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合规|聚合平台:切下蛋糕之后,如何讲述新故事?

合规科技钟雨欣 2022-12-09 12:24

科技出行系列报道之八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钟雨欣 北京报道

编者按:

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4.05亿,占网民整体的38.5%。在网约车行业中,聚合平台又被称为“平台的平台”,以自身的流量优势在众多网约车服务商和用户之间架起桥梁。近年来,多家互联网巨头试水聚合模式,改变了过去“一家独大”的格局,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引发市场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法律监管政策仍存在一定空白,如何给聚合平台定性,如何厘清聚合平台与网约车平台的权利和责任,相关平台应如何开展合规实践……种种问题仍存在一定争议,亟需进一步明确。

自2022年12月起,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将聚焦聚合出行领域推出系列报道,以期从不同维度对行业发展的机遇、挑战、监管治理面向进行拆解分析,推动行业规范持续健康发展。

打开手机App实时叫车,已经成为消费者出行的常态。

“95后”李梦(化名)在北京朝阳区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由于工作强度较大,她偶尔会加班到晚上八九点钟。“为了能早点回家,我手机里下载了几个打车软件,但在高峰时依然很难叫车,起码得排队十五分钟以上。后来同事给我推荐了聚合平台,能够一键呼叫不同平台的网约车,响应的速度也快,不需要再来回切换App了。”

高效、便捷成为了用户选择聚合平台的主要原因。具体来看,聚合平台“聚”的到底是什么?给网约车市场带来了哪些影响?

流量

2017年,高德地图推出聚合打车服务,掀开了网约车行业历史上的关键性一页。百度地图紧随其后,在当年10月推出聚合打车业务。2019年,美团也由原来的自营打车转向聚合平台模式。

据媒体报道,高德打车已经接入超160家网约车平台,包括“一环”滴滴、T3出行、曹操出行等8家规模较大的网约车平台,以及“二环”包括妥妥e行、携华出行在内的155家中小规模网约车平台。 

“聚合出行平台本质是起到提供居间信息撮合的作用,利用现有品牌的高流量实现流量变现。”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张全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

据交通运输部,截至2022年10月31日,全国共有290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488.8万本、车辆运输证203万本。10月,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共收到订单信息5.74亿单,其中,聚合平台完成1.41亿单,几乎占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

在网约车行业中,大量的中小型网约车平台由于资金、流量和运营能力的限制,难以与大型网约车平台展开竞争,往往容易被消费者忽视。而互联网大厂能够打造具有流量优势的入口,将“长尾运力”整合汇聚。

“在2021年滴滴出行App下架之后,以高德、百度、美团等为代表的聚合平台,聚集了众多中小型网约车平台,打破了从前网约车市场‘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张全指出,中小型网约车平台很难依靠传统的“烧钱补贴”打法来竞争,通过聚合平台,这些公司能够组合在一起,打通了各自之间的运力孤岛,在总量上拥有了更大的运力规模,能更快速地满足用户需求,获得了参与竞争的机会。

相关数据体现出聚合平台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网约车分会执行副会长邹强介绍,2021年7月前后,高德打车日订单量约为200万单,但到了2022年9月,这一数字增长到大约600万单至700万单。

邹强表示,过去网约车平台既要做需求,又要做供给。聚合平台出现后,实际上使需求和供给解耦了。聚合平台以流量优势切入网约车市场,能够解决客源问题,而入驻的网约车平台则负责解决司机和车辆的问题,二者结合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能。此外,网约车司机也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权,能够选择流向订单多、收入高、司机权益保障更好的平台。

消费者在什么场景下更倾向于使用聚合平台打车呢?邹强分析,“一是早晚高峰时期,特别在一线城市,容易出现用户尝试了好几个网约车平台都无法叫到车的情况。二是在较为偏僻的地段,网约车运力相对紧缺。聚合平台可以一键呼叫多个平台和车型,节省了用户的时间。”

突围

根据威尔森汽车智能决策发布的《2021出行行业市场洞察》报告,2025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预期将达到4341亿元,2022-2025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复合增速约为10%。

网约车市场争夺战火不停,以轻资产运营模式为主的的聚合平台成为了头部科技企业入局的选择。今年7月,华为、腾讯接连涌入聚合出行赛道。

华为推出的“Petal出行”目前已接入阳光出行、首汽约车、神州专车等网约车平台,基于华为自研地图Petal Maps,用户无需下载应用,通过服务卡片就可体验,并且可在手机、手表、平板、PC 等设备间协同使用。

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10月,华为便面向海外用户推出了地图应用Petal Maps,欧洲市场打车应用Bolt和哥伦比亚市场出行平台Taxis Libres都接入了Petal Maps。截至2022年3月,Petal Maps在全球已有24个不同行业的应用,已成为行业领先的地图服务平台之一。据媒体报道,华为推出“Petal出行”或是为了丰富Petal Maps的使用场景,提升地图业务体验,进而为华为的车联网业务提供助力。

目光回到腾讯。微信用户可以在小程序和“九宫格”交通出行中获得出行服务,运力主要由第三方网约车平台提供。记者在腾讯出行服务小程序中看到,其在北京市提供经济型、优选型、舒适型、商务型、豪华型、出租车六种服务,接入的网约车平台包括阳光出行、美团打车、首汽约车、曹操出行等。

腾讯出行负责人郑东阳曾对媒体表示,腾讯出行并不会亲自下场做网约车,只是一个线上的业务聚合平台,承担“守门人”角色,负责监察接入的运力是否合规,比如是否获得网约车经营许可证。

邹强告诉记者,滴滴出行过去的市占率最高约为9成,目前在7成左右,现在的网约车市场基本形成了“滴滴出行+聚合平台+运力公司”的格局。“聚合平台的成本和技术门槛都比较低,且能够创造可观的收益,除了华为、腾讯之外,未来不排除还有新玩家加入的可能性。”

聚合打车赛道竞争愈发激烈,在目标客户群体相当重合的背景下,各平台企业如何突出重围,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对于出行行业而言,最重要的是效率和确定性,目前来看,订单的接起率和到车时间是平台竞争力的核心。”邹强表示,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平台可以通过品质化、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提高用户满意度,增强用户粘性。

张全指出,现在消费者的用车模式以实时叫车为主,这就意味着哪家平台运力足、响应快,消费者就更倾向于选择它。在此背景下,各平台习惯于打“规模战”“价格战”,但需要注意的是,恶意的低价竞争是不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

“未来,聚合平台应在差异化服务方向发力,找出更适合中小型网约车公司的经营模式。”张全举例道,“比如推出接送学生上放学服务、接送老人就医服务、包车形式周末二日游或长途自驾游服务等等。此外也可以引导用户选择提前预约的模式,让各类小型网约车公司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满足用户更多样的出行需求。”

合规

聚合出行已然成为互联网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但不得不提的是,大量的运力汇集使聚合平台切下了一角蛋糕,但其中存在一些不合规的平台接入,带来了潜在的风险隐患。

根据网约车管理有关规定,拟从事网约车经营的平台公司需办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从事网约车运营服务的车辆和驾驶员需办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

近年来,监管方面正加速推进网约车行业合规进程。早在2019年11月,交通运输部等6部门联合约谈了8家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在通报中指出,一些网约车聚合平台出现接入不合规的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和司机,以“聚合”的名义从事非法网约车经营等新问题。约谈要求,聚合平台要加强对接入的网约车平台公司经营资质的审核把关工作,并督促网约车平台对车辆和司机从业资质严格把关,共同承担起安全保障责任和解决乘客投诉的兜底责任。

据易观分析《2022年10月中国网约车领域月度观察》,广东汕头、江西宜春、广西桂林等多个城市已责令聚合平台下架没有在当地取得平台证的不合规平台。

易观分析认为,地方开始清退不合规小型网约车平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合规的网约车由于对司机和车辆审核不严,极易导致乘客权益受损,发生安全事件,对于网约车行业及地方形象损害极大;二是由于经济下行原因,网约车逐渐进入淡季,不合规网约车平台的运力价格往往更低廉,因此会过度挤占合规网约车的生存空间,保护正规的网约车经营者也成为各地维护民生、保持稳定的重要举措。随着各地合规速度的加快,乘客及司机权益将得到更好的保障,而且网约车行业的牌照资源将更加珍贵。

今年8月,交通运输部首次公布了聚合平台的订单合规率,此后进行每月更新。根据10月份的相关数据,聚合平台订单合规率的TOP5分别是美团打车、滴滴出行、携程用车、百度打车、高德打车,合规率区间在57.6%-71.8%。在订单量前10名的主要网约车平台中,订单合规率TOP5分别是享道出行、添猫出行、携华出行、如祺出行、T3出行,合规率区间在84.3%-92.8%,与之相比,聚合平台的合规率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此外,一直以来,聚合平台的定义和法律性质问题仍存在争议。聚合平台与网约车平台的权责如何划分?是否要按网约车平台的要求进行法律监管?出现安全事故时,聚合平台和网约车平台如何共同处理?种种问题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

近日,《济南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成为全国首个明确聚合平台监管方式的地方性法规。邹强分析,目前,网约车监管的区域化特征明显,实行“一城一策”。成都、南京、济南等多地在网约车行业监管方面都做出了积极探索。“未来监管方面可能会结合各地的实践经验,在国家层面明确相关政策,规范行业竞争与发展。”

张全也指出,有必要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地将聚合平台的定义和性质明确下来,边界厘清之后,针对不同平台的业务特点匹配适当的监管规则。

(作者:钟雨欣 编辑:吴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