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x
- 1.5x
- 1x
- 0.75x
1x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婧 北京报道
“整体而言,未来养老金的制度设计,要为年轻人解除养老的后顾之忧。如果年轻人都整天躺平,整天内卷,连孩子都不敢生,这是特别可悲的一件事情。”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资本金融系教授、养老50人论坛核心成员胡继晔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12月15日-23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21惠养老”栏目倾力打造的首届“国民养老金融素养活动周”视频节目线上播出。12月22日,在以“个人养老金这道多选题,怎么解”为主题的第六期节目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话资深养老专家胡继晔,共同探讨个人养老金的投资诀窍和未来发展方向。
不同于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共济属性,也不同于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由用人单位建立,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参加人有更大的自由度和选择权,因为这是政府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的制度。
个人养老金虽然有望补充劳动者退休后的资金来源,但是也对国民的养老金融素养提出了很大考验。要想实现“养老无忧”,跟着“大咖”学习必不可少。
推广个人养老金重在树立长期投资理念
主持人:目前个人养老金可以投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和公募基金等多种金融产品,参加人可以根据偏好自主选择。投资者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金融产品?
胡继晔:不同风险偏好、不同年龄的投资者适合不同的养老金融产品。特定养老储蓄和理财产品属于偏固收类的产品,相较权益类的产品波动更小风格更加稳健,适合年龄偏大和对风险比较敏感的人群。商业养老保险兼具储蓄及投资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投资品种。但我想向大家重点推荐的是养老目标基金,它投资的是权益类产品,风险相对较高,比较适合年轻人或者是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人群。
主持人:应该如何规划个人养老金每人每年12000元的额度?是集中买一种熟悉的产品,比如说养老目标基金,还是应该多品种均衡配置?是一次性集中买入,还是分时分批买入比较好?
胡继晔:如果是购买养老目标基金,推荐大家定期定投,例如每个月买1000块钱,一年下来正好用光12000元的额度,还能够平滑股市暴涨暴跌的风险。就今年而言,由于2022年马上就要结束了,在12月一次性买入所有额度也是不错的选择。
为什么建议大家购买养老目标基金?我用亲身经历给大家现身说法。2019年我拿到了一个教育部的重大课题,主题是“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的金融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这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课题,凭借纯理论的研究成果可能很难脱颖而出,但当时我提交了一份重要材料,这份材料可能是最终打动评委、成功中标的关键。
我把自己从2009年到2019年定期定投沪深300指数的对账单做成了一个PDF文件,附在了申报材料里。这十年的总收益率是172%。在这期间即使是2016年的大熊市我也没有放弃定投,最后依然取得了172%的正收益。
我的投资标的非常简单,就是沪深300指数,而且完全是被动投资,每个月就投1000元,最终的收益也还不错,虽然不能和知名基金经理相比,但也从侧面说明,即使是一个普通投资者,只要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是可以获得比较好的回报的。
主持人:个人养老金强调自主选择、自担风险,在此情况下投资者应该如何做好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变化?
胡继晔:对于参加人来说,应对个人养老金秉持长期投资的理念。投资必定伴随风险,通过研究股票、债券这两大类资产的长期收益表现,可以看到随着投资持有期限的拉长,代表股票风险的波动率与代表债券风险的波动率越来越接近,尤其是当持有期达到15年后,二者差别很小。但股票类产品的预期收益却远高于固定收益类资产,大家常规风险特征认知中对股票的印象基本上都是关于短期的,长期的话会大大不同。
以我国的资本市场为例,持有期只有一年的话,股票的风险的波动率高达50%-60%,而债券的波动率,大概不足10%,所以股票风险远高于债券,甚至持有期五年之内,两类产品的风险差别仍然很明显。但11-13年之后,股票的波动率降低到6%左右,风险当然还是高于债券的2%-3%,但二者的波动率都不大了,也很接近,表明长期持有风险大大降低,因为时间熨平了股市的波峰和波谷。
举例来说,我们国家于2018年开始了养老目标基金的试点,当年证监会批准了8只养老目标基金,到现在为止近4年的时间,这8只基金收益率最低的是32%,最高的是53%,平均收益率是37.8%,总体而言收益都还不错。
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推出之后,证监会一共批准了129支养老目标基金,我们可以用未来三年或者五年的数据来验证长期投资的有效性。
养老金缴纳激励机制仍然有待完善
主持人:目前个人养老金的支取条件是在出国定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退休之后才能支取,但有观点认为,其他紧急情况下不能提取个人养老金的设定降低了公众参与个人养老金的积极性。未来的制度设计是否应该就支取条件做一些改变?
胡继晔:需要强调的是,建议大家利用平时用不上的闲钱进行个人养老金投资,一旦投入这12000元,最好不要惦记着动用,优先使用其他渠道筹集资金。
但是,的确会出现部分人群在其他情景急需用钱的情况,例如出现重大家庭变故等情形。个人养老金的支取条件未来也有可能放宽,但在运行之初就开这个口子可能不太合适。未来金融机构也可以开发利用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里的资产进行抵押的金融产品,这样既没有违背长期投资的初衷,也能获得急用的资金。从风险看,以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里的资产作为抵押的金融产品风险是非常小的,甚至比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更小。目前房地产已经进入了存量时代,房子也有可能贬值,但是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里的资产很难贬值。
主持人:目前个人养老金的覆盖面足够吗?未来应该如何提高个人养老金的覆盖面?
胡继晔:在提高个人养老金覆盖面这一点上,德国的李斯特计划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李斯特计划的一个特点是,针对年轻人或者工资特别低的人群,如果个人缴纳100欧元养老金,政府相应也会补贴100欧元,当然每月有200欧元的上限。尽管金额不大,却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措施。
在提倡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中国也可以参考德国的李斯特计划,从财政划拨资金建立缴纳个人养老金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对于达不到个税门槛的低收入人群,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而这些人群的养老问题也是比较严峻的。对于这些人群,目前的税收优惠力度的吸引力非常有限。
主持人:如何看待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发展速度缓慢和覆盖面不足的问题?如何推进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
胡继晔:美国的企业年金发展速度很快,是因为200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养老金保护法案,法案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自动加入”,即强制所有单位都必须要为新入职员工的缴纳企业年金。在中国,2020年人社部在海南也推出了一个试点项目,探索建立企业年金自动加入机制,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推广“自动加入”。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无论是第二支柱还是第三支柱,大范围推广强制缴纳都是不大现实的。事实上,美国的第三支柱也是自动加入。目前中国的企业年金覆盖率还不到7%,要建立普遍的企业年金制度也需要一定的激励措施。例如,可以从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中拿出一部分,直接变成企业年金,同时个人再缴纳一部分,先把普遍的企业年金制度建立起来。
整体而言,未来养老金的制度设计,要为年轻人解除养老的后顾之忧。如果年轻人都整天躺平,整天内卷,连孩子都不敢生,这是特别可悲的一件事情。
(作者:唐婧 编辑:曾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