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两会观察|“12221”走向纵深,打造农业工业化改造3.0“广东样板”

南方财经全媒体 郑玮,喻淑琴 广州报道
2023-01-16 10:2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喻淑琴,实习生傅杨清、周可莹 广州报道

广东两会期间,“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预制菜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业界分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深入推进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意味着广东农业或将进一步走向工业化改造。广东既要打造“制造业强省”,也要先行先试,打造“农业工业化强省”。

其中,农业数字化、资本化、品牌化转型成为广东推进3.0版农业工业化改造的核心所在。

多位受访者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深入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工业化进程,通过引入数字技术、社会资本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并持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品牌粘性,推动农业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降本增效,使农民增收,将是广东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方向之一。

打造农业工业化的“数字底座”

自古以来,“知天而作”“靠天吃饭”是农业发展的特点,也是痛点。传统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害虫泛滥等自然条件的抵抗力低,也意味着农产品供给、农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性。

随着工业4.0到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为新时代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广东徐闻,大数据技术就为这片“菠萝的海”打开了新的航道。“‘12221’中的第一个‘1’就是开发菠萝大数据。”广东省人大代表、湛江徐闻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副站长罗映月介绍,近年徐闻创新推出菠萝产销对接大数据平台,定期发布菠萝市场价格指数和采购商指数,实现产销数据及时互通、互动。

依托大数据平台,采购商可随时随地了解徐闻菠萝的采购、供应需求与市场行情,种植户也能根据不同渠道的采购需求生产菠萝。“原来采购商一定要到实地考察才能放心订果,现在他们通过手机就可以看到菠萝的最新价格和产销大数据,在线上采购菠萝的人越来越多。”罗映月说。

作为中国最大的水果零售经销商,百果园的发家故事中也少不了数字的参与。广东省政协委员、百果园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余惠勇直言,百果园能够持续盈利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深耕全产业链,推进水果农产品工业化,第二就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进农业信息数字化。

据介绍,百果园自2019年就开始加速前中后台数字系统的整体建设,逐步实现数字从上游到下游的贯通,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智能订货、智能定价、智能商品推荐以及精准营销等功能。

在农产品生产端,许多企业也已经开始启动信息化改造。同样以徐闻菠萝为例,暨南大学侨乡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刘义强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通过对菠萝生产全过程实行数字化监测、自动化灌溉以及智能营养调配等,农户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同时菠萝的甜度、大小等质量标准的可控度和精准度也大大提高。

刘义强表示,“农业全面参与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在生产端能够让农产品生产过程更加标准化、精度化,在消费端也能够让农产品持续占领消费者‘心智’,重构对农产品的价值认识。”

此外,针对农产品在供需矛盾中出现的高峰和低谷,广东省人大代表、湛江市烹饪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御唐府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思桥建议,未来可进一步提升和丰富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依托大数据平台等,成立预警部门,及时指导种植户、养殖户和经销商,达到“削峰平谷”的效果。

为农业工业化发展引入“金融活水”

前沿数字技术的出现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数字化转型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余惠勇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坦言,目前百果园拥有超过百位研发人员,每年在信息科技研发领域的投入都是一笔较大的支出。

对于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小农经济生产模式而言,全方位、大规模的农业数字化转型,难以依靠农户自身力量完成,需要产业资本投入。

但由于农业的弱势产业属性,长期以来,农业贷款抵押物不足、农业高风险低收益特点、金融产品供给单一、农业信用体系缺失、农业巨灾风险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持续影响着广东全省农业产业融资能力。

为此,广东在2017年就探索组建全国首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注资100亿元到广东恒健投资控股公司,并联合广东温氏、新希望等2家大型农业上市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据悉,广东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以下简称“农业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重点投资不同农业子行业的龙头企业和农村发展项目。

截至2022年7月,农业基金已到位省级财政资金45亿元,累计签约认缴238.36亿元,实缴出资106.02亿元,累计投资项目54个,投资规模72.96亿元,覆盖广东全省16个地市。

2022年以来,嗅觉敏锐的资本市场也看到了预制菜“风口”。

目前,农业基金已联手广东民营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产业资本方共同发起设立广东省预制菜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基金规模50亿元,围绕预制菜行业生产、进出口、冷链、仓储、流通、营销以及装备生产等环节进行投资布局。未来,将通过子基金群迅速做大到150亿元以上,为广东省预制菜产业发展提供资本支撑。

刘义强表示,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对生产端进行改造,不仅能够提高生产端的生产效率,农业生产过程也会趋向精细化和精准化,农产品的供给和品质也会趋于稳定化和标准化。

以农业工业化重现农产品品牌价值

解决了技术与资金问题后,下一步,“12221”市场体系将发力点瞄准农产品的品牌构建。如何将南岭土地上的鲜活产品源源不断地变成全国乃至全球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品牌化是关键一步。

广东省人大代表、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湛江研究中心主任罗青文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介绍了一个直观案例。“通过发展‘吴川烤鱼’预制菜,茂名罗非鱼的市场价格从鲜鱼4-6元/斤,增长近10倍达到40-60元/斤。而1份烤鱼预制菜中不仅需要罗非鱼,还有芦笋、金针菇、小萝卜等配菜,这些衍生产品的需求量也会增长。”罗青文说,通过打造“吴川烤鱼”预制菜招牌,其产生的价值提升和倍增效应是不可估量的。

此外,通过制定统一的工业标准,提升农产品整体质量,也有望让罗非鱼的品牌价值更上一层楼。

2022年12月,广东科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茂名市茂南三高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市菜篮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2个单位共同起草发布国家团体标准:超有机罗非鱼质量规范。在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规范的基础上,产品可达到抗生素、激素、农药残留、有毒有害物质未检出,牛磺酸、总氨基酸、风味氨基酸含量更高,并具备国际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出具的功能食品数据与检测报告,该报告机构得到100多个国家认可。

广东省人大代表、茂南三高渔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瑞伟表示,罗非鱼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力推的水产品种,进入中国以来一直以廉价、低成本、易推广的形象出现。随着时代发展,消费者越来越倾向选择优质水产品,罗非鱼也需改变原有定位,以更健康、营养的定位满足人们的需求,力争在高端市场获得一席之地。

“品牌化建设就是农产品信息对全国全世界消费者的有效抵达。”刘义强指出,“提高品牌知名度,不仅仅要开展短期的、阶段性的活动,还要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情感粘度,比如四会兰花打造的‘父爱如兰’品牌,以及近期火热的广东‘年鱼’品牌等,未来还需进一步升级,让消费者形成对农产品品牌长期的、稳定的认识。”

聚焦如何提高品牌认可度、占领消费者的心智结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在深入佛山、肇庆、广州南沙、海珠等地企业调研时也提出,农产品在建立起供应链后,下一步就要建立起客户链。

“从客户角度出发,符合客户需求和习惯的才是好产品。要聚焦好产品,把产品和消费者的记忆以及某些故事进行链接,赋予情感文化价值等,才能攻占消费者心智结构,构筑强大的护城河。”周其仁说。

(作者:郑玮,喻淑琴 编辑:李振)

郑玮

记者/研究员

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中心记者/研究员。长期关注大湾区宏观经济动态,聚焦法治、财税、统计、人口流动的动态和趋势。邮箱:zhengwei@sfccn.com,欢迎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