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焦“双创”丨创客文化南山“破圈”七年后 “双创”新动能引擎何以蝶变

深圳观察陈思琦 2022-09-16 10:44

以占比不足十分之一的土地,贡献了深圳四分之一的GDP,达到如此经济体量的南山区,遵循着怎样的发展逻辑?

从海外专利授权自救到第一梯队 微芯生物的原研创新药之路 对焦“双创”|深化“科教产金”融合 深圳南山开启“第三次创业” 对焦“双创”丨南山连续创业者“遇风发芽” 道通智能称将布局无人机全生态 展开更多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全国科技创新看深圳,深圳科技创新看南山。9月15日,全国双创周深圳活动在南山区启动,本次深圳双创周重点展示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新动能加速壮大、新业态模式不断涌现的丰硕成果。

从1990年的78.64亿元,到2021年GDP已达到7630.59亿元,南山区三十余年间实现接近百倍的跨越式发展。以占比不足十分之一的土地,贡献了深圳四分之一的GDP,达到如此经济体量的南山区,遵循着怎样的发展逻辑?

创新创业必然是串联答案的关键词。“双创”也吸引了产业、技术、资本、人才加速聚集。

2008年,南山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亮丽名片——首届“创业之星”大赛应运而生,从大赛走出大疆创新、奥比中光、优博讯等知名企业。截至今年8月,南山区平均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11.5件,集聚了鹏城实验室与9个诺奖实验室。

数据背后是南山区国际领先的研发强度。2021年,南山区全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6.7%,占深圳全市28.6%。可供参照的是,根据OECD数据,2019年以色列和韩国研发强度达到4.9%和4.6%。

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双创”发展报告(2020-2021)》显示,深圳“双创”综合指数连续六年排名第一。其中,南山区在培育中国数字经济新动能方面尤为突出,人工智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以及工业互联网是协同创新的强力引擎。

以“双创”培育经济新动能引擎

“作为深圳第一家创客空间,柴火之所以于2011年率先落地南山,是因为南山拥有优质的创新土壤,尤其是雄厚的产业基础与高端人才基础。”柴火创客空间总经理叶雨介绍。

“创客”这一概念源于英文单词“Maker”,意指热衷于创意、设计、创造的群体。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联合印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2021年度评估结果》,南山区双创示范基地在全市5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中唯一获得优秀档次。自2016年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以来,南山区双创工作荣获2018、2020年国务院督查激励。

但是,以创客为代表的南山“双创”文化筚路蓝缕,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1979年,蛇口开山第一炮揭开了我国建设经济特区的序幕,“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更新了传统发展理念。1996年,设立于深圳湾畔的深圳国家高新区建设,深圳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三来一补”企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启“第二次创业”。

然而,到2005年,深圳再次来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分岔口,土地空间、资源能源、人口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面临挑战。到2006年,深圳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印发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明确将巩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分梯次培育一批自主创新的企业群体,形成自主创新的企业梯队和良好的企业生态。

对于创新型市场主体的培育,根据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汪云兴的观察,总体而言,大企业在科研组织和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网络开拓及份额、品牌塑造及价值引领、资源整合及商业谈判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中小企业更接近“田间地头”,在发展灵活性、市场敏感性、需求响应度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深圳市原副市长、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指出,随着进入分工体系的大中小企业越多,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张越快,同时分工深化也推动了产业集群水平的提升,最终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式的“滚雪球”效应。

如何带动南山区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协同创新?南山区主动作为,2008年,随着深圳正式成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南山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品牌活动——首届“创业之星”大赛应运而生。

据南山区科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创办15年来,南山“创业之星”大赛累计超2万个项目报名,从大赛走出的企业(团队)已有不少发展成为“隐形冠军”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乃至上市公司,如大疆创新、奥比中光、优博讯等。

“滚雪球”效应已在南山有所体现。作为南山区科创局2002年的孵化项目,深信服通过20余年的发展,已从初创企业成长为国内信息安全龙头企业,并于2021年联合南山“创业之星”大赛举办“深信服2021TECHSPARK专场赛”。

各类要素集聚南山,南山区创新创业愈发“敏捷”。叶雨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国内工厂的服务模式以支持大批量订单为主,鲜少接受小额订单,许多初创团队由于难以找到支持小批量定制和生产的合作伙伴而无法将创意验证落地。而大湾区生产制造资源丰富、供应链实力雄厚,借助深圳特别是南山区内的硬件孵化平台,一个创意从原型搭建,到概念验证成功,随后通过敏捷制造完成工程样品最快只需要三天。

2015年1月,在位于华侨城创意园的柴火创客空间,“创客”一词正式“出圈”,还于这一年被首次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创客们的奇思妙想和丰富成果,充分展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

“南山的创客空间与孵化器数量在深圳是最多的,海内外越来越多创客带着待验证的想法而来。立足深圳本土传统产业的创新需求,创客空间将汇集全球创客社区内的创新想法,嫁接到本地成熟完善的产业链上,进一步推动深圳产业升级,促成高效共赢的合作。”叶雨表示。

 产学研融合联动促成全过程创新链

南山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全区GDP力争达到1万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达到 9%,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800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8800件。

汪云兴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指出,如今,南山区以企业研发为主的技术创新模式必须向多主体融合、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互动的“源创新”和“始创新”转型。

在此背景下,位于南山北部片区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正提速建设,致力于融合科技、教育、产业、金融,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条与各类创新载体良性互动的融合创新体系。

在提高源头创新能力方面,2021年底,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内7所高校与3家科研机构联合签署西丽湖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倡议书,整合价值超5.3亿元的大型贵重科研仪器250多台(套),面向社会提供涵盖生物、医药、化学、材料等方面的高端综合性分析测试技术服务,共同打造促进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西丽湖样板”。

与此同时,南山区正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日前公布的全市2022年重大项目计划清单显示,“鹏城云脑Ⅱ扩展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基地、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重点实验室集群项目等多个重大项目上榜。

为应对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近年来,南山区通过政府建设、收购、旧改返还等方式,已建成及正在建设、计划推出的创新型产业用房面积均超过100万平方米,在科教城范围内开发出南山智园、南山智谷、南山智城等一系列新兴产业集聚区。以坐落于南方科技大学东南角的南山智园为例,其与大学城仅隔着一条学苑大道和大沙河,内部已布局建设生物医药、机器人、大数据分析、集成电路设计等专业园区。

“在大学城周边布局南山智园,有利于推动园区、校区、社区(桃源街道)‘三区’融合。一方面,高校的教育与科研资源可以为产业园区提供上游人才与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下游产业发展可以为上游的人才培养、科研方向等提供直接的诉求反馈,形成上下游良性互动。”汪云兴告诉记者。

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院长于洪宇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作为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单位,该学院之所以落地南山,一个关键考量在于可以依托南科大校园,便利高校教授在科研与教学之间的流动。更重要的是,南山区政府为该学院在南山智园提供了1万平方米的过渡空间,一方面解决了发展空间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也便利了学院与中兴微、江波龙等南山区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工作,包括联合共建实验室、联培研究生等,打造完整的政产学研用体系,使学院科研成果得以充分转化。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已拥有市级以上各类创新载体51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96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6.65%。

展望未来,南山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了“一轴一带三组团”(科技创新轴,湾区总部经济带,北部、中部和南部三大组团)的总体城区发展格局。

汪云兴指出,南北向“科技创新轴”概念的提出极具开拓性意义,对内将连接大学城等基础研究高地与高新区、留仙洞等产业创新片区,对外将向北联动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等源头创新策源地,向南通过深圳湾口岸联动香港,服务香港北部都会区“双城三圈”战略规划。

如此,产学研用将实现更大范围的深度融合,南山区的科技创新也将迎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作者:陈思琦 编辑:辛继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