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精准发力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晨 北京报道
3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场获悉,李强提到,要集中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他还表示,从今年两个月经济运行来看,企稳回升的态势,国际机构调高了对中国经济的预期。
李强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任何一个总量指标,分摊到14亿多的人口基数上,人均水平都比较有限。现在,我们的发展更多地只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下一步需要更加重视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特别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总的来说,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赋能。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要正确地理解金融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金融不是可有可无,金融也不是经济活动中的负面作用,它是特别正向的。”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向记者表示,“李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了达到增长5%的预定目标需要打好四个组合拳:宏观政策组合拳;扩大需求组合拳;改革创新组合拳;防范化解风险组合拳。应该说非常系统和深刻地对下一阶段的具体政策出台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即在宏观政策上,财政政策将提质加力,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质效,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是金融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
在3月3日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即表示,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质效,更好地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要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近期不少市场主体积极布局,展露出十足的市场信心。
以A股为例,A股上市公司密集披露自家回购增持最新情况,2023年以来,A股共有354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股份回购操作。
记者还注意到,伴随着金融精准发力,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资本市场方面,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方面,试点注册制以来,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资本“活水”加速流入科技创新行业。
对于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吴晓求认为,“金融它不是自我游戏的地方,金融的基本功能是服务于实体经济。另外,金融要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李迅雷指出,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金融领域的内容,今后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要进一步完善并加以发挥,尤其在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和全面进行注册制改革方面,要打好改革创新的组合拳;扩内需应该把消费方式优先位置,一个规范和繁荣的资本市场,也能为促消费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吴晓求看来,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本,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来的命题、含义以及主要的目标,这是金融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以及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
基于此,他指出,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同时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推动产业的技术进步,推动技术创新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这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而除了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满足企业和投资者的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之外,吴晓求还认为,如何为社会提供一整套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机制也是很重要的。
此外,他强调,金融高质量的发展,要防范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要对金融风险高度重视。
“要做到上述三点,一是要推动金融的改革与创新,二是要有高度的风险意识,三是要在创新中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的相关机制。”吴晓求说道。
从宏观数据来看,金融部门靠前发力,持续加大财政货币政策实施力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
人民银行日前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81万亿元,同比多增5928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95万亿元。2月新增信贷、社融增量均超出市场预期并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延续开门红态势。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并加快落地下,信贷结构明显优化,宏观经济继续复苏向好。
健康稳定是前提
李迅雷指出,在国际环境处在风高浪急之下,如何防控金融风险隐患也显得非常重要,李强总理提到的打好“防范化解风险组合拳”,对于我们的金融行业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整体上金融风险是收敛的。”易纲在发布会上表示。
“总的看,中国的金融业运行是稳健的,总体风险是可控的。”易纲介绍,我国银行业资产占金融业的90%以上,外汇储备多年来稳居全球第一。
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努力,人民银行在去年已经完成了历史上承担的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改革成本的核销任务,进一步夯实了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财务基础,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
易纲提到,要深化金融改革,有序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开放。进一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稳步扩大金融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金融合作和治理。
在双向开放方面,3月13日,沪深交易所修订后的沪深港通业务实施办法正式开始实施,股票互联互通标的范围也自即日起进一步扩大。
此次互联互通股票标的范围扩大,是资本市场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的重要举措;对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A股市场、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协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满足境外投资者广泛投资于A股市场的需求,分享中国经济红利,吸引更多境外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资本市场实现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在吴晓求看来,健康稳定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深刻理解如何才能做到健康稳定。
他认为,首先,要制定好与现代金融相匹配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及相关规则体系、行为指引、风险管控措施。其次,更加有效地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个也是金融健康稳定的标志。最后,不要把金融的健康稳定和创新对立起来。
他同时指出,中国金融的起点是在于健康稳定,中国的未来是在于市场化,在于国际化,在于创新。没有市场化,没有国际化,没有不断创新,中国金融就没有竞争力,也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稳定健康发展。
“很多人以为健康稳定就是无所事事,就是不改革不创新不国际化,我不认为这种理解是正确的。”吴晓求说。
(作者:雷晨 编辑:李新江)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