基于数据驱动,做决策导向的事情,这样真的能带来降本增效的收益,这是非常理性的决策点。”

他透露,未来会围绕制造型企业自身的降本增效、节能环保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效益,继续深耕技术领域。

杉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罗小渠此前曾表示,行业里面的头部大型企业都在想办法获取前端的增长,企业全产业链精细化运营能力,是下一阶段真正决定企业生死的事情。

以杉数求解器COPT为核心组件,杉数科技可以为企业提供收益管理、库存优化、仓储优化、运输优化、生产制造、网络优化与选址等一系列行业性决策解决方案。

以制造行业为例,官网数据显示,通过优化决策可以使订单满足率提高20%,产能损失率降低30%,库存成本率降低22%,排产排程人工干预降低70%。

追赶超越

过去六年,杉数科技的关注点更多在求解器核心的技术引擎,以及从引擎出发跟中台、应用场景,整个链条的打通。“把技术打磨到极致,以技术为锚进行发展,其他的部分不出现短板的话,我觉得也是一种做法,而且这个做法是比较有效的。”葛冬冬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面对有着数十年积累沉淀的国际头部软件厂商,杉数科技正在一点一点抹平国内外的实力差距。

具体来说,根据现实问题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整数模块、线性模块和非线性模块。根据杉数科技的调研,其中78%的现实问题是整数,15%是线性,7%是非线性,而占比最高的整数模块,恰恰又是开发难度最大的部分。

“公司在整数模块上的投入与非整数模块之比大约为10:2,可即便如此,与国际上前三家还有一定差距。”葛冬冬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但这个差距已经越来越小。葛冬冬表示,目前来看,杉数科技与国际排名第一求解器的速度之比为1:3,与第二名的速度之比为1:2,与第三名为1:1.5。如果从解决问题的数量上来看,杉数科技基本已经超过了第三名。

“可以说我们基本上算是摸得到第一集团的尾巴,跟老三已经纠缠在一起了。”葛冬冬说道。他预计,杉数科技6月份发布的版本将坐上第三名的位置,并争取在年底完成对第二名的超越。

对话:

21世纪:您认为如何在人力、资金都有限的情况下,去提升创业公司的技术实力?您理解的“专精特新”标准是什么?

葛冬冬:我认为这个标准应该是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还是需要创业公司在某些方面有一些独特的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在技术层面,我认为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

虽然我们公司成立才六年,但是公司刚创业的时候,我的导师也指导了我很久。在创始人团队里,你看我跟王子卓,在数学、求解器这个方向,从读书到现在已经做了20年。加上在斯坦福这种环境里头,也接受了很多前沿的信息。

所以,肯定不是临时拉几个人来,找点开源代码做个产品就能变成一个专精特新的企业。毕竟,公司没有技术底蕴的话,也很难走得长走得稳。

另外,核心领域的技术要考虑怎么更好落地应用。在这个过程中,人才是最关健的因素,尤其是在小的细分行业里,国际顶尖人才都不会太多,甚至也就三位数。所以,你对团队包括竞争对手的人才储备都要有数。这对于产品发开和研究都有促进作用,能够帮助提高对前景的判断、洞察力、经验积累等等。

21世纪:目前杉数与传统行业结合比较好的是哪些领域?今年一季度传统行业发生了哪些变化?跟人工智能是否有更多可以结合的部分?

葛冬冬:刚刚回国前的五六年没有去创业,是因为觉得人工智能行业成熟度不够,企业也没有更多数据积累,更没有利用数据精细化运营的能力。从2015年开始,国内AI这股风也越刮越强劲,也催生了一些AI的应用。

因为算法很大程度上是需要数据来做支撑的。没有数据你没法建模,也没法根据模型求解来得出对现实的指导。但是,目前很多AI创业公司难以找到第二波发力点,或是能持续的新盈利点。一些大的公司也会把触角伸到一些细分领域上,市场的竞争更激烈了。

我觉得未来在智能决策上,国内的需求还是很大。供应链的改造是一个很长的链条,消费分析、营销定价、运输、物流、生产计划等等。目前看来,交通物流、航空航天、电商、进入科技等行业会结合比较多。

21世纪:您觉得下一步会有哪些重点行业可以去拓展?

葛冬冬:到目前为止,我们大概服务了快120家公司,基本都是各个领域的头部企业。现在看来,传统制造业的需求上升也很快。我判断,智能制造、工业4.0市场会有比较大的增长。像航空航天、能源的算法本身,对AI的依赖程度低一些,对复杂系统的建模和求解依赖性高一些。

21世纪:杉数在国内也是比较早推出商用求解器的公司,与国际上其他类似的公司之间有何差异?

葛冬冬:在求解器领域,如果以前我们与国外有20年差距的话,现在这个差距已经缩小到3年甚至更短;在有些细分领域,我们和国际相关企业持平甚至领先,从求解的问题数量来看,我们基本上已经超过了第三名。

最近我们也在考虑,是否有一些弯道超车的技术去追赶或者超越他们,现在看起来有一些技术是可行的。当然我也不便去讲,我们自己内部刚成立一个研究院,就是去探索这些前沿技术。重点以投入为主,不太讲究产出,会研究前沿方向比如量子计算是其中一个点。

21世纪:您回国后在上海已经工作、生活了十多年,如何看待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科创氛围的变化?

葛冬冬:我2009年在斯坦福毕业后回来的,上海总体来说各种制度是比较完善的,包括法律法规上。执行层面相对也比较高效,海派文化还是很有宽容度的。但是,它吸引的都是高层次人才,希望上海能出台一些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去吸引年轻人。毕竟,年轻人才是城市的未来。像我们公司,超过30岁的人只有10%左右,需要想想怎么能让他们在城市留下来。

另外,还需要让高端人才恢复(增加)对上海的信心,毕竟金字塔尖的人才是少数。需要从福利、税收政策各个方面去吸引更多的人。

(作者:陶力,实习记者董静怡 编辑:张伟贤)

陶力

资深记者

专注中概股、投融资、电商、O2O、共享经济等领域。微信号:taoli-21(添加微信请备注公司名、职位和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