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厦门单位面积碳汇量居首位,探索港口城市绿色发展之路

城市经济地理李鹏 2022-06-17 17:06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鹏 日前,南财城市通、21世纪经济研究院碳中和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综合考虑了城市的战略定位、发展水平、碳排放信息披露等多方面因素,选取了30个城市作为样本,构建了净零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从多个维度对30个样本城市的净零碳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30个样本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杭州、武汉、南京、天津、宁波、青岛、无锡、长沙、佛山、泉州、济南、南通、西安、福州、东莞、徐州、唐山、大连、温州、昆明、长春、沈阳、厦门和扬州。

在30个城市净零碳发展水平总排行中,厦门位列第八。

《报告》显示,厦门在多个细分指标领域有不错的表现,特别是在城市发展质量指标中,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单位面积碳汇量、单位面积GDP等指标位列前茅。

发挥港口城市优势推动绿色发展

《报告》设置4个二级指标,分别为碳排放指数、能源结构指数、能源消费指数以及发展质量指数。在发展质量指数二级指标中,厦门分别位列第8。

 发展质量指数下又细分了10个三级指标。其中,厦门在经济发展领域突出的一些指标中有亮眼的表现。数据显示,虽然厦门的GDP及城镇化率指标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排名有一定差距,但是厦门单位面积GDP排到了前四名,在广州和北京之前。

厦门2021年GDP为7033.89亿元,人均GDP保持2万美元以上,已经超过国际标准的初等发达经济体水平。但是厦门的面积1700.61平方公里,仅为福州的七分之一左右,体现了“城小能量大”的特点。

作为中国经济特区和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厦门利用优势和定位,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截至2021年,厦门港现有生产性泊位182个(含漳州),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79个;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2.28亿吨,增长9.7%;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204.64万标箱,增长5.6%。

厦门港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集装箱干线港、邮轮始发港和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口岸,2021年厦门港完成水运周转量2572.80亿吨公里,增长10.06%;营运船舶运力规模404.66万载重吨,增长11.57%。水运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61亿元,邮轮母港片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1亿元。

作为以港立市、以港兴市的代表,厦门港也为厦门实现清洁能源转型贡献了力量。厦门港通过在港口建筑物上铺设发电板实现光伏发电。据此前估算,2021年光伏发电可为厦门港节约标准煤约2500吨,实现碳减排约6400吨。

近年来,厦门港不断推进智慧绿色港口建设,多个码头获得“亚太绿色港口”“中国绿色港口”称号,港口智能光伏项目入选全国试点。厦门在利用港口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的同时,持续坚持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与绿色低碳。

《报告》显示,厦门的单位面积碳汇量为30个样本城市的首位。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除此之外,海洋也是地球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海洋碳库是大气的50倍,陆地生态系统的20倍,全球大洋每年从大气吸收CO2约20亿吨,占全球每年CO2排放量的1/3左右。

厦门市共有森林面积977853.17公顷,森林蓄积量36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1.92%。持此之外,厦门的海洋资源也十分丰富。

近年来,厦门在碳汇领域做足文章。今年年初,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成功完成了我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开启了中国蓝碳交易的新篇章。5月5日,还建成运营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并发放全国首批农业碳票2张,共计农业碳汇近3357吨。

除此之外,厦门还发起设立全国首个绿碳财政金融服务联盟,从“政策端+资金端+资产端”出发,打通“投资+融资+交易+服务”各环节,为绿色低碳产业链全流程提供财政金融综合服务;设立全国首个碳中和集成服务平台;签订全国首个跨区域碳中和服务合作协议;发布全国首份《个人助力碳中和行动纲领》;设立全国首个“蓝碳基金”,用于引导企业与个人践行碳减排,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以电力碳排放控制为突破口

电力是城市发展的“引擎”,同时也是碳排放的重点领域。《报告》从用电侧和发电侧两个方面进行了评估,这两个指标厦门在30个样本城市中均位列第二。

能源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在于电力结构转型,发电侧要减碳脱碳,并提高消费侧的电气化和高效化。在发电侧,厦门积极实现能源转型,清洁能源保持100%消纳,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49.1%;完成电能替代72.3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燃烧0.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0.44亿吨;深化厦门市充电设施政府监管平台,接入全市99%充电桩。

在用电侧,厦门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已全面覆盖核心城区、边远山区、高速公路。城市核心区0.9千米充电圈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密度位居全国城市第一名。另外,国网福建电力将充电设施作为重要资源要素,纳入厦门“多元源荷储聚合的新型能源自治体系”示范建设。这一示范建设项目融合运用区块链、量子加密、边缘计算等数字技术,构建了“省-市-配-台”四层协同调控新体系。大到常规电厂,小到充电桩、楼宇空调,都可以智能、高效、经济地参与电网调节,实现了电网资源“全局统筹、跨区协同、区域自治”。

除此之外,厦门还建设了电碳生态地图,为厦门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精准赋能。通过建立客观、直观、精准的碳核算评价体系,利用电力在能源消费端占比最大,电力大数据实时性、精准性和普遍覆盖的优势,在碳排放核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通过电碳生态地图对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水平及节能增效水平的精准画像,可以加快企业低碳转型,带动绿色新型产业发展。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认为,电力行业是我国最大的碳排放领域,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与此同时,电力行业也是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电力碳排放量控制就显得至关重要,未来电力行业碳减排要重点聚焦优化电源结构、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升用电效率、降低煤电机组能耗水平等方面。

同时,还要大力推进低碳、零碳、负碳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加大可再生能源发电、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可再生燃料、碳捕集与利用和储能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

厦门在净零碳城市中的道路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在碳排放总量、单位GDP能耗等多个指标上,厦门均不占优势,需要进一步在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下功夫,立足山、水、海岸线和港口优势,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大力推进重点行业全流程绿色化改造;作为旅游城市,厦门还可以探索制定低碳旅游理念,构建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益的旅游发展模式等。

(作者:李鹏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