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如何“藏粮于海”?锚定现代化装备,让深远海成“良田”

南方财经全媒体 喻淑琴 广州报道
2023-02-05 21:39

践行大食物观,聚焦现代化装备“下海产粮”,广东开拓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喻淑琴  广州报道

向海洋要粮食,广东如何做?海域面积和海岸线均居全国前列的广东,如何建设“蓝色粮仓”?怎样创新构建“海洋牧场+多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打造全球水产产业高地?

新年伊始,2023广东海洋牧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南大门”——湛江举行,由林浩然、麦康森、刘少军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众多学者及超100家的企业代表齐聚一堂,组成“最强大脑”,探讨深海养殖智能化转型路径。与澳门仅一水之隔、拥有丰富海洋海岛资源的珠海,也正领“年鱼”风气之先,进一步谋划“海洋牧场”大文章。

从海岸起航,向深海进发。广东这个拥有全国最长海岸线、水产品总量和养殖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的天然主战场,正锚定“再造新广东,再创新奇迹”目标,以深耕碧海的担当作为,践行大食物观,推进“百千万工程”,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大力开拓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先进装备助力海洋牧场增产提效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主要渔业国,中国的水产养殖产量占全球的60%,海洋捕捞产量仅占全球的15%。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看来,“中国内陆、近海的水和土地资源,不仅没有发展水产养殖的增量空间,而且由于环保要求需要压缩,未来水产养殖的新空间,必然是在离岸深远海。”

由此,海洋成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也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成为中国经济未来15年内的新增长点。

在人们的印象中,陆地牧场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一处处场景,是由金色麦田组成的一望无际的画面。

“海洋牧场”,则由20世纪中叶提出的“海洋农牧化”理念发展而来。是指在特定海域内,通过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实施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如陆地牧场一般,对鱼、虾等海洋生物进行计划性放养的渔业模式,是资源获取型渔业向生态友好型渔业的转型。

在世界上,挪威、秘鲁、菲律宾等主要海洋国家的海洋渔业,都以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及其装备产业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如今,这也成为我国海洋渔业的主攻方向之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殿昌表示,海洋牧场的建设能够恢复荒漠化海底生境,增加物种多样性,最终实现海洋牧场区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产出,达到建设“蓝色粮仓”,向海洋要食物,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

但与此同时,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是一项影响深远但却非常复杂的工程,面临着众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如深海养殖技术在智能化、多元化方面存在不足;海洋牧场装备产业的技术资金门槛高;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解决海洋牧场建设的诸多难题中,装备研发应放在首位,唯有先进装备才能助力海洋牧场增产提效。”受访专家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认为,海洋牧场中的设施大型化使得装备的重要性凸显,养殖的现代化需要机械化自动化装备的有力支撑。开发深远海养殖管控各环节的配套工程装备进行商品化应用,将加快深远海养殖的现代化进程。

广东恒兴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之一,正抢先发展现代海洋牧场产业。2010年,恒兴集团便开始建设了广东第一个深水网箱产业园。目前,恒兴集团已建立石斑鱼、金鲳鱼等多个品种的网箱养殖技术标准,在全国拥有深水网箱6000多个,带动农户发展网箱10000多个,正推动传统浅海养殖向深水网箱海洋牧场梯度发展。广东恒兴集团董事长、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主席陈丹直言,“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推动传统养殖实现近海-远海-深海的转变,海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关键”。

广东海宝网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庄建也认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可让深远海成为‘良田’,并产生庞大的生态、经济效益。而持续推进海洋牧场现代化、智能化则需以装备先行,不断突破关键装备技术研发与制造难题,以工程装备作为基础支撑。”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广东省注重深海渔业装备技术攻关,效果显著。不仅最先开展海水网箱养殖,最早实现深水网箱国产化研制推广应用,在深远海养殖装备方面,广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其中,“德海一号”、“澎湖号”等领先全球的渔业装备、智能化养殖平台已投入使用。广东海洋渔业正从浅海向深远海推进,走在全国前列。

海洋牧场,装备先行。装备产业,由此成为该场研讨会的主题,也成为与会专家探讨的话题焦点。而此次会议的召开,也因此成为广东发展“海洋牧场”这盘棋中的一手妙棋。

抢占“蓝色经济”制高点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广东正打造“海洋牧场”战略高地,呈现出湛江、珠海等多点开花现象,并构建全产业链融合的海洋牧场标杆模式。

“在探路布局中,海洋牧场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装备制造、海产品加工、现代化生态捕捞技术、海上观光旅游等都与海洋牧场有联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表示。

海洋大市湛江,2022年水产总产量达125.5万吨,总产值达274.6亿元,连续20年居广东省首位。近年,湛江更成为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加工、出口基地之一,水产产业链年产值超500亿元,水产业从业人员超100万人,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湛江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程凤英表示,“湛江将抢抓机遇、起而行之,奋力开创水产业发展新局面,打造现代化世界级海洋城市”。

与澳门一水之隔的珠海,也拥有丰富的海洋海岛资源,正谋划“海洋牧场”大文章,重点发展水产种苗繁育基地、智能养殖产业区。同时,珠海还领“年鱼”风气之先,积极打造“中国年鱼之都”,以产业链创新做大做强水产业。南方财经年鱼经济课题组依据4400多家海鲈鱼电商户的供应、采购和交易数据,综合供方挂单、买方询盘及成交情况看到,年鱼(海鲈鱼)销量、价格、热度节节攀升。

“广东海洋牧场建设的横向目标是三产融合,纵向目标是全产业链的打造。”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表示。

中山大学教授黎祖福也认为,应鼓励多产业融合发展,培育适应离岸和远海养殖发展的后勤补给、冷链物流、加工运销等一体化新业态,构建完整产业链,并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及利益分配。

在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看到,当地不仅形成了养殖、捕捞、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也正推进海洋牧场建设特色化、标准化、专业化,不断发展“海洋牧场+深水网箱、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等多种产业。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杨杰东也表示,“将继续大力推进深远海养殖和海洋牧场建设,创新‘海洋牧场+’多产业融合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模式。”

以制造业起家的广东,也依靠“制造业当家”赢得未来。在全域谋划、经略海洋中,广东锚定现代化装备,抢占“蓝色经济”制高点。由此,海洋牧场更将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藏粮于海”的广东样本,也更值得期待。

(作者:喻淑琴 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