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长企业81丨中浩控制:数字化转型需求爆发,积极为工厂装上“智慧大脑”

高成长企业论南方财经全媒体丁莉 2022-11-06 12:53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丁莉 广州报道

千禧年前后,坐落于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的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内,曾刮起一股“创业潮”。一批应用型研究所纷纷转制“下海”,再加上一些公司借地办公,高峰时期,大院内的企业曾达上千家。

2002年,广东省科学院自动化工程研制中心下属的广东省工业控制机应用开发研究室决定先行“试水”,十几人集资入股,时任研究室主任的张昊更是抵押了房产,中浩控制就此成立。

二十余年过去了,大院内的企业几经更迭,只有少数创业者存活下来并发展壮大。广州中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浩控制”)便是其中一家。

张昊从端着“铁饭碗”的副所长变身企业总经理,带领十余人的创业团队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如今,中浩控制已成长为国家首批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成为业界知名的工业自动化与生产管控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中浩控制董事长张昊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达到1.2亿元,应用案例也遍及中国及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客户包括汤臣倍健、雀巢、箭牌、广汽、宝洁等多个领域的龙头企业。

( 广州中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昊,受访者供图)

张昊认为,在制造业高度密集的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化转型需求正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这也为中浩控制创造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研究室集体“下海”

创业之初,中浩控制曾走过了举步维艰的五年。

从埋头做研究的科研机构转向竞逐市场的企业,张昊直言,市场开拓是最大难题。“初创团队全部是科研人员,既懂技术又会销售的复合人才凤毛麟角。初创企业连发工资都困难,又哪里能招得到专业销售人才?”

创业的初期,中浩控制曾一度无单可接,也出现过工资迟发的情况。“吃着上顿要赶紧找下顿。”张昊对创业初期的记忆印象深刻。即便在多年以后,他也常常回想起创业之初的一个夜晚。“当时,我们手上几乎没有项目,大家坐在办公室里,把名片夹从头翻到尾,想着能给谁打个电话挣份合同来。”

面对困局,张昊一边花费大量精力培养销售骨干、组建销售队伍,一边“赤膊上阵”拉订单。“至少前5年,团队所有销售员的业务量加起来都没有我一个人多。”张昊回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司都是“老板接单,员工干活”的状态。

直到2008年,金融风暴肆虐全球,张昊发现,中浩控制的业务开始逆势增长。当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倒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才是存活之路。

此后数年,来自国家层面对于转型升级的呼吁越来越响亮,“机器换人”“智能工厂”等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一批先行者已经尝到了“数字化”的甜头。

谈及中浩控制如何闯过“死亡谷”这一关,张昊认为有两大“法宝”:一是人才;二是研发。

在集聚人才方面,张昊的理念是“人才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中浩控制申办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通过这一平台将部分研发外包,充分借力外部人才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提升了科研投入的性价比。

为激励研发创新,中浩控制每年还将营收的10%投入研发,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建立了紧密合作。

张昊认为,“产学研”是中浩控制基因自带的东西,“我们本身就是一个产学研综合体,我们来自省科学院,科学院为我们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团队基础,而我们则是研究所成果向企业应用转化的载体。”

目前,生产过程管控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众多,但大多不能如中浩控制提供的系统一样覆盖产品生产全生命周期;一些硬件厂商仅能提供基于硬件个别功能的解决方案,属于泛行业产品,不具备细分领域的专业性。

张昊表示,“相比之下,中浩控制的产品基于IT与控制技术,结合现场工艺和管理理念,在相关细分领域是为国内首创。”

深耕中国工业“数智化”

今年,恰逢中浩控制成立20周年,企业触角遍及全国多地,在成都、长沙、东莞、昆明等地建立了子公司,并在西安、海口、南宁等设有办事处。

张昊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我们的客户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他们在全国各地都有工厂,为了贴近服务,我们便会在相关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客户的工厂开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

20年以来,张昊和他的团队见证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也直接感受到当下的“数智化”热潮。

作为一项将车间作业现场各环节串联起来的信息集成系统,MES(制造执行系统)堪称工厂向数智化跃级的“外挂”,被用于跟踪记录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整个过程,能够有效帮助工厂提升产品品质、规范生产管理、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技术难度大,且高度个性化,需要与工厂本身的生产工艺、管理理念相融合,MES成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数据显示,当前国内MES项目的平均交付率低于50%,产品化程度低、落地难成为业内痛点。

早在2003年,中浩控制即已成功承担了华南乃至全国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MES项目—法国汤姆逊彩色显像管工厂的MES建设。当时,MES在中国还是个生僻词,国内尚无公司有能力接手,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中浩控制一举击败德国西门子和美国罗克韦尔两家强势对手,拿下了这个900多万的大单。

据张昊回忆,这一项目中,客户产线绵延超过一公里,工序囊括35个主要站点。为完成项目,中浩控制几乎押上了所有技术力量奔赴现场,“没日没夜地死磕”,经过半年时间的奋斗,才完成了项目的交付使用。

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MES却在国内市场处处碰壁——彼时工厂大多尚无转型升级的理念,中浩控制的业务人员在实际推广中屡屡被拒之门外。

中浩控制选择了“一退一进”的路径。“退”是指,在信息化生产管控方面,中浩控制已逐渐聚焦配方型流程制造企业。“进”则是指捋着工艺雷同的行业,向广大中小型企业推广。

据了解,广东是全国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的第一生产大省,产量与产能占全国一半以上。但食药、日化等的配方流程型生产企业,制造层管控大多依赖人工,面临GMP合规溯源难、产线层制造工序复杂、过程衔接不畅等问题,行业层上下游产业链未整合,集群协同制造能力弱。

针对这一情况,中浩控制在2021年自主研发了面向配方流程型生产企业唯一的“保健食品与日化行业智能化生产管控关键技术”,解决了进口软件在行业细分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助力150多家日化及其上下游企业上云用云。这是国内首创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张昊认为,在制造业高度密集的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化转型需求正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这也为中浩控制创造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大湾区是中浩控制的最大市场,而走向华东、覆盖全国、重建海外业务体系是中浩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战略。“我们将苦练内功,推出更适合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方案。”张昊说。

总 指 挥  丨邓红辉

学术顾问 丨陶   锋

统       筹丨于晓娜、杜弘禹

新媒体统筹丨丁青云

策       划 丨李  振

记       者 丨丁  莉

文 字 编 辑丨李  振

广州系列联合调研机构丨广东省创业投资协会

出     品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丁莉 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