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破产”拉响警报:国内Biotech“出海” 如何防控财务风险?
近日,美国前20大银行之一的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SVB)轰然倒塌,宣布破产。在硅谷银行“爆雷”事件后,不仅让全球储户对银行业崩塌抱以担忧,也在Biotech企业间引起了一波骚动。这也是由于,根据硅谷银行此前财报,在硅谷银行存款中,有12%属于医疗保健和生物技术行业,且这些企业有不少属于初创企业。
如此,原本就“烧钱”的初创型研发药企,是否会由于硅谷银行的崩塌面临破产危机?处于初创期的Biotech企业,还能否走稳后续发展路径?
针对一系列的市场担忧,CIC灼识咨询执行董事刘立鹤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经了解,目前大多数国内Biotech公司都没有在SVB存有大量资金,同时截至目前,美国监管机构已经联合声明保证SVB储户已经可以支取存款且不会负担任何损失。
可以认为SVB破产危机对中国Biotech公司不会造成重大影响。但是同样这次危机也为创业公司的资金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
不过,也有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硅谷银行事件主要影响两大类型的企业。一类是在硅谷银行有直接存款的企业;另一类则是以客户主要为海外Biotech的CXO企业。
“对于基本将新药研发、国际多中心临床、BD交易、商业化等交易往来均放在硅谷银行进行的企业而言,影响较大,占比较小的企业短期影响则不大。而从长期情况来看,这类事件对企业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这一态势尚不明显。”该分析师说。
对Biotech企业影响几何?
根据硅谷银行此前对外的发布信息,2022年它为至少一半的由风险投资基金支持的医疗健康初创公司提供了银行服务,并参与了去年美国医疗健康及科技板块44%的IPO项目。硅谷银行2022年四季度的对外展示材料也指出,硅谷银行从这些初创公司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便开始提供一系列银行及投资服务,并且不止为公司整体,也为其员工个人提供服务。
鉴于硅谷银行事件在中国科技行业、尤其是医药行业内引发的较大关注,不少Biotech企业也陆续收到问询,对此,包括百济神州、再鼎医药、北海康成、圣诺医药、天境生物等在内的Biotech企业皆发布对外公告。而从各大公司的表态来看,硅谷银行事件的影响有限,企业已有较好的策略来应对这些潜在风险。
其中,百济神州港交所公告,公司在SVB持有的未投保现金存款约占其最近报告的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受限资金和短期投资总额45亿美元的3.9%。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表示其将在2023年3月13日起一周之内向未投保储户支付预付股息,且未投保储户将收到其未投保资金剩余金额的接管证书。公司预计SVB的近期事态发展不会对本公司运营产生重大影响。
再鼎医药称,硅谷银行关闭,并指定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接管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总额约10.09亿美元,而在SVB持有的金额占比甚低(约2.3%)。公司的大部分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分布在多家大型国际金融机构,包括摩根大通、花旗集团和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此外,公司与SVB没有重大债务或其他融资安排。鉴于上述情况,再鼎医药认为SVB的关闭不会影响公司满足其运营开支和资本支出需求(包括支付工资和向第三方付款)的能力。
北海康成表示,其存放于SVB的现金金额并不重大,通常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担保的金额范围内,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以及定期存款目前主要存放于多家大型商业银行账户,SVB关闭对相关存款的影响很小;圣诺医药官方表示,硅谷银行只是来往银行,只是用来发工资及支付费用,所以存款量不多。对公司没有太大影响。
此外,天境生物方面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鉴于近期美国硅谷银行的相关进展,天境生物特此声明,公司与美国硅谷银行或其关联公司无业务合作,在美国硅谷银行或其关联公司亦无任何存款。
对于硅谷银行这类备受科技和生命科学初创公司青睐的金融机构来说,政策性利率抬升,贷款需求受压制,可能导致生物制药创新企业更加难以维持研发支出。
针对海外业务占比较高的企业,美联储加息、利率上升的影响可能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头豹(上海)研究院医疗行业首席分析师李依芮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美联储加息、利率上升带来了货币走强的信号,在美元作为国际间广泛流通货币的情况下,对海外出口业务的成本将有所下降,促使企业调整境内外市场战略,提升海外业务重视程度。
“另一方面,在中国要素成本上升和利率下调影响下,可能促使中国企业,尤其是生产制造型企业,产生资本输出需求。”李依芮说。
国际化风险如何防控?
从此次硅谷事件来看,也对于Biotech企业在国际化方面做好财务风险防控敲响了警钟。
当前,中国药企加速走出去是国内药企走向国际化的必然选择,另外,随着我国医药的发展、国际交流增加以及信用的提升,我国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正逐渐常态化。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从数量上来讲,近几年出海候选药物数量快速攀升,2020年到2022年上半年,有近70款国产创新药以license out形式出海。
2022年12月,科伦药业发布公告,其控股子公司科伦博泰与默沙东签署了合作协议,科伦博泰将在研7款ADC药物的全球或部分市场权益授权给默沙东;此外,百济神州与诺华就欧司珀利单抗(anti-TIGIT单抗)海外权益达成合作,交易金额达28.95亿美元,首付款达3亿美元;济民可信及旗下子公司上海济煜与罗氏及旗下基因泰克达成口服雄激素受体(AR)降解剂JMKX002992全球的开发及商业化权利独家许可协议,里程碑款项最高可达5.9亿美元;阿斯利康获得和铂医药双抗HBM7022全球独家权益,和铂医药将获得2500万美元预付款和最高达3.2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未来HBM7022销售额特许权使用费等。
但是国际化出海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上述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在“出海”的时候,特别是国内初创企业依然在多方面有待提升:一方面,企业需要加强对当地政策的了解和使用;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加强自身产品的竞争力;再者,企业在寻找当地合作伙伴以及商业化方面,依然面临着不少挑战;此外,企业还需要提高当地的注册准入能力。
“近年来发展起来一些新兴的医药子行业,以研发为中心,生物医药为发力点,从而打开中国生物创新药的新局面。随着国内政策、资本及人才聚集,在某些细分领域,国内创新药其实具备潜力进入国际市场进行竞争的。真正有能力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企业相对来说也比较少。作为一家国际化的生物医药企业,需要对整条价值链的能力进行评估、构建。”上述分析师说。
“出海”是一个大趋势,国内企业必须走出这个单一市场,所有的创新成本和风险才能得到回报,从而形成正向的循环。新药临床试验方面,由于国际多中心临床是一个过程,最终落地要进入到欧美市场的商业端。不同阶段和特点的公司需要对出海战略尽早进行布局、规划,从早期合作开发到权益共享,通过不同的模式平衡机会和风险。
“在Biotech企业纷纷选择出海投资并购的时候,也常常会面对财务风险、安全审查风险等,这会造成项目一拖再拖甚至最终失败的境地。因此,在选择国际化‘出海’之前,就需要做好风险防范措施,避免将鸡蛋放置在同一个篮子中,提前做好市场考察,减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上述分析师强调,硅谷银行的倒闭也释放了一大信号,对于药企来说,未来在财务往来上面,选择合作伙伴需要更加谨慎。
不过,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李依芮强调,对于中国生物制药企业来说,近年来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及中国在政策与资金上给予的软性与硬性支持,如科技创新再贷款、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等,减少了企业对于美元PE/VC的依赖。这种部分海外企业手持技术却苦于启动资金的情况,将利于中国生物制药企业抢先扣动创新研发的扳机。
(作者:季媛媛 编辑:徐旭)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