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林典驰 深圳报道
增长是企业永恒的话题。
拉长时间线来看,十年间保持业绩长红的企业更是微乎及微,而格林美是则是少数其中之一,十年间营收复合增长率35.6%。
根本原因在于,格林美因时而变,前瞻性把握新能源产业机会,实现了由废物再生到新能源材料制造的成功转型。
目前,格林美围绕“城市矿山+新能源材料”两大战略,形成了以新能源材料制造、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业务,动力电池综合利用、报废汽车回收处理、钴镍钨回收与硬质合金制造,以及废水废渣治理协同发展五大产业链,在多个产业链位于龙头地位。
7月,深圳市委宣传部组织策划的“稳中求进向未来·深圳媒体‘高质量发展调行’”走访了格林美(深圳)超级绿色技术研究院。
记者在研究院看到,一排排反应釜正在进行实验,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新能源材料正在进行小规模试产。
坚守高镍三元前驱体
格林美创始人、董事长许开华表示,未来将坚定发展高镍三元前驱体,维持世界前三地位,格林美不比规模,比技术和质量。
2021年报显示,格林美三元前驱体出货量9.1万吨,销售收入94.24亿元,毛利率达到20.52%,连续三年位居行业前茅。
报告期内,格林美8系及8系以上高镍前驱体占出货量60%以上,9系占40%。8系及以上高镍三元前驱体出货量位居全球前列。
据格林美有关人员介绍,为提升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成为电池厂商的首要关注点。通过提升镍在三元前驱体的占比能够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可快速实现降本,但与此同时,高镍前驱体材料钴元素含量降低,易造成正极材料中锂镍离子混排,降低了正极材料循环稳定性与安全性,如何平衡安全与续航就成了个两难的问题。
格林美副总经理张坤透露,公司开发了高镍核壳与浓度梯度三元前驱体技术。该技术是通过定制高镍内核和低镍富锰壳,中间加以梯度技术过渡,由内到外镍含量逐渐降低,锰含量逐渐提高,低镍富锰壳给高镍材料戴上“安全帽”。该技术目前已实现量产转化,拿下国外顶级电池厂的订单。
格林美的另一优势在于选矿、冶炼技术以及资源产能。头豹研究院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三元前驱体原材料成本占到总成本85%以上。
为维持供应链稳定以及降低成本,格林美建立了多渠道镍资源供应保障体系。
2021年1月和3月,格林美分别签署增加印尼镍矿项目实施主体青美邦股权至72%的备忘录和正式股权转让协议,实质性掌握了对印尼镍资源合资项目的控股权。
同时,格林美也与多家上游镍资源供应商签订了MSP、MHP(镍湿法冶金中间品)、高冰镍、镍豆的中长期供应采购协议,建立镍资源全球绿色供应链。
此外,格林美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循环经济,回收镍资源,与亿纬锂能、孚能科技、ECOPRO等建立了镍资源的定向循环合作关系,保障镍原料的战略供应。
钴资源方面,格林美与嘉能可签订十年长约,保障公司核心业务在2020年至2029年钴资源用量,共13.78万吨。
近一年来,磷酸铁锂电池凭借其自身成本上的优势装机量迅速提升,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为应对这一变局,格林美开始实施磷酸铁锂布局。
“格林美首条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线在宁德福安园区近期已正式投产。未来将根据市场需求,谋划在湖北建立下一条磷酸铁锂产线”,格林美集团副总经理张坤表示。
推进全球化战略,海外长单锁定大客户
为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和开拓海外市场,格林美谋求海外上市。2022年7月20日,瑞交所批准格林美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
至此,格林美赴瑞交所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通道全部打通,即将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瑞士上市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公司。
本次发行GDR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拟用于支持公司海外镍矿项目生产运营、海外电池材料项目开发等,推动公司国际化布局及补充公司运营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格林美近5年来财报发现,其在国外方面的营收自2016年之后,稳步提升。至2021年,格林美在海外业务收入比例翻了4倍,达47.9亿,接近总营收的25%。三元前驱体出口3.42万吨,同比增长74.4%,占总出货量37.57%。
格林美于今年5月和匈牙利驻上海总领事馆签署了《新能源汽车用高镍前驱体生产及报废动力电池循环回收项目合作备忘录》,双方计划在匈牙利打造新能源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满足下游客户ECOPRO BM对欧洲本土化供应三元前驱体材料的要求。
ECOPRO BM是一家韩国头部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自2015年开始与格林美合作,双方共同设立了新一代三元电池合资公司。
格林美与ECOPRO签署动力电池高镍前驱体(NCA和NCM)中长期供应协议备忘录。格林美将于2021年~2023年和2023年~2026年分别向ECOPRO供应不少于17.6万吨和70万吨NCA和NCM高镍三元前驱体。
另,格林美还将计划投资欧洲,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为欧洲新能源的绿色化和镍钴锂战略资源保障服务,创建世界的绿色低碳工厂。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石恩泽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林典驰 编辑:朱益民)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