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加息无力阻止美元下跌:人民币等非美货币更受青睐,大宗商品难打“翻身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2月2日凌晨,美联储如市场预期般加息25个基点。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美联储正在讨论还需加息几次以达到适当的限制性水准,且2023年不会降息。
但是,华尔街金融市场继续与美联储鹰派信号“对着干”。在鲍威尔释放上述鹰派声音后,美元指数骤然跌至今年以来最低点100.8附近。
“事实上,目前华尔街仍在押注美联储年内降息50个基点——若美联储上半年加息次越多,下半年降息幅度越大。”一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指出。这导致越来越多华尔街资本纷纷涌向人民币等非美货币。
截至2月2日18时,境内在岸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CNY)徘徊在6.7215附近,较前一个交易日上涨220个基点。
一位香港银行外汇交易员告诉记者,人民币汇率在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压力下依旧保持涨势,还得益于2月2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创下2022年7月12日以来的最高值7.13,有效提振了外汇市场买涨人民币汇率人气。尤其在中国经济明显好转趋势下,美元指数跌跌不休将助推人民币汇率很快收复6.7整数关口。
但是,面对美元指数无视美联储鹰派信号而持续下跌,大宗商品却没能从中受益,WTI原油期货与伦敦期铜则分别下跌2.95%与1.2%。
“这种状况极不寻常。因为美元指数下跌理应令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一位大宗商品期货经纪商直言。这背后,是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更关注欧美经济衰退风险令大宗商品需求骤降,导致美元回调也无力扭转大宗商品跌势。
“原先不少CTA基金希望美联储加息周期即将结束与美元指数下跌能令大宗商品期货重回牛市,现在看起来这仍是一种奢望。”他强调说。
人民币汇率买涨人气持续升温
前述香港银行外汇交易员向记者指出,在加息25个基点后,美联储鹰派声音似乎被华尔街刻意“忽视”,令人民币汇率快速上涨突破6.7整数关口。
尤其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创下去年7月12日以来最高值的影响下,2月2日人民币汇率开盘便创下日内高点6.7055。
这背后,是美元指数无视美联储鹰派声音而跌至年内低点100.8,令量化资本更大胆地买涨人民币汇率。
但是,获利回吐盘在6.7附近的突然涌现,令人民币汇率在午盘回落至6.7215 附近。
“毕竟,不少海外对冲基金认为人民币汇率均衡汇率在6.7附近。因此他们在6.7一线获利回吐。”这位香港银行外汇交易员指出。
记者获悉,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上涨2384个基点,涨幅逾3%,令不少参与买涨人民币汇率的海外对冲基金积累丰厚的投资盈利,也产生较高的落袋为安需求。
但是,随着获利回吐盘潮退,人民币汇率仍有望延续涨势。因为2月2日凌晨美联储释放即将结束加息周期的信号,令更多华尔街资本大胆投资非美货币。
T.Rowe Price新兴市场主权债务策略师Aaron Gifford表示,随着美联储即将结束加息周期,叠加中国经济企稳向好,金融市场对新兴市场资产将持更乐观的态度。
中金公司外汇专家李刘阳指出,多项高频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国内人流、物流和消费正在快速恢复,令中国经济快于预期的恢复,带来北向资金创纪录流入与人民币持续升值。
前述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表示,目前,众多对冲基金的人民币汇率投资模型里,美联储加息因子权重已被大幅削减,反而是中国经济基本面因子、北向资金流入因子、美元指数因子的权重均被显著调高,有助于人民币汇率有望在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好转与北向资金持续流入的驱动下,迅速收复6.7整数关口。
“目前,不少华尔街对冲基金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均衡汇率在6.6附近,高于他们年初设定的6.7。”他直言。
大宗商品缘何“未能翻身”
面对美联储鹰派信号无力阻止美元指数回落,大宗商品没能打响“翻身仗”。
在美元指数跌至年内低点100.8后,WTI原油期货与伦敦期铜分别下跌2.95%与1.2%。
“这的确出乎不少投资机构的意料。因为美元指数回落力挺令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前述大宗商品期货经纪商向记者直言。这背后,可能是OPEC+尚未决定继续削减原油产能,美国能源信息署公布的原油/成品油库存超预期,令原油价格承压,直接拖累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回调。
一位华尔街大宗商品投资型对冲基金经理透露,金融市场之所以无视美元下跌而继续抛售原油,铜等大宗商品期货头寸,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押注美联储年内降息50个基点同时,也在豪赌美国通胀率可能超预期回落,导致具有通胀属性的大宗商品价格回落。
此外,由于欧美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即便中国经济好转推高大宗商品需求,多数华尔街投资机构仍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大宗商品存在供应过剩问题,进一步压制了大宗商品买涨人气。
“这也令人民币等非美货币与大宗商品呈现截然不同的走势。”他指出。若大宗商品期货想借助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与美元继续下跌“东风”而重回牛市行情,前提是全球经济需成功软着陆,以及大宗商品供需关系趋于紧张。
(作者:陈植 编辑:包芳鸣)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