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产业观察②:探路新型数据中心建设,高质量、低时延在广东供不应求

算法进化论李润泽子,郭美婷 2022-06-16 14:41

建设新型数据中心成为行业未来趋势

数据中心产业观察⑤:“东数西算”半载,行业突围战打响,人才、网络、节能等成关键 数据中心产业观察④:绑定互联网巨头、布局云计算业务,第三方运营商市场规模何以快速增长? 数据中心产业观察③:紧跟“东数西算”、抢滩东南亚,第三方运营商如何规划产业版图? 展开更多

南方财经全媒体 记者李润泽子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郭美婷 实习生高艺 周逸婷 广州报道

“东数西算”工程启动以来,数据中心建设步入快车道。

5月,南方财经合规科技研究院梳理了约200份关于数据中心的政策,在政策重点引导之下,我国低碳高质、协同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建设新型数据中心成为行业未来趋势。

早在2021年7月,工信部发布《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将引导传统数据中心向具备高技术、高算力、高能效、高安全特征的新型数据中心演进。今年3月,工信部发布了2021年国家新型数据中心典型案例名单,为新型数据中心建设树立了第一批标杆。

新型数据中心是如何建成的?各类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广东如何发展数据中心产业?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计算机学院教授赵淦森和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

如何理解新型、绿色的数据中心?

《21世纪》:我国数据中心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曾剑秋:数据中心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延续性,从传统的数据库,到初步的数据中心,再到如今的新型数据中心。真正的跨越发生在后半段,数据中心从一般发展到“新型”有赖于“新基建”的推动,随着大量5G基站的上线和5G应用的普及,爆发的数据和互联需求,对数据中心的互联网络和内部网络都将带来巨大的冲击。

《21世纪》:今年3月,工信部公布了国家新型数据中心典型案例名单,该名单释放了什么信号?名单中的32家大型数据中心被分为绿色低碳、算力赋能、安全可靠、智能运营4类,12个边缘数据中心则以木业、铁路、智慧城市等行业应用分类,如何理解上述分类方式?

赵淦森:这是落实建立《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模范案例的重要工作,说明未来我们将推崇具备高技术水平、大规模、强算力、安全可靠的绿色数据中心,这类数据中心也将更符合“新基建”的技术能力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的数据中心案例,已基本实现全域覆盖且极具地方特色,行业可据此对标、模仿、学习,推动自己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

而新型数据中心的分类则体现了未来数据中心的特点和对其诉求相对明显的行业。比如,智慧城市对算力和数据存储能力的需求明显且持续高于其他行业。此外,不同数据中心在规划设计和实际运营上有极大区别。一般而言边缘数据中心按照应用和功能分类,大型数据中心按行业或领域分类,因为后者体量大,需兼顾服务的下游产业更广。

实际中,一个大型数据中心可能服务包括互联网、智慧城市、社会治理、视频、工业等多领域。而边缘数据中心一般都是小规模数据中心,指向性更强,可针对区域内特定业务进行深度优化,以保证其尽可能满足业务在计算、网络传输、内容存储,特别是响应速度方面的要求。

《21世纪》:此前,Meta因环保问题数据中心遭荷兰政府叫停,建立绿色、环保的数据中心是否已成为全球趋势?建设新型数据中心是否应优先满足绿色低碳的要求?对企业来说是否有更多的机遇?

赵淦森:绿色数据中心是新型数据中心的重点发展趋势之一。绿色低碳是数据中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降低能耗即节约成本,本身就有利于数据中心自身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

事实上,国际上早有在节能降耗方面的探索,如今行业对绿色环保的敏感度又有所提升。比如微软曾尝试将数据中心部署在海底以降低能耗指标PUE;谷歌曾尝试使用自然风的冷却技术。

从企业机遇来看,如果数据中心的上游企业设备使用的是新能源及节能低碳技术,其在市场中将占有较大的竞争优势。由于新建的数据中心对技术指标要求极高,如广东发文要求到2022年,全省数据中心设计PUE值平均低于1.3;到2025年,设计PUE值平均小于1.25。但实际上,相比于传统技术,采取了新能源或节能低碳技术的企业更易达标。

曾剑秋: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新型数据中心的绿色发展尤为重要。数字经济时代,网络是发展的底座,而建设高质量的网络需要数据中心的有力支撑。因此通过新型数据中心实现总体绿色低碳发展是基础且底层的。

过去,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基础电信企业和部分互联网企业在网络上的耗能极大,本身就有节能降耗、实现收益增长的需求,因此该趋势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是机遇。近年来,我国采用多技术节能降耗,打造绿色5G网络,也带动了该产业链的创新发展,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企业如何抢抓机遇?

《21世纪》:在国家新型数据中心典型案例名单中,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占比较大。对于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而言,其发展潜力体现在何处?如何加速弯道超车?

赵淦森:目前,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掌握了绝大多数网络骨干资源,因此在部署所属下游企业时,它们在服务响应、资源配置、上下游整合、成本控制等方面更具优势。而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强,能为下游业务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需租用运营商网络服务开展数据中心相关业务,此时成本将传递给下游企业,运作利润被压缩,无论是建设还是运营的业务发展空间都将受到限制。因此,如果要让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在产业内有更好的发展,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应将释放更多的基础网络带宽资源供市场使用,并降低网络带宽费用。

曾剑秋:这是目前数据中心建设过程存在的客观、正常现象,我认为不存在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追赶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的问题。因为数据中心的建设实际上并非你追我赶,而是服从国家战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过程。尽管目前从市场份额上来,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不如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但两者在数据中心的建设上各有优势。

首先,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自身是网络建设者,能够系统性地布局数据中心。同时,它们具有光纤网络等资源优势,这些正是数据中心发展应用所需的终端接口。此外,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在配合参与国家绿色环保、基础设施、扶贫等方面的建设时,也积累了部分经验和资源。

而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尤其是部分互联网企业,则在商业模式、竞争形态等方面的灵活性更强。当互联网企业开始意识到数据中心的重要性,投入大量的资金、劳动、研发,或将给行业带来新商业模式的探索经验。

未来,在符合国家新型数据中心发展战略的前提下,两类企业各自发挥自身的资源、成本、科技、商业模式等优势,相互借鉴,配合国家数据中心的整体发展。

《21世纪》:从目前国家层面释放的信号来看,数据中心产业链上或不同地域的各类企业应如何抓住机遇?

赵淦森:数据中心的上下游产业十分值得关注,企业应该发挥自身技术、市场等优势,在数据中心产业发展中寻找机遇。如新能源企业可关注数据中心中从照明、冷却到供电、配电等各环节的节能技术;而软件及数据相关企业可以考虑从数据中心的运营软件入手,或是依托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创新业务形态和服务。但企业需要避免盲目投资建设数据中心,充分警惕未来数据中心供应过剩的问题。

曾剑秋:“东数西算”工程整体上缓解了东部能源紧张问题,同时为西部发展开辟新路。但这并非一味地将东部的数据跨域流动到西部进行计算,对于现实所面临的数据传输成本较高、数据存储设备不足等问题,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应对。例如,在承接东部算力需求以外,西部也可建立自己的数据产业链。

其次,数据中心的建设应以国家战略为首要目标,但不同地域也可因地制宜地打造自身的发展目标,避免同质化的发展模式。

最后,建设新型数据中心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基于此制定的具体指标、发展策划等,都要可切实落地。新型数据中心的建设并非一句口号,应是客观且理性,并注重优化和效益的行动。

广东如何发展数据中心产业?

《21世纪》:现阶段广东数据中心产业发展态势如何?

赵淦森:目前,大量数据中心都希望部署在广深两地,因为两地地理条件优越,市场需求特别旺,价格也相对更高。但广州、深圳乃至整个大湾区在产业发展、空间资源配置、能耗指标分配等方面,对数据中心发展的支持度并不高。

根据《广东省5G基站和数据中心总体布局规划(2021—2025年)》,全省数据中心要按照“双核九中心”的总体布局,形成广州、深圳两个低时延数据中心核心区和汕头等9个数据中心集聚区。而广深两地原则上只可新建中型及以下的数据中心。从国家层面规划来说,“东数西算”工程启动后,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算力枢纽规划设立韶关数据中心集群,韶关也成为华南地区唯一的枢纽城市。

因此,依据国家及地方规划,未来广东数据中心产业的发展应按照全省的布局规划,即广州和深圳仅部署产业高端与必要部分,9个中心着重关注中端产业需求,韶关则建设成为大规模的数据中心的集聚地。

但从整个市场来看,广东的数据中心产业仍存在供应量过剩,高质量、低时延的数据中心供不应求,数据中心的利用率或上架率不高的情况。此外,还有很多规模小、效益差、资源浪费严重的低小旧散数据中心散布在各城市。

《21世纪》:未来,广东在发展数据中心产业上有何优势?

赵淦森:广东数据中心市场支撑非常好,拥有包括腾讯在内的多家互联网龙头企业,网民数量、互联网普及率和基础网络规模及质量都处全国前列。同时,广东与数据中心相关的产业基础优越,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产业等连续多年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

未来,广东发展需求同样强大。如广东省8k超高清视频产业建设以及工业制造业的产业数字化过程,都给数据中心带来增量需求。

(实习生古宇星对本文亦有帮助。)

(作者:李润泽子,郭美婷 编辑:诸未静)

郭美婷

记者

数字经济观察者,聚焦数据产业、数据基础制度、个人信息保护等。欢迎探讨交流!微信:gmt_lalala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