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湖北重点“小巨人”②丨中部地区武汉进步最快,襄阳异军突起

21看湖北刘茜 2022-07-06 17:42

武汉以28家重点“小巨人”企业排名第14,名次上升9位

中西部城市第四批国家级“小巨人”版图:全国前十强占据四席,武汉增幅全国第一 中西部七大万亿GDP城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图谱:武汉“倒挂”,“小巨人”数量垫底,郑州合肥待补短板 小巨人城市图谱⑬丨产业转型升级释放新动能,“老牌工业基地”荆门发力专精特新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茜 实习研究员曹仲植  

随着工信部于今年5月公示第三批重点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下简称重点“小巨人”企业),目前全国三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已达到1984家。

重点“小巨人”企业源于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通知》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将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引导地方完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分三批(每批不超过三年)重点支持1000余家重点“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这1984家重点“小巨人”企业的省份分布情况发现,从中部地区来看,湖南省共有122家重点“小巨人”企业,位列中部第一。安徽(116家)、湖北(81家)、河南(72家)分列第二、三、四位。随后是江西(43家)、山西(20家)。

从城市间来看,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出的重点“小巨人”企业30强榜单显示,与前两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城市排名相比,武汉在中部地区进步最为明显,武汉以28家重点“小巨人”企业排名第14,名次上升9位;长沙以38家重点“小巨人”企业排名第10,名次上升1位;合肥以38家重点“小巨人”企业,与长沙并列第10,名次下降1位;郑州以23家重点“小巨人”企业排名第17,名次下降3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湖北省提出,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支持襄阳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联结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枢纽节点,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襄阳现有10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在湖北省内位列第二。

去年,襄阳GDP首次超过5000亿元,达到5309亿元。从全国范围来看,襄阳拥有的重点“小巨人”企业数量,与无锡、福州、泉州等GDP过万亿元的城市不相上下,上述三城的重点“小巨人”企业分别是12家、12家、10家。

武汉:后劲十足

工信部曾公布三批共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而重点“小巨人”企业名单更加突出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的思路。重点“小巨人”企业将发挥示范作用,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目前,武汉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家,也就是说,武汉有一半以上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都进入了重点“小巨人”企业名单。

不断上升的科创实力和雄厚的产业基础成为武汉的双重优势。今年6月底,国家第5个科技创新中心正式落户武汉,武汉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根据武汉市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到2023年,武汉要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0家。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发挥支柱产业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武汉的思路。

目前,武汉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分布于武汉“965”产业体系中,集中于高端装备和先进技术材料、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

根据武汉专精特新发展路线图,武汉将着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构建“专精特新”梯度培育体系。重点任务包括围绕产业链、创业链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聚焦先进制造业体系,建立重点产业链产业基础再造项目清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在工业“四基”领域进行突破。

国家在武汉布局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聚集打造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汇聚地”的战略使命,并提出51项重大支持举措。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随着这一建设进程的深入,武汉将强化原始创新策源地功能,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之武汉后备资源丰富,目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151家,在5年内翻了两番,武汉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上后劲儿十足。

襄阳:厚积薄发

今年4月,湖北省经信厅公示省级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全省共计1041家企业入围。 此次扩容完成后,湖北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到2357家,提前3年完成此前定下的目标。

此次湖北省公示的第四批“小巨人”企业中,入围数量位居前三的分别为武汉、襄阳、黄冈。至此,襄阳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已达191家,数量位居湖北省第二。

襄阳是国家确定的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去年,武汉GDP达到1.77万亿元,襄阳GDP达到5309亿元,稳居湖北省第二位和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第二位。

襄阳提出以13条重点制造业产业链为抓手,重点打造发展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电子信息、航空航天、食品加工等13个重点产业集群。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发现,襄阳是中部老牌工业基地,制造业根基的基础优势,为襄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襄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所深耕的领域,与襄阳的支柱产业结构相当契合。

去年以来,襄阳迎来从国家到湖北省的战略支持。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先后出台《“十四五”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点名支持襄阳夯实制造业基础,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增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能力。

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集群,湖北将在襄阳布局建设湖北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在推进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的同时,湖北将打造襄阳、宜昌等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襄阳可长期专注耕耘自身优势产业,在壮大优势产业的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为专精特新企业创造生存空间,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最终实现厚积薄发。

目前来看,襄阳多数专精特新企业保持了健康发展。以获得湖北认定的第四批8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例,上年度平均营业收入1.89亿元,平均总营收、总利润同比分别增长42.12%、88.85%;研发费用平均占比5.98%,专利总数2007件,其中发明专利总数达437件,各项指标均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平均水平,超半数企业在省内同行业可进入前三,市场占有率在行业内均居前列。

(作者:刘茜 编辑:张伟贤)

刘茜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