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湖北“小巨人”丨武汉专精特新的成长密码

21看湖北刘茜 2022-06-21 16:09

走出多元化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培育体系

洞见湖北“小巨人”④丨美格科技蔡双双:抓牢新能源行业风口 洞见湖北小巨人③丨 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质量”研究:湖北位列中部四省第三位 洞见湖北重点“小巨人”②丨中部地区武汉进步最快,襄阳异军突起

开栏的话:

于城市而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是城市实力的直接体现,也关系着城市未来的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去年以来,湖北省“小巨人”培育提速,目前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72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2357家,提前3年完成培育200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目标。21世纪经济报道就此推出《洞见湖北“小巨人”》系列报道,解码湖北“小巨人”企业和“小巨人”基地发展路径,探寻湖北专精特新发展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刘茜 实习生曹竞文 曹仲植武汉报道

从部委重金支持奖补、到高层会议密集部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工信部前不久表示,今年再培育3000家左右“小巨人”企业,并于近期启动第四批“小巨人”企业培育认定工作。

此前,工信部已公布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名单,我国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达4762家,带动各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眼下,全国各地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扶持都在加码。

今年4月,湖北省公布湖北省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武汉共新增416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至此,武汉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家(在全国排名第20位),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71家,市“专精特新”培育库入库企业1307家。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武汉市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到2023年,武汉要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0家。武汉如何快速打造更多的“小巨人”, “小巨人”成长密码在哪里,优质企业后备军如何迅速补位?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行了走访调研。

9成企业深耕细分领域10年以上

一个普遍规律是,中小企业发展得好的地方,经济也往往充满活力。于城市而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榜数量是城市实力的直接体现。不过,目前武汉的GDP与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的排名并不匹配。

2021年武汉市GDP约为1.77万亿元,在全国排名第9位,而武汉拥有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在全国排名第20位。仅从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层面来看,长沙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为71家,位居中部第一。郑州、合肥分别以63家、61家位列第二、三位,武汉在中部排名第四。

从客观因素来看,三批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第三批全国上榜企业达到了近3000家,占总量的61.53%。而2020年武汉经济受疫情冲击较大,中小企业恢复元气需要时间。

“武汉具有科研和产业基础双优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波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底蕴是科技实力,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做好科技研发工作。同时,武汉雄厚的产业基础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攻克基础技术难题提供了沃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武汉现有的4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分布于“965”产业体系中。“965”是武汉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即打造9大支柱产业、6大战略新兴产业、5大未来产业。

经记者统计,这4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近9成来自武汉9大支柱产业,其中高端装备和先进技术材料有15家,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有12家。此外,还有三家来自于空天信息、网络安全等战略新兴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这4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9成以上深耕细分领域长达10年以上。武汉驿路通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芯片集成科技的关键元件供应商,成立已有20年,专注于光耦合器件,研发的AWG-Mux,Demux出货量已排名全国第一。

武汉兰丁智能医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也超过20年,开创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技术进行癌症筛查的先河。去年,该公司获得阿里健康领投的3.2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将和阿里健康一起为临床肿瘤诊断服务提供新模式。

杨波认为,疫后武汉经济全面恢复,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这都为快速打造“小巨人”企业提供了基础。最新数据显示,湖北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由全国第10位提高到第8位,排名中部第1位,进入全国科技创新水平的“第一方阵”。2021年,湖北全社会研发投入首次突破千亿元,湖北正争创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此外,一个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城市未来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发展空间。这也意味着,虽然目前武汉专精特新企业不多,但它们未来将十分可期。

2021年,武汉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786.11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203.7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也在5年内翻了两番,达到9151家。在2021年全国主要城市高企排名前十强中,武汉超越了南京,位列副省级城市第四、全国主要城市第八。

携手链主拓展市场

当下,面临培育26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目标,武汉亟需补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队伍。目前,除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外,武汉还拥有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71家,市“专精特新”培育库入库企业1307家,初步构建了全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梯次培育格局。

在多位专业人士看来,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需要发挥龙头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近日,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培育“专精特新”,应发挥龙头企业“链主”的领军和生态整合作用。龙头企业本身具有深厚产业背景,且倾向于在自身所涉产业链进行布局,更有能力识别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

“武汉一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是在为支柱产业做供应链配套中发展起来的。”杨波表示,企业发展首先要找到市场空间,也就是解决生存问题,小企业在关键领域为龙头企业配套并快速成长,后者完善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以中国信息通信产业最大国家队中国信科为例,作为武汉万亿级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中的链主企业,旗下拥有至少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包括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武汉瀚海潮律师事务所行政副主任史文恒律师,处理过多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认定业务。他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申报专精特新时,武汉中小企业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营收、利润等核心财务数据达不到申报标准。

“专精特新企业不仅仅是埋头做技术突破,还需要抬头看看是否有市场接受度。”史文恒认为,龙头企业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技术、订单等多维度支持,协助中小企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提升市场占有率。

目前,工信部等11个部门正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出抓住创新、产业、供应、数据、资金、服务、人才等七个链。

武汉在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将聚焦武汉市“335N”先进制造业体系,建立重点产业链产业基础再造项目清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在工业“四基”领域突破一批制约武汉市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产品),补齐产业链短板、锻造长板。

在杨波看来,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需要积淀,武汉有望利用产业协同优势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成长,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和市场循环,在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上进一步形成集聚态势。

多元化发展培育体系

一个城市的专精特新企业的数量,除取决于城市产业经济基础、中小企业基数、科技创新能力之外,更离不开政府快而准的政策服务迭代体系。

武汉出台的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是全国首个以市政府名义出台的“专精特新”专项行动计划。当前,武汉正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一库一检一案”,通过专业专精特新检测信息化工具寻找差距与短板,根据行业特点、生命周期制定对应精准培育方案。今年已精选出一批小巨人企业“种子选手”,正加紧拉长优势、补足短板。

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助力,这些位于产业链前沿的企业,有着较高程度的研发费用需求。而研发活动投资具有长周期、高风险的特征,信息不对称将加剧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今年5月,湖北出台指导意见,力争“十四五”期间湖北“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专精特新”领域新增贷款350亿元以上。同时要求金融机构量体裁衣,开发符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贷款品种。

杨波指出,相比浙江、广东等地,武汉在风险投资、创业投资领域的活跃度略微弱一些。更活跃的风投市场,有利于潜在优质企业通过市场化发展的路径,进入专精特新企业的行列。

有数据显示,腾讯投资、联想创投、小米集团等近年来国内最活跃的25家龙头企业股权投资机构,投出的“专精特新”,已占自身投资企业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其中,联想创投累计投资孵化出39家国家级或省级“专精特新”,占比高达29%。

好消息是,意欲冲刺中部风投创投中心的武汉,着力于打造不同形态的基金集群,支持区域产业的差异化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就是其中一环。

去年12月,申万宏源证券与武汉高科集团达成合作,共同在光谷打造规模达20亿元的专精特新股权投资基金,这是央企在武汉设立的首只投资于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专精特新股权投资基金。据估算,相比政府引导基金,这种带有国资属性的基金或将达到超过5倍的放大效率,撬动上百亿元社会投资。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地方组织、市场培育、龙头带动、资本助力,武汉正力图走出多元化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培育体系。

(作者:刘茜 编辑:张伟贤)

刘茜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