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为本 制造当家|广东制造进化论:园区迭代重塑产业承载力,如何用大平台撑起新生态?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蓉、高慧超 实习生郑信鸿佛山报道
最近,佛山市三水区不少招商干部因为一组“意外”的数据感到欣喜不已。今年前11个月,佛山市三水区引进超亿元项目超70个,投资总额超700亿元。在屡有区域招商超千亿的珠三角,700亿元的招商数字不算太起眼,但却是三水总投资额首次突破700亿元,单个项目投资总额首次突破100亿元。
这“出人意料”的成绩要归功于广东重塑产业空间的关键布局。2021年12月,广东制定出台《关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形成大型产业集聚区的实施意见》,希望推动形成珠海、汕头、佛山、中山、江门、湛江、肇庆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佛山规划建设总面积487平方公里的佛北战新产业园,一半面积就位于三水区。此外,佛山今年还提出打造“十大创新引领型特色制造业园区”,其中亦有3个涉及三水区,这样的布局对三水区招商引资形成有力支撑。
通过大平台提升产业承载力,面向全球引入大项目,推动产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跃升,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这正是当前广东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路径。12月8日,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坚持制造业当家,并着重强调要抓大平台,包括打造更多引领型产业集聚区、支撑型产业园区和万亩千亿大平台,助力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广东“产业园区”几经迭代
1979年,南海边上一声雷响,崛起了我国第一个产业园区——蛇口工业区,自此开创了国内“园区经济”发展新模式。截至2021年,我国国家级经开区已经达到230家,国家级高新区达到169家。两类园区GDP总量达到29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25.3%,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持续提高。
作为经济大省,广东园区不在少数。据广东省工信厅统计,目前广东以发展工业为主的高新区、经开区、省产业园和综合保税区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共161个,实现规上工业产值约占全省四成,已成为广东经济重要增长极。
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通过园区建设,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产业链强链补链、推动城市化建设。
在广州花都,伫立着华南地区产业集聚度最高、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的汽车产业基地。不到20年的时间里,这片约7万亩的土地上,累计创造了19000亿元产值和2400亿元的税收贡献。到2021年,花都汽车城年产值已经从最初的114亿元增加到1749亿元,实现了15倍跃升。
在佛山,广东全省首个食品饮料特色产业园——佛山三水区国际水都饮料食品基地,也已从过去的数千亩扩大到如今的4.33万亩,年工业总产值从最初的9.53亿元升至2021年的520亿元,聚集了嘉士伯、百威、红牛、健力宝、可口可乐等150多家食品饮料及上下游企业,剑指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珠海市西南部,珠江口西岸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57万亩的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了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清洁能源和港口物流为主导的临港产业格局,成功引进包括英国BP、壳牌、美国路博润、比利时苏威、香港和记黄埔、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中国船舶、神华集团、华润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落户。
打造产业集群、提高亩均产出、提升产业竞争力,诸多案例佐证同一个事实:“园区经济”已经成为广东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实现数量和效益双提升。不过,它们的路径却各有不同。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作为国内“园区经济”先行者,广东产业园区历经40多年的更新迭代,已经由最初的“要素群集”阶段的园区1.0时代,发展到聚焦产业链的2.0版,并向打造产业生态、产业社区的3.0版探索。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村级工业园是园区1.0时代的集中呈现,花都汽车产业基地、三水区国际水都饮料食品基地是2.0时代的典型代表,而以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为代表的园区则进入3.0时代。
该园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创新生态体系,集聚了以散裂中子源为代表的一流大科学装置集群,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流科研平台,以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为代表的一流大学,以华为、生益科技为代表的一流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该园区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15.28%,规模以上企业科技研发投入(R&D)占东莞市的比重29.55%。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均占该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
这一发展思路,国际上早已有迹可循,被公认为世界一流园区代表的美国硅谷、中国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英国剑桥等八大工业园区,共同特征就是发展迅速,拥有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产业领域,关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建立了一套适合园区自身发展的模式,例如硅谷通过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效应对经济波动。
提升创新能力成园区升级关键
“产业集群是园区经济最直接的表现,说到底就是打造一个产业生态系统。”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在接受南方财经专访时表示,从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来说,供应链安全稳定非常重要。“园区经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实现内部分工的细化、深化,更好地开发市场内在的增长动力。
此外,他也指出,以产业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园区经济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亦有利于人才之间的流动、交流和相互学习,在交流与碰撞中,也有利于推进集群创新发展。
从全国看,产业园区是我国科技资源、研发活动、创新成果最为密集的地区,培育了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企业,并已经成为代表我国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优先区域。然而,创新却是不少园区的短板。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注意到,广东园区的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就需提升。赛迪顾问发布的“2022年中国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中,江苏省占19席、浙江省占9席,而广东省仅占8席;而在另一份2022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名单中,江苏省独占24席,占比接近1/4,广东排在第二,只有10个。
分析人士指出,广东排名之所以落后于江苏,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上存在差距。这也意味着,广东必须加快通过优化提升园区发展成绩,打造更多符合产业生态要求的2.0、3.0升级版园区。
事实上,广东正在行动。2021-2022年广东开展首批和第二批特色产业园申报评审工作,已评审出38个特色产业园,园区产业特色覆盖了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中的16个。这些园区呈现出鲜明特征:一是更“大”,例如第二批特色产业园中有14个产业园超规划面积超1万亩,占比超70%;二是更“新”,这些特色产业园已不断覆盖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三是更“有效益”,按照最新思路,广东强调要坚持“以亩均论英雄”,要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要素,这将使单位土地内的产出、税收、单位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从地方来观察,以佛山为例,该市此前实施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总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就提出按照亩产效益评价标准,打造出一批千亩、万亩现代主题产业园区,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竞争力。今年,佛山又首次提出高水平打造“十大创新引领型特色制造业园区”、高质量建设“十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梅州高新区设立“亩均论英雄”改革成效明显企业专项财政资金激励,设置产业人才奖、菁英人才奖、产业发展先锋奖。
不仅如此,广东还尝试探索“学科+产业”的园区发展新模式。近日,中山大学、广州市政府、科技领军企业协同建设的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入选全国首批10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单位。作为大湾区第一家未来产业科技园,该项目将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工作,加快集聚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探索未来产业的新模式、新路径,并承载产业新生态构建。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吴蓉,高慧超 编辑:李振)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