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地部署新一轮稳外贸举措 重点支持加工贸易内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缴翼飞 北京报道
自4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政策措施之后,我国外贸领域频传利好。不仅一季度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4.8%,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各地也在针对各自的实际问题加速出台稳外贸政策,消博会、广交会陆续召开。
就在广交会第二期开始的当天,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透露,将出台一系列举措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相关措施,赋能外贸企业抓机遇拓市场。其中,广泛恢复线下展、稳住重点产品贸易、推动加工贸易转移和转型升级成为重点。
广泛恢复线下展创造贸易机会
今年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9.89万亿元,同比增长4.8%,呈现开局平稳向好迹象。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23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开门稳”非常不易,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的外贸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外需的不确定性仍然是最大制约因素。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经济增长率进行了下调,由2.9%下调到2.8%,认为发达国家经济体增速放缓将非常明显。最近周边国家的外贸下降幅度比较大”。王受文表示,就我国来说,从去年10月份到今年2月份,外贸出口以美元计都是负增长。从经营主体来看,我国外贸企业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和困难,比如去国外参展不方便、贸易风险还在上升、经营压力增加等。
本月初召开的国常会也明确指出,要发挥好外贸大省稳外贸主力军作用,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增强政策协同效应。
早在今年前两个月外贸出现下行迹象后,多地就已加快出台地方性的稳外贸政策。比如,广东省在3月初发布《促进外贸稳定增长若干措施》发布,聚焦企业核心关切特别是订单不足问题,重点改善八个方面公共服务,推动外贸回稳向好。4月初,上海市发布《上海市促进外贸稳规模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将聚焦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加大通关、金融和退税等方面支持。
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商务部也近几个月专门组织工作组到浙江、江苏等18个省市开展调研,分析外贸企业诉求,并会同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等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和准确性,报告给国务院,国务院据此研究出台稳规模、优结构相关政策。
“总量越大,实现稳增长的难度也就越大。”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一季度,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北京的外贸进出口规模位居全国前五,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占比超过六成,但各地外贸的复苏快慢不一,与当地的产业结构、出口目的地有密切关系,并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疫情、欧美外需收缩以及原材料涨价等因素的影响。
王受文在介绍稳规模政策时指出,接下来将努力创造贸易机会,包括在国内广泛恢复线下展,提高APEC商务旅行卡办理效率,推进国际客运航班稳妥有序恢复等。同时,稳定重点产品贸易,包括帮助汽车企业建立和完善国际营销服务体系,保障大型成套设备项目合理资金需求,加快修订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
“广交会只是举办的系列展会中的一个,当然毫无疑问是最大的一个。一季度商务部进行备案或者审批的各类展会达到了186个,我们要帮助企业进行供采对接。”王受文表示,今年以来,外贸企业开展贸易促进和供应方、采购方对接需求增长非常显著,像广交会这样的展会,贸易企业作为供应方,和国外采购商作为需求方进行对接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很多地方和行业是三年疫情之后第一次全面恢复线下办展。虽然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线上平台,但线下展仍然有一些作用无可替代,尤其对于一些新企业、新产品而言,十分需要通过面对面沟通,重新赢回疫情期间丧失的市场。”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目前迎来产业提档升级的关键阶段,稳住外贸规模至关重要,随着线下展会的陆续开办以及企业频繁出海参展,未来我国出口贸易会涌现出更多的增长亮点。
加快组织加工贸易内迁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我国产业体系完整性和产业链安全稳定性面临较大挑战,使得外贸订单也随之出现波动,外贸结构转型压力愈发紧迫。王受文指出,现在由于我国的比较优势在发生变化,一些“两头在外”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开始转移到其他地区。在贸易摩擦以及我国一般贸易快速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当前我国加工贸易所占的外贸总比重已经降到20%左右。但这并不意味着加工贸易作用减小了,加工贸易在促进我国的对外开放、产业升级、稳定产业链供应链、融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原来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因为它两头在外,沿海地区有运输费用优势。现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涨了,所以我们想转移到内地去,距离虽然远一点,但是劳动力成本有优势。”王受文透露,目前商务部正准备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加工贸易健康稳定发展,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推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
事实上,工信部、商务部等10部门在去年就已经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旨在进一步增强我国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充分发挥产业发展的战略纵深优势。
在地方层面,广东在今年3月份也率先出台了《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随后,粤东西北多市陆续举行承接产业有序转移的工作会议,各部门与地市配套政策快步跟进。根据部署,此次产业转移还将形成14个省级配套文件、15个地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方案。
另外从产业承接地看,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已经先后批复同意设立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蒙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旨在为支持东北地区更好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助力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王受文表示,未来要继续在已有的基础上支持加工贸易向中西部、东北地区转移。今年5月将在广东东莞举办第十三届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组织中西部、东北地区与沿海地区产业对接,推动加工贸易转移和转型升级,今年还将认定第二批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
据了解,商务部在2021年认定了首批13家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主要位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较好条件。其中,中部地区5家,西部地区6家,东北地区2家。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推动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对平衡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对于包括东部产业转出地还是东北等产业转入地而言,主动而为、积极寻找迸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动力都是正面促进。不仅能够保证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完整性,还能够促进区域间产业相关人才、资源等要素高效流动,缓解部分省份的劳动力外迁问题,让地区重新焕发经济活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制约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关键因素是物流成本过高,不过,随着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加快建设,企业到中西部投资发展的意愿有所上升。但产业转出地和承接地之间的产值、收益和用地等方面的利益分享机制还不健全,未来需要在“全国一盘棋”的思维角度加快区域间的协同。
同时,在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传统加工贸易大省仍将发挥的主力军作用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前十大加工贸易省市所占的加工贸易比重达80%。
王受文表示,将继续发挥好加工贸易大省作用,鼓励地方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加工贸易企业的服务,特别是在用能、用工、信贷支持等方面为其提供保障。针对加工贸易目前遇到的实际困难,我国将适时研究出台具体政策,支持加工贸易进一步发展。
(作者:缴翼飞 编辑:周上祺)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