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黄浩博 实习生舒树满 广州报道
在谷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谷东科技”)的产品展厅,只需戴上一副AR眼镜,一架飞机的客舱便浮现眼前。AR眼镜自诞生之初就被视为下一代硬件入口,与大多数企业选择切入C端市场不同,谷东科技选择走工业级AR路线,服务B端。
相较于因人而异的佩戴需求,B端市场的使用频率相对固定,能更快产生价值和粘性,工业级AR技术门槛较高,这也意味着更高的行业壁垒,同时伴随数字经济发展浪潮,工业AR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环,需求和发展方向也更加明确。
谷东科技创始人崔海涛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介绍,该产品已经被应用于航空维修行业,当航空公司执行完上一个航班的飞行任务后,进行短停检查时,例行工作人员戴上AR眼镜直接收到工单,在三维数字孪生系统中获得定位,作业和签收完全在AR设备里一站式完成,这种数字化新手段将原来42分钟的工作流程缩短到了十几分钟,为客户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崔海涛介绍,谷东科技的AR产品已被应用于航空、电力、海关、安防等行业,业务涉及美国、英国、土耳其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户包括中国南航、南方电网、中国石化、中国联通、阿里巴巴、腾讯、空中客车、索尼、现代……
“随着5G、卫星通讯技术的发展,AR科技的创新已经为传统产业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进程按下了快进键,工业AR也成为智能化时代机器为‘人’赋能的工具。”崔海涛表示,谷东科技致力于通过不断提高增强现实技术,提高用户实用性,AR领域的民族品牌,助力企业数字化管理,撬动万亿级AR供需市场,为数字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谷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崔海涛 受访对象供图)
工业级AR是一片蓝海
南方财经:在各大厂商抢占消费级AR领域时,谷东科技为什么坚定地选择了工业级AR领域?
崔海涛:谷东科技将AR落地在工业领域,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是技术层面,消费者往往在产品体验感上更为挑剔,但AR技术并没有完全成熟,很难满足因人而异的佩戴需求,且市场行情和消费者偏好相对不稳定,相比之下,B端市场的使用频率相对固定,能更快产生价值和粘性,同时工业级AR技术门槛高,这也意味着更高的行业壁垒。
从市场层面,C端市场前景好但竞争更加激烈,而工业AR仍是一片发展的蓝海,能够将空间计算、光学显示以及整机进行配合的企业不多,在很多工业细分场景都还有很大发展潜力,目前我们已经走在国内甚至全球工业AR前列。
另一方面是从公司定位和长远规划来看,我们希望通过研发创新解决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由于工业AR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环,工业AR的需求和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企业可以进行长期的研发投入和发展规划。相较而言,消费端随机性和不稳定性较大,消费端要想实现真正的大规模,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我们认为工业AR能够带动更多产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这是一个持久的产业发展命题,能够服务工业高质量发展,也是谷东科技的社会责任的担当体现。
南方财经:谷东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崔海涛:谷东科技成立于2017年8月,是国内领先的AR光学显示及空间计算技术与产业化整合方案提供商,产品涵盖AR光学模组,AR整机产品以及AR软件算法平台。AR眼镜核心部件必须要有自研能力,在所有AR眼镜组件中,最核心也是最有门槛的是光学显示模组,这也是行业内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
谷东科技立足光学自主核心技术,目前已经量产业内光效最高的基于OLED的阵列光波导产品,首创自主知识产权七折叠、十二面体光机专利技术,在光效上具有绝对优势。在同等条件下,谷东AR眼镜的近眼显示亮度可达到业界同行的4-5倍。谷东科技还在业内独创了无光机光波导产品,将复用技术和光学微结构结合,光效更高显示效果更好,而且更适合眼镜形态使用,佩戴舒适。
南方财经:从2017年至今,谷东科技是如何跨越“死亡谷”的?
崔海涛:首先是对选择的方向保持专注,不轻易改变。在今天看来,“不走弯路、回头路”是谷东科技节省的最大的成本,我们坚持深耕工业AR,不断增强对B端用户的理解,在行业中有所沉淀,路也因此越走越宽。
其次是保持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并能够灵活快速的调整经营策略,迅速跟进并响应客户的需求。比如,由于行业之间的差别对于产品需求也不尽相同,石油石化行业有易燃易爆特点,飞机维修维护要求设备抗噪音、抗干扰,消防队员穿戴设备必须耐高温,对B端不同客户,产品也要根据不同场景定制解决方案。
三是要有危机意识和成本意识。在这个行业中,我们遇见了很多创业者背景条件都比较好,因为缺少风险意识,最后导致失败。因此,创业要有过苦日子的决心,学会开源节流,高效利用人员和资金效能,只有这样才能跨越死亡谷。
南方财经:近年国内增强现实(AR)领域发展态势如何?未来,国产AR企业应如何增强国际竞争力?
崔海涛:AR产业发展源自于2010年左右,伴随谷歌、微软等巨头进驻,逐渐引爆这个行业,如今随着国内AR企业快速发展,国内有了广阔的应用市场。就目前来看,中国与海外的差距已经不太大,甚至有反超趋势。
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地是全球AR应用主要市场,国内众多工业企业客户为研发工业级AR产品提供了非常好的场景应用和实践机会,让我们更有信心投入去做深度研发,这对于国内AR企业是非常有利的。
其次,中国供应链明显优于国外,第一是供应链配套齐全,第二个是供应链效率高,这也将有效提升产品研发效率,虽然我们起步比美国稍晚,但依托于中国强大的供应链能力,我们产品的追赶速度很快的。
在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国产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好国内市场优势,更多地在实际场景中去打磨产品。我们不能盲目跟随国外企业,要做出中国特色,中国有庞大的市场,比国外的创业者能够获得更多产品实践机会,所以我们的产品应该更接地气,将产品下沉市场,而不是在实验室里。还要利用好产业协同优势,比如我们身处粤港澳大湾区,这里有非常多上下游企业能够跟我们进行产业协同,这样产业集中度高,配套齐全的区域在国外很难找到。还要锚定方向,专注于自己的行业领域,把产品越做越精。
工业AR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
南方财经:如何看待工业AR的发展潜力?谷东科技为什么选择航空、石化等行业作为技术应用领域?
崔海涛:目前,美国有十大科技巨头上市公司,其中有一半以上都做AR/VR,这一领域未来发展机遇毋庸置疑,未来这也将成为一个万亿级市场,工业级AR是其中的蓝海,蕴含巨大潜力。工业AR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是因为疫情,让我们发现原来依靠人力能够实现的事情变得困难,加之人力成本逐渐提升,企业面临招工用工难,因此很多企业开始思考通过虚拟助手或远程专家来解决工业生产问题。二是伴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大趋势,企业开始考虑对人的行为进行标准化、数字化,这也补齐了数字化最后一个空缺,将人纳入到标准化、数字化环节,比如给工人带上一副超级智能的AR眼镜,让他能够迅速与云端数据相结合,实现快速地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能力,进而为企业降本增效。三是国家高度重视的生产安全问题,不论是生产环境安全,还是劳动者本身的安全,借助AR设备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四是5G宽带及卫星通讯发展,5G对AR的影响体现在增加带宽、降低延迟方面,让真正稳定的毫秒级实时数据同步变得可能。
之所以选择航空、石化等领域,主要原因是他们是国家经济社会中非常急需的工业AR新技术领域,对于安全和数字化有强烈需求,市场体量大,能够支持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同时这些行业技术壁垒较高,数字化标准更加规范严格,有利于产品在其他企业的复制应用。
南方财经:2021年以来,元宇宙概念持续火热,您如何看待行业的变化趋势?企业如何把握“元宇宙”风口?
崔海涛:在我看来,任何一个行业从诞生概念到走向成熟市场,都是有波峰有波谷的波浪式发展。在2010年前后AR/VR提出来以后,大家都为之兴奋,并掀起了行业的小高潮,但由于消费者对于其使用效果过于理想化,很多第一批用户使用完之后心理落差很多,进而引起市场连锁反应,这也导致从2016年开始,行业进入低估,大批企业在此期间被淘汰。
但我们不能否定整个AR/VR行业的意义,不能因为前期的过于乐观导致认知偏差而否定整个行业,因此从2017年开始,行业慢慢升温,随后因为疫情的发生,大家开始关注虚拟技术解决远程工作培训和协作的问题。到了2021年,元宇宙概念大火进一步推热了AR和VR产业。
对于企业而言应该要保持冷静,一个新兴产业真正成熟,一般来讲要15年甚至20年的时间,这期间如果市场泡沫多,会导致消费者相对不够理智,对产品期望值过高,并不利于企业和行业健康稳定发展。企业更多应该专注于自身领域,不断将产品精细化,依靠技术和产品优势,达到细分领域顶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握机遇,构筑自身发展“护城河”。
南方财经:广东在AR领域产业生态的发展上有哪些优劣势?该如何优化中小企业、新兴产业发展环境?
崔海涛:首先,广东具有良好的制造基础,供应链完善,这为AR产品研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毗邻香港澳门是广东非常大的优势,有利于建立外贸窗口,促进AR产业出海。其次,大湾区人才资金充沛,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非常合适的人才,很多归国人才也愿意来大湾区创业,在营商环境方面,大湾区在支持信息产业发展上出台了系列支持政策,服务型、高效能的政府也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谷东科技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广州黄埔区的支持,科技、工信、知识产权、税务、工商等各部门都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供了必要的帮助,配套政策相继落实到公司发展过程中,这让我们能够更加专注于技术研发。
在我看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耐心,因此不论是风险投资资金还是政府扶持资金,希望能有更加长久的支持。在人才方面,大湾区已经出台了系列人才政策,未来应进一步打造人才高地,尤其是针对归国人员,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总 指 挥 丨邓红辉
学术顾问 丨陶 锋
统 筹丨于晓娜、杜弘禹
新媒体统筹丨丁青云
策 划 丨李 振
记 者 丨黄浩博
文 字 编 辑丨李 振
广州系列联合调研机构丨广东省创业投资协会
出 品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黄浩博,实习生舒树满 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