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经济一季报丨消费、外贸、工业全面回暖,国家统计局:当前没有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缴翼飞,李莎,周慧 北京报道
2023-04-18 14:1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缴翼飞 李莎 周慧 北京报道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849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2.2%,创下近四个季度最高水平。

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中,消费、工业、外贸、商品房销售等多方面数据都出现明显回暖。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上年四季度为下降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比上年四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1%,与上年全年持平;商品房销售额30545亿元,增长4.1%;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以人民币计)同比增长4.8%。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当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各项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政策举措靠前发力,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一季度开局良好。

针对中国经济有没有通缩风险的提问,付凌晖表示,总的来看,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

他说,国际上通货紧缩的定义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往往还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和经济衰退。但从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情况看,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保持温和上涨。从货币供应量来看,3月末广义货币M2增长12.7%,保持较快增长。从经济增长情况看,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回升。整体上都不存在通货紧缩的情况。

他表示,从下阶段来看,物价会稳步恢复,价格带动会逐步增强,不会出现所谓的通货紧缩情况。从价格表现来看,由于去年基数较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幅较高,再加上国内受疫情影响供给偏紧,导致去年二季度CPI涨幅都比较高,今年二季度CPI涨幅可能保持低位,但这不说明通货紧缩。随着下半年影响因素逐步消除,价格会回到一个合理水平。

付凌晖指出,国际环境仍然复杂多变,国内需求不足制约明显,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牢固。下阶段,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综合施策释放内需潜力,大力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餐饮、旅游等服务消费快速回升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22亿元,同比增长5.8%,上年四季度为下降2.7%,消费复苏迹象明显。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55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3591亿元,增长10.5%。

付凌晖表示,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市场销售明显回升,尤其服务性消费改善比较明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增强。一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6%,比2022年全年明显回升,是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从主要特点看,一季度服务性消费回升明显。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消退,消费场景增加,居民外出、餐饮、娱乐、旅游等接触性消费快速增长。

对于餐饮行业来说,一季度迎来了明显回暖,3月份各大城市商圈周末人潮汹涌,很多餐厅出现排队景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3.9%。

出行和旅游方面,商务差旅全面重启,市内出行也明显提升。以北京市为例,2月份部分工作日,北京轨道交通全网客运量出现日客流量突破千万人次,4月14日北京轨道交通全网客运量达到1201.16万人次,时隔636天再次恢复至1200万人次水平。

民航局数据显示,一季度航空客运需求快速恢复,国内客运规模恢复至疫情前约九成。一季度,全行业共完成旅客运输量1.29亿人次,同比增长68.9%,旅客运输规模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80.0%,较2022年四季度大幅提升51.0个百分点。

另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飞猪了解到,2023年第一季度,平台国内酒店、国内门票预订量均已远超2019年同期;国际酒店预订量、签证办理量同比去年劲增超5倍。

从居民人均情况看,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名义增长6.2%,明显快于全部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

随着居民消费需求逐步释放,升级类消费增长加快,基本生活类消费持续增长,支撑商品销售额稳定回升。一季度,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9%,上年四季度是下降1.7%。限额以上单位18类商品零售额类值中,有近七成商品类值同比增长,其中粮油食品、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等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7.5%、9%;金银珠宝类、化妆品类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3.6%、5.9%。

另外,线上线下消费增长加快。随着市场流通改善,网上消费持续向好。一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3%,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同时,随着线下消费场景恢复,实体店零售逐步改善。一季度限额以上零售业实体店零售额同比增长3.6%,增速比1-2月份加快3.2个百分点。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消费有望延续恢复态势。从国内经济活动加快恢复,就业和物价稳定,超额储蓄等,后续消费将逐步恢复。目前国内商品和服务消费整体仍低于趋势水平,加之房地产复苏有望推动家电、装潢等方面消费支出。

工业企业预期总体提升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比上年四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比1-2月份加快1.5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12%。

分三大门类看,一季度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2%,制造业增长2.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3%,比1-2月份加快2.5个百分点。一季度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3个行业同比保持增长,增长面超过五成。与上年四季度比,20个行业增加值增速回升。

工业用电量也印证了当前生产端在加速恢复。中电联数据显示,1-3月,全国工业用电量136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4.2%。3月份,全国工业用电量50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5%,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8.3%。

周茂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工业企业复工复产节奏加快,国内基建项目加快落地,房地产企稳复苏,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月回升,尤其是3月份上游采矿业产出增速放缓,中下游制造业产出增速提升,工业行业结构性分化情况有所缓和。

“但需要注意到,目前产品销售率同比下降1%,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5.3%,说明国内外的有效需求尚未完全释放,工业经济的恢复程度仍然偏弱,实际增速不及市场预期。”周茂华表示,目前实现工业稳增长既需要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也需要推进行业结构优化调整,尤其是山东、江苏、浙江等工业大省要勇挑重担,打通稳增长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多措并举提振市场信心。

从具体行业看,一季度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高于规上工业1.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2.5%。其中,电气机械、铁路船舶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1%、9.3%。一季度原材料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高于规上工业1.7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分别增长5.9%、6.9%。

此外,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0%,增速较1-2月回落1.1个百分点。分析师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出口的不确定性以及企业利润增速下行所致。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表示,在推动强链补链的背景下,政策和金融支持将对设备更新改造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形成较强支撑,但高基数、出口需求的回落以及工业企业利润的下行,使得今年制造业投资增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付凌晖表示,目前企业预期总体向好,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位于景气区间,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绿色产品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绿色化转型态势持续。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外需增长存在不确定性,国内市场需求制约不足仍然存在,工业产品价格仍在下降,企业效益面临不少困难。下阶段要落实好稳增长各项政策举措,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供需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促进工业的健康发展。

商品房市场呈回暖趋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5974亿元,同比下降5.8%。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29946万平方米,下降1.8%;商品房销售额30545亿元,增长4.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1.4%和7.1%。一季度房企到位资金34708亿元,同比下降9.0%,降幅较1-2月收窄6.2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房地产专业委员会主任王业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开发情况来看,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依然在下滑。1-3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同比下降5.8%,比1-2月扩大了0.1个百分点,尽管下滑的速度较平缓,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滑的趋势依旧没有得到扭转。

这点可以从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上得到印证。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和住宅新开工面积分别下滑19.2%和17.8%,下滑的速度还是比较大。分区域看,东部地区的住宅开发投资情况明显较好,西部地区的开发投资压力较大,拖累了全国的开发投资市场。

从销售情况来看,一季度商品房销售市场呈现回暖趋势。1-3月的销售面积同比下滑1.8%,比1-2月下滑幅度缩小一半,说明商品房销售市场出现了明显改善。商品房销售额则出现了正增长,说明市场价格上涨较快,市场信心明显回升。商品房待售面积增速和住宅竣工面积增速基本一致,说明市场基本上还是处于前期存量的消化阶段。

分地区看,东北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抢眼,东部地区的销售面积增速已经转正。中西部销售压力较大。

从房企到位资金来看,一季度来自市场销售的房企到位资金压力在减小。1-3月房企到位资金同比下降9.0%,其中来自市场销售层面的资金来源下降幅度不到3%,主要下降压力来自于外资和企业的自筹资金不足,国内贷款对房企的支持力度依旧较弱。

除此之外,王业强指出,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明显回升,从2022年12月的最低点94.36,缓步回升至3月份的94.71。

外贸出口增速由负转正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8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8%。其中,出口5.65万亿元,同比增长8.4%;进口4.24万亿元,同比增长0.2%。

“今年1月份,受春节假期影响,进出口下降7%。2月份由负转正,当月增长8%,3月同比增速提升到15.5%,呈现逐月向好态势。一季度整体增长4.8%,较去年四季度提速2.6个百分点,开局平稳向好。”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在4月13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2月中下旬起,旬度的进出口同比保持正增长,带动整体增速由前两个月的微降转为增长,整体规模稳中有增。

海关的业务数据印证了这一点,3月份出口集装箱重箱同比增加10.5%,进口货运量增加20.3%。上海航运交易所最新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周度报告也指出,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整体行情走势向好,多数远洋航线市场运价上涨,带动综合指数上涨。截至4月7日,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为956.93点,较上期上涨3.6%。

“一季度,尤其是三月份的外贸情况是好于预期的,短期内应该能继续保持。”周茂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因疫情限制的产能正在逐渐释放。去年末到今年初,多地外贸企业组团出海抢订单,部分订单已经开始交付,而且欧美近期消费需求有所回暖,都带动了中国贸易数据的转好。

在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看来,当前需要对外贸数据回暖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去年疫情反复扰动国内企业的生产和订单交付,3、4月份和9、10月份的外贸进出口基数都有较大波动,所以对今年同比数据的涨跌更需要冷静看待,过分的乐观和悲观都是不可取的。”

作为中国出口产品的最大门类,一季度,中国机电产品出口3.27万亿元,同比增长7.6%,占出口总值的57.9%。其中,家用电器出口增速实现回正,同比增长3.2%,汽车和蓄电池出口则继续延续了去年底以来的高景气态势,分别增长96.6%和84.8%。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行业发展总监高士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国际海运费及原材料价格回落,企业成本压力有所缓解,但外需低迷导致的订单不足和外商不断提出的产能转移要求,成为机电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不过,汽车、光伏主营企业目前订单饱满,正按计划有序扩产或部署对外投资,出口增势不减。

同时,新优势产品表现尤为亮眼,也成为了中国外贸在外需减弱挑战下的重要引擎。以“新三样”为例,中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在一季度合计出口2646.9亿元,同比增长66.9%,拉动出口整体增长2个百分点。

白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外贸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仍然是缺订单,近期无论是国常会还是各地的外贸新政,聚焦点都是不同领域的企业在稳订单拓市场方面的实际困难。要稳住“老客户”、“老朋友”,必须更加重视新市场的拓展。“尤其是一些新兴行业、初创产品,要充分利用好近期的消博会、广交会等大型线下展会,只有见了面,使用过,才能真正获得市场认可。”

吕大良也指出,当前,全球通胀高企、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带来的外需减弱,对中国外贸形成了直接冲击,同时保护主义、地缘政治等风险也进一步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难预期性,中国外贸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但也要看到,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相信随着中国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外贸向好势头有望进一步延续。

当前没有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

近期公布的通胀数据也引起了市场对我国陷入通缩的担忧。

3月份CPI同比增长0.7%,低于市场预期的1%,且较上月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核心CPI同比增长0.7%,连续12个月小于或等于1%。

“总的来看,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付凌晖在新闻发布会上对通缩担忧进行专门回应,国际上通货紧缩的定义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往往还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和经济衰退。但从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情况看,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保持温和上涨。从货币供应量来看,3月末广义货币M2增长12.7%,保持较快增长。从经济增长情况看,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回升。整体上都不存在通货紧缩的情况。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整体回升的态势会逐步在物价上有所显现,比如服务类消费价格呈现着温和波动的走势,与当前接触式的服务业还有些聚集式的消费和回稳向上的走势基本是吻合的。随着鲜活农产品稳定生产、促进产销衔接的举措扎实落地,食品类消费价格呈现的是季节性稳中回落的走势。

值得注意的是,PPI已经连续6个月处于负增长区间,其中3月份PPI同比下降2.5%,降幅环比扩大了1.1个百分点,且一季度累计同比下降1.6%。

郭丽岩指出,PPI的持续下降主要是受基数效应影响。“去年受到地缘政治冲突事件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明显的高涨,当时一季度中国PPI同比涨幅大概在8%~ 9%,对今年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负向翘尾影响,所以今年一季度PPI处在1.6%的降幅,基本上与相关领域的运行态势相吻合。今年也需要继续对输入性因素保持警惕,尤其是加强重要民生商品和能源的产、购、储、销加全链条机制建设,提高预警预判能力,强化市场跨区调运。”

伍超明分析,从当前形势看,CPI同比涨幅和PPI同比涨幅在二季度触底的概率较大,尤其是PPI增速较低,所以不排除综合通胀指数短暂为负的可能,但综合通胀指数不会持续两个季度及以上,预计会随着CPI和PPI的回升而走高。而且如果剔除高基数和能源食品等因素对物价的影响,核心CPI已经企稳回升,预计随着服务业的持续恢复,核心CPI还会走高。

付凌晖表示,从下阶段来看,物价会稳步恢复,价格带动会逐步增强,不会出现所谓的通货紧缩情况。从价格表现来看,由于去年基数较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幅较高,再加上国内受疫情影响供给偏紧,导致去年二季度CPI涨幅都比较高,今年二季度CPI涨幅可能保持低位,但这不说明通货紧缩。随着下半年影响因素逐步消除,价格会回到一个合理水平。

(作者:缴翼飞,李莎,周慧 编辑:李博)

李莎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慧

政经科技记者

政经记者,关注消费市场、区域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工作微信:zhouhuituotuo,联系请注明单位和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