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两会观察|省社科院万陆:以“制造业当家”牵引科技创新,破解能力和机制断链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梁施婷 实习生杨清 广州报道
1月12日,广东公布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为12.8万亿元,同比增长2%,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5%以上。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如何理解广东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任务和挑战?近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下称:南方财经)专访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万陆。万陆认为,广东需要在创新能力上强化“制造业当家”的能力。
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全面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万陆建议,广东一方面要加大招才引智,加强集聚人才的力度,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大培育人才的力度。这既要进一步高水平地建设专业学科、科研院校,还需要更加细化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的体制机制,比如知识产权、科研成果的转化。
让企业学会两条腿走路
南方财经:2022年广东经济取得怎样的成果,还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万陆:2022年是广东经济“负重前行”的一年。无论是国内外的形势,还是疫情防控都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例如产业链上面的冲击。但总体来说,广东经济2022年的发展还是扛过来了,尤其是珠三角有效地发挥了带动增长的能力。
珠三角在2022年的发展有几个特点。一是创新能力强、工业基础好的地方,它们经济的韧性以及抗冲击能力是比较足的。因此,GDP的增速比较好,投资力度也比较大。
从2023年的重点任务来说,广东第一是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制造业当家的能力,继续强化广东核心城市、核心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通过强链补链,解决产业基础不牢的问题。
第二是解决发展区域不协调的问题。广东目前的重心是要加强县域经济的建设,把县域经济抓起来。县域经济建设的特点就是要突出每个县自己各自的特色,结合每个县的比较优势发展起来,把乡镇链接城、乡、村的枢纽功能强化起来。以此实现乡村振兴,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南方财经:你怎么看广东对于今后五年经济工作重点的把握?
万陆:首先高质量发展思路是一以贯之的。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以创新驱动的思路结合了我们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广东的实践,在具体的举措上是一以贯之的。广东未来五年工作的重点是进一步凸显制造业,旗帜鲜明地喊出了“制造业当家”的口号,凸显了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在广东经济中的基础性、脊梁性的地位。
以制造业当家的思路来牵引带动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牵引带动广东的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以及企业发展,这是非常重要方向。另外,还就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老问题,把乡村振兴提到了首要位置。
南方财经:扩大内需是2023年工作的重点,对于广东制造业企业来说,需要怎样应对国内外市场的调整?
万陆:首先,广东要强化“五外联动”,进一步抓好“一带一路”建设,抓住RCEP机遇,构建更加多元、开放,联通全球的外贸体系。
第二,要促进国内大循环,要让更多的企业学会两条腿走路,很多传统的外贸企业的能力要升级,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能力升级,一是提升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能力,拓展海外在不同国家市场,不同地区外贸网络的联系;二是提升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能力。
很多传统的外贸企业研发、销售的能力有所欠缺。原来主要是接单生产的企业,忽略了本身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及时研究、跟踪市场也是对市场需求的一种把握,对市场渠道的布设、品牌建设的能力都需要提升。
第三步,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和体制优势。广东有很多中小企业,如何依靠集群这个大平台,获得更多能力建设方面的帮助,依靠以集群为载体,通过政府、区域品牌、公共技术平台、区域销售平台的帮扶来打造更多好的技术产品,进一步提升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能力以及销售能力。
理顺校企科研合作的体制机制
南方财经:2022年广东首次提出推动“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也重点提出坚持“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从教育开始抓创新,这对于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哪里?
万陆:所有的科技创新背后是人才,人才培养第一步就是教育,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在非常相当大的程度上,首先是人才教育、人才培养的能力,其次是人才集聚的能力。这两者相辅相成,一个地方人才培养能力强,人才集聚的能力相应地也会增强。
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但我们不是教育第一大省。广东的教育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的质量,还是人才培养的结构,主要是学科专业类别,对于满足广东人才和产业发展的需求,放眼于长远,进一步做好基础研究的战略需求都是远远不够的。
一方面广东要加大招才引智,加强集聚人才的力度,另一方面我们要持续加大培育自己的人才的力度。广东要在学科建设上面有战略眼光,要根据广东产业发展的当下和未来的需求突出增强一些学科,甚至补齐广东没有的学科。
南方财经:去年一个重要消息是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回国创立深圳医学科学院,透露着广东加大力度培育基础科研教育的信号。在强化基础科研的内生动力方面,广东需要做些什么?
万陆:广东一直都很重视教育,但地方政府能做的有限,主要还是依靠国家教育资源的投入。广东能做的事情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特别是牢牢抓住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下,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在高校、国家级实验室以及国家级大科学装置的布局促成落实。
第二是依靠广东自己的努力,补齐我们的学科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另外,广东还要高水平地建设以省级实验室为骨干的地方实验室体系,这不完全是教育,也涉及创新。
第三是深化粤港澳合作,通过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充分把粤港澳三地的科研潜力发挥起来。
第四是发挥广东市场改革的优势,探索建设高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在体制机制和运作模式上改革创新。
南方财经:广东建立了许多大科学装置以及科研院所。要如何进一步开放或联通起如此丰富的科创资源,你对这方面有何建议?
万陆:从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来看,这是从科研到产业化的一个非常长的链条。在这个长链条过程中,最大的堵点在于能力上存在断链,再是体制机制上导致的断链。
一种是在专业的科研能力上,比如该做的基础研究没有做、重大的科研攻关没有做,这就出现了缺链环节;另一种是断链即连不上,这就是体制机制上存在很多问题。这特别突出表现在科研机构的评价体系、考核体系、管理体系和产业、企业面对市场的评价体系、考核体系存在冲突。
虽然我们一直在推动产学研协同,但目前为止科研机构的评价体系、考核体系和企业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比如科研机构里面“唯指标论”“唯论文论”并没有完全打破,这与企业“唯能力论”是不一样的。另外,对于科研成果转化的评价、定价等机制还没有非常清楚,比如对知识产权的界定、对科研成果的定价,目前为止还在探索,还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标准。所以,在企业和高校的科研协作上面很多体制机制的细节还是需要进一步理顺,这个最为重要。
(作者:梁施婷 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