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金融新方位:高含金量政策落地强引力,重大平台支撑特色金融集聚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江珊,郭晓洁 广州报道
2023-03-01 22:16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江珊,郭晓洁  广州报道

2月10日,南沙举办的一场金融主题政策推介暨招商大会,吸引了逾百名来自各类金融机构、港澳地区金融行业协会的嘉宾,在线直播的观看人数也高达7万。

这场主题推介会之所以如此受欢迎,皆出于大家对南沙的关心与关注。广州南沙,这个广州最年轻的行政区,已经站在聚光灯之下,一跃成为全球投资的焦点。

“基础方面,南沙科创资源正加速集聚,产业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宜居城市建设日趋成熟。优势方面,南沙地位独特、区位重要、战略叠加,投资空间广阔、土地开发灵活,政策优势日益凸显。机遇方面,南沙具有丰富的合作平台载体、较大的科技产业合作潜力,规则衔接前景美好,尤其是《南沙方案》中的财税、产业、人才及青年创新创业等一系列政策的陆续出台,将为港澳人士、企业、机构到南沙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南沙区吴扬区长在《南沙方案》出台半年时,从南沙的基础、优势和机遇三个维度进行深入推介向香港推荐。

《南沙方案》发布时间不到一年,系列金融创新政策加快落地。聚焦重大金融平台建设、金融开放创新、特色金融发展等方面,《南沙方案》中的7项金融政策任务被细化为26条金融工作具体举措(简称“26条举措”)。

26条细化举措该如何为南沙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底层支持?26条细化举措又蕴含了哪些商机?

高标准打造金融重大平台项目

2月4日,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南沙)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在南沙明珠金融创新集聚区越秀国际金融中心揭牌成立。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的启动是大湾区金融发展的一项里程碑,为大湾区居民提供正式、直接和便捷的渠道跨境投资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今后还有很大空间。”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首席助理秘书长梁紫盈在揭牌仪式上说。

在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看来,南沙发展跨境投融资和建设跨境资管中心,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可以进一步加强与香港在科创金融领域的合作,鼓励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开展海外并购、跨境融资、资金池业务。

“26条举措”提出,高标准建设南沙国际金融岛,逐步引入主权财富基金、科技金融、风险投资等金融业高端要素,整合粤港澳三地金融资源,加快推进大湾区金融上下游高端企业在南沙集聚发展,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孙坚强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分析,金融的发展需要规模效应。国际上几大知名金融中心,如纽约、洛杉矶、东京等均是金融要素的高度聚集区。南沙金融目前搭建的重大平台所聚拢的机构、人才、创新产品等资源,将为南沙的后续发展提供基础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今,金融业作为五大重点产业之一,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引擎。数据显示,南沙拥有银行、证券、保险、消费金融、融资租赁、私募基金等23种细分金融类企业累计超6670家,其中持牌法人金融机构15家,占全市1/4;融资租赁企业2209家,占全国20%。

“26条举措”还提到了南沙期货产业园、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气候投融资中心等多个重大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任务。一系列平台的建设落地,将助力南沙集聚金融机构、打造金融服务生态。

高站位促进特色金融产业集聚

实际上,围绕《南沙方案》金融任务制定的“26条举措”,特色金融意味明显。

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总经济师林少礼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支持南沙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和科技创新功能的承载区。其中,建设金融服务重要平台是南沙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求着力发展航运金融、科技金融、飞机船舶租赁等特色金融。

孙坚强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南沙在发展金融业的初期,基础薄弱。但南沙基于其地理位置优势和自身条件,找到定位和方向,从发展融资租赁、航运金融等特色金融入手,打开了南沙金融业发展的局面,并开始了与港澳金融业的加速联通。

大湾区港口群的集装箱年吞吐量已超过东京、旧金山湾区,接近纽约湾区,未来航运物流、船舶交易前景广阔,这也意味着巨大的金融需求。“26条举措”也因此专门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航运物流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而除了航运金融,绿色金融等细分行业也被单列为细项举措。“26条举措”提出,以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将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作为南沙发展绿色金融特色业务的重要抓手。 

例如,南沙将联合港澳探索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气候投融资中心,研究境外资金从国内有序退出路径,引导和撬动更多境外资金投向大湾区低碳产业,主动承接国家碳中和转型重要任务,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碳金融”发展。

目前,南沙已落地全国首家气候投融资特色银行支行、首个碳中和融资租赁服务平台等创新机构,成功发行全国首支公募碳中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首单绿色债券等创新业务,获批气候投融资试点。

(作者:江珊,郭晓洁 编辑:梁小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