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打造东莞产学研深度融合样本|粤向高质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郑康喜 东莞报道
2023-08-25 19:08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康喜 东莞报道

8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广东调研。在调研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时,李强希望实验室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上取得更大进展。

今年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立5周年。5年来,作为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协同创新、推动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突出成效。探索出了一条“项目开源-概念验证-融通资本-先奖后投-联合中心-滚动发展-品质管理”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松山湖模式”。

“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一座铁索桥。”这句写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文化墙上的标识,是这一模式的形象概括,实验室也因此成为东莞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机制创新和“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经典案例。

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正以先进阿秒激光设施项目这一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建设为重点,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在前沿基础领域进入科学前沿无人区、带来重大科学发现,通过尖端核心技术创新,催生全新产业领域,并吸引更多国际一流人才汇聚。

让“硬科技”走出实验室

2019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刘芮嘉初到东莞前,她们团队的研究走到论文那一步就已经完成任务。而其在进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做研究后,除发表SCI、EI共15篇,第一作者8篇外,还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来到材料实验室,我们向市场更靠近了一点,向应用更近一步,更清楚自己的科研价值和研究方向。”刘芮嘉表示。

刘芮嘉的故事背后,是松山湖科学城和材料实验室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和人才链,聚焦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落地转化展开的不断探索。

(图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正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所言:“大学把钱变成纸,现在我们帮研究人员把纸变成用的东西。”

黄学杰介绍,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仅创新样板工厂便已累计孵化了42家产业化公司,其中6家已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有16个团队的产业化公司完成了天使轮融资,融资总额4.98亿元,市场估值30亿元。

2018年4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作为广东和东莞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正式落户松山湖。发展至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布局有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致力于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两条腿”走路。

近年来,东莞全力打造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科创生态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和城市能级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无疑走在了全市前列。

经过5年探索,材料实验室走出了“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并迅速发展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平台。

以第三代锂离子电池成果转化模式为例来看这一模式,或许会更为清晰。黄学杰表示,目前,材料实验室在锂离子电池新材料技术领域,已研究出第三代动力电池核心技术,推出了第三代晶石镍锰酸电池。该代系电池可使新能源汽车拥有650KM的续航里程,且成本更低,每千瓦时电池成本下降30%。

“去年开始,团队着手进行电池的装试。成功后,预期明年会有一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将率先使用我们的第三代动力电池。”黄学杰介绍。

而为让科研成果迅速转化落地,让“硬科技”走出实验室便奔向生产线,今年开始,实验室还创造性建设1GWh材料和电池示范工厂和创新社区,吸引锂电池头部企业和一众车企关注落地,解决新材料电池快速导入新能源汽车行业问题,加速走向产业化道路。

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

将视线拉回2018年,彼时,全球科技领域竞争已进入极为激烈的阶段。作为在瞄准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提升广东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背景下孕育的时代产物,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定位是,努力建设为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

2020年7月,随着国家批复同意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为主体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

而作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也正式拉开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研攻关,朝着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不断迈进的序幕。

目前,实验室共汇聚7位两院院士、3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50多个创新团队,实验室总人数超千人,科研力量充沛。

5年间,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每一布局都聚焦国际前沿,涵盖网络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能源、人工智能等诸多前沿领域,并已在多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

今年1月,实验室首次进入ESI“材料科学”前1%,创办英文期刊《Materials Futures》并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8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忠贤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仙辉共同获得2023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以表彰他们对高温超导材料的突破性发现和对转变温度的系统性提升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科技领域的每一次突破,都将为经济社会带来重大改变。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类似科技创新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尤其是在今年,实体经济发展遭遇多重挑战的东莞,亟需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实现突破。

在这样的现实需求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今年连续突破了电镀单晶铜片技术、12英寸二维半导体晶圆批量制备技术等核心技术,为东莞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筑牢战略基础。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院士表示,5年来,实验室秉持着“四个面向”的初心,扎扎实实取得了一系列初步成果,“未来10年也一定是‘硬科技’的窗口期,实验室将着力打造开放创新生态,集聚力量开展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让更多硬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王恩哥说。

(作者:郑康喜 编辑:于长洹)

郑康喜

记者

常驻东莞,聚焦外贸、消费、动漫潮玩、新能源等领域,研究大湾区融合发展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