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后,重新“智造”新深圳|粤向高质量

大湾区观察李金萍 2023-08-25 15:21

经济特区成立43年后,深圳正在通过高质量发展,“智造”一座新深圳。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李金萍  深圳报道

深圳福田晶泰科技自动化实验室里,一款手臂机器人正在有条不紊地做着新药研发的验证实验。借助这款智能机器人,成千上万的化学家、工程师和生物学家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实验验证,构建高质量的数据。

这款机器人由晶泰科技设计,该公司还有ID4Inno™ 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平台,可以帮助药物化学家摆脱经验的束缚,解放大脑,获得新的灵感。

研发、制造走向“智造”,在深圳并不少见。

8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广东调研。23日,李强先后来到深圳市贝特瑞新材料、思谋信息科技、迈瑞医疗、华为公司,对企业创新发展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鼓励企业向着国际一流水平继续努力,要求有关方面继续优化政府服务,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实际上,深圳作为制造业大市,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推动企业加快向着国际一流水平发展,并将推动制造业向智造出发作为深圳经济建设的工作重点。尤其是今年3月,深圳立下目标,到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实现数字化转型。根据最新数据,预计将有至少1.3万家企业规上企业完成转型。

同时,深圳加快布局“20+8”产业,建设20个新兴战略产业集群,谋划8个未来产业,并围绕产业发展目标,创新性推出工业上楼,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韧性与安全。

虽然产业空间不足仍在制约深圳发展,但是深圳用实际行动表明,不断提升城市含“金”量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命脉所在。

经济特区成立43年后,深圳正在通过高质量发展,“智造”一座新深圳。

43年“制造”工业第一城

曾经,作坊式的服装加工厂随处可见,从门厅到开布料的车间再到生产成衣车间,一层楼就是一个工厂,这是以“三来一补”为特征的典型工业生产场景,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的企业贸易模式,也是深圳最早期的制造业发展形象生动地展示。

如今,走进深圳,作坊式工厂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智能化且高附加值产业的生产工厂诞生,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台新能源汽车仅需约60秒便能驶下智能化生产线。

深圳正在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器械、电子软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自主研发与生产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深圳制造业在发展中,不断实现快速迭代,全国工业第一城也由此诞生。

202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4.5万亿元,连续四年为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全国工业增加值超过1.1万亿元,位居全国城市首位;2023年,商事主体突破400万,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 。

从1-100需要不断地突破发展瓶颈,深圳做了什么?为什么可以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城市逆袭?

而这要从它三次的转型升级讲起。

第一次转变是从1979年到1990年,以“三来一补”为特征的工业化,承接香港等地区的外贸订单,为深圳城市发展赚来第一桶金。1987年,深圳出口贸易已经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出口总额序列排第三位,1992年则跃居第一。

第二次转变是从1990年到2010年,是以模仿创新为代表的工业化,深圳经济从加工贸易转向模仿性创新时代,凭借模仿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初级工业化过程,逐步走向模仿性创新的生产制造。

时针转到2010年,深圳市进入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圳在5G、基因测序、3D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知识产权硕果累累。毫无疑问,深圳已经成为领先全国的“创新之城”。

在全国293个地级市中,为何相对年轻的深圳可以发展如此之快?取得如此多的成绩?

其实,回顾深圳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内外联动是促成深圳发展之快的重要原因。

从外部来看,毗邻香港的先天区位优势,为深圳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早期,深圳与香港形成了“前店后厂”的模式,发展加工出口产业,为深圳的发展赚来第一桶金;在科技产业创新发展阶段,香港再一次为深圳的发展注入外来力量。不仅为深圳引入创新科技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融资渠道,比如腾讯在香港成功上市。

区位优势固然重要,但是在深圳发展过程中,以自我改革创新为驱动的内因才是深圳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因素。 

广东省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深圳调研组专家表示,“科技创新、综合改革、制造业当家是深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源动力,科技创新为深圳的高质量发展策源动力,综合授权改革从制度保障上护航深圳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支撑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在科技创新方面,作为名副其实的科创之城,深圳是中国科技的中心,不仅有引领行业的技术先期开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深圳还拥有一批全球最先进的高科技公司,例如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

取得这一系列成绩的原因,得益于深圳的科创模式。从深圳的创新模式来看,有“六个90%”的显著特点,即全市90%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来自企业,90%的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重大项目由企业承担,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综合改革方面,深圳综合改革围绕高质量发展谋划制度保障。先后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科技创新环境、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等方面大胆创新。

比如深圳国际仲裁院的“建立跨境仲裁协作和国际仲裁合作新机制”改革举措。 

调研组专家表示:“深圳国际仲裁院是综改试点的样板,通过深港仲裁规则衔接,能够实现深圳更高水平开放,为深圳乃至全省的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据了解,首批综合授权试点的40项事项已经全部完成。第二批正在有序推进中。

在制造业支撑高质量发展方面,制造业是引领经济快速增长的“压舱石”和“主引擎”。深圳制造业发展紧跟国际市场。从上世纪80年代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诞生了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至90年代,又承接了电子信息产业,以组装、零部件为主。中国入世后,深圳制造业进一步参与全球分工,产业门类众多,技术含量提高。最近十年,深圳制造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整体而言,深圳制造业高度参与全球分工,一步步走向高端,也因此成长为国内工业大市。

发展虽好,但是深圳也面临发展难点。作为全国一线城市中城区面积最小,但又是制造业大市的城市,产业空间不足一直掣肘深圳的制造业再发展。数据显示,当前深圳土地开发强度已逼近50%,而国际公认的宜居城市警戒线是30%。

此外,深圳企业存量虽多,2022年,深圳的商事主体数量突破400万,创业密度居全国第一。但是,成绩的另一面是企业的质量待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深圳个体户占比37.59%。个体户占比多,意味着企业抗风险能力弱。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深圳在面临产业空间不足,但是创新生态完备的环境里,可以引领产业从研发和品牌两端持续发力,不断地提高产业创新的科技含量,同时注重品牌的塑造,进而提高产业空间的投资回报率”。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也待进一步提升。“目前,深圳发展面临新环境的挑战。一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用全球最好的资源来做全球最好的产品,现在这种环境受到冲击。二是过去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来是基于效率优先的模式,产业在全球各地进行不停地转移,现阶段这种转移的基础逻辑受国际关系影响变化,速度也在加快”,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陈华平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说。

创新、改革“智造”一个新深圳

高质量发展是什么?

虽然深圳取得工业第一城的成绩,但是面对发展难点,深圳一直在探索答案,但是从最近的深圳布局行动,其实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圳对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解题思路,改革、创新便是其核心。

这一次,深圳正在以创新、改革继续支持“智造”一个深圳。

为了解决空间问题,深圳推出工业上楼,为产业载体园区谋求新生,助力产业发展。

2022年11月,深圳宣布,在未来五年里,每年将提供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的工业上楼空间,平均月租金仅为35元/平方米;2023年1月,深圳公布72个工业上楼项目清单;2月7日,深圳官方发布《工业上楼项目审批实施方案》。

据了解,今年一季度以来,已有多个深圳市第一批“工业上楼”试点项目多已开工建设,招商工作也同步进行中。

最新消息,有“摩天工厂”之称的深圳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表示,一期项目已经竣工投用。作为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中部启动区“首发阵容”,该项目不仅是全国首座装配式高层产业空间,也是全国首个百米高层预应力空心楼板示范工程。

数字化转型是深圳推动智造发展的又一大法宝。

今年3月,深圳立下目标,到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实现数字化转型。深圳有多少规上工业企业?最新的统计数据是1.3万家。到2025年,这个数字应该还会增加。

深圳选择全面推进数字化,其实有得天独厚的基础优势。一方面,深圳拥有实力雄厚的服务商资源,构建形成“综合型、专业型、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出华为、富士康、腾讯、华润4家工信部双跨平台,聚集了一大批深耕多年的专业型、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比如以擅长产品驱动的腾讯,近期发力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出AI质检产品。若是把工厂比作人,AI质检就是“眼睛”。依靠这一双双实时联网的“眼睛”,不仅保护了工人的眼睛,还以此提升了产品的质量。此外,腾讯还不局限于眼前产品,腾讯正在眼睛背后的“连接”能力悄悄发力。

“AI质检是腾讯切入万亿级工业互联网的入口,未来基于质检这个点往上游延伸,还可以回溯生产的全链条,提升每一个环节的数字化工艺,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这就是一个简单而完整的数字工厂。”腾讯云工业AI产品总监黄强说。

比如华为,华为基于深圳市各区的特色产业集群,构建了“鲲鹏产业源头创新中心+各区特色分中心+重点行业攻关基地”的“1+X融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以共创生态加速深圳千行百业创新升级,助力产业链数字化长期发展。

另一方面,深圳拥有广阔的制造业转型空间,也为深圳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更多的应用场景空间。据了解,深圳现有规上工业企业1.3万家,提供了海量的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规上工业企业对于实施数字化转型具有共识,199家企业获得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级。

在改革方面,深圳正在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引导、支持,促进企业发展,加快产业升级。

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是深圳在提升企业能级的最新举措。

2021年,深圳设立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目标,在《专精特新企业服务实施方案》中提出,力争到2025年,深圳市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万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小巨人”企业达600家以上。也就是说,深圳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发展12600家各级专精特新企业。

为此,深圳先后出台了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及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为专精特新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深圳共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42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400家,其中市专精特新企业达2928家,此次名单公示如无调整,深圳将新增4826家市专精特新企业,共计达到7754家。

按照这两年向前发展的积极态势,“十四五”深圳市专精特新企业破万的目标,或许可以提前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7月份刚刚公布的第五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中,深圳以310家的数量,在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中,位居第一,几乎与浙江省(宁波除外)的315家相差无几。

此外,向已有的发展优势锐意改革,更好服务于高质量发展,也是深圳“智造”新城市的一个方向,产业链供应链改革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深圳正谋求供应链与产业链发展韧性与安全。4月14日,在第二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上,深圳发布了《深圳市产业链供应链白皮书》(简称“《白皮书》”)。

《白皮书》指出,深圳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方面有六大工作内容,一是突出龙头企业引领,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二是探索“四链”协同,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三是产业基础强链、补链,提高工业基础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弹性和韧性。四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增强发展新优势动能。五是打造产业重大平台,增进产业要素流通。六是培育优质企业梯度,构建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

据了解,深圳市目前也正在制订《深圳市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保障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它不是一时一事,一个产品或一项技术,要注意到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断点和短板,要有一个系统的观念,要从一个链条的整体,要把单点突破和整体融合考虑。对于深圳而言,深圳是一个产业技术比较年轻的城市,需要不断的持续的投入,久久为功,中国整个的这个制造业的发展,一定会这个由于深圳的发展而变得这个更加强韧,由于深圳的技术坚持更加坚实”。

描绘20+8产业蓝图,深圳高质量发展再出发

改革、创新之外,深圳也正在不断进行城市的产业升级。

“十四五”是深圳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一阶段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此发展背景下,深圳提出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计划。2022年,深圳发布《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深圳将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到202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其中,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包括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8大未来产业则有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上述《意见》明确“四个一”发展目标: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优质龙头企业,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打造一批现代化先进制造业园区和世界级“灯塔工厂”,形成一批引领型新兴产业集群。

为此,深圳在产业空间、科技研发等方面全面发力,支持20+8产业发展,为深圳高质量发展谋未来。

在产业空间支持产业发展方面,深圳坚持集中连片、集约节约,突出高端先进制造,规划建设总面积300平方公里左右的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形成“启动区、拓展区、储备区”空间梯度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土地是深圳最稀缺的资源和市场要素。300平方公里园区占深圳总面积1997.47平方公里的约15%,足以看出深圳的决心。

在科技策源产业发展方面,深圳一方面正在大力建设光明科学城,强化基础研究面向产业发展服务。作为全国第四个综合性科学中心先导区,深圳光明科学城布局建设了24个重大创新载体,包括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2个广东省实验室,2个研究型高校;重点聚焦三大前沿方向——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主任孙海斌表示,“2025年,深圳光明科学城将初步形成世界级科学城核心功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初见雏形。国际一流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建设加快推进,成长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在光明区可以找到深圳高质量发展的答案。”深圳高质量发展调研组首席专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也表示,“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六要素—高质量的研发、高质量的成果转化、高质量的先进制造、高质量的绿色生态、高质量的营商环境、高质量的协同发展,在光明区都有生根发芽。”

另一方面,深圳正通过引进、建设一批面向产业成果转化的多类型研发机构,将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助推产业升级。比如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

据了解,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是深圳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简称国创中心),也是国家在医疗器械领域设立的唯一的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创新平台、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据了解,国创中心聚焦医疗器械领域技术门槛高、关键技术需求强烈的:高端医学影像、体外诊断、生物材料与植入器械、机器人与先进治疗、康复信息等五个方向,建设投资4.2亿元、近2万平方米的医疗器械技术攻关平台向行业开放,促进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初步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服务能力,近期通过“深爱企”平台已经正式向行业开放。 

深圳湾实验室(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广东省实验室)以IT+BT融合为特色,围绕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开展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已规划建设多组学质谱、高性能计算、高通量药物筛选等十大技术平台,并开放共享。

在高质量发展中,朱宏任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一方面要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也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要让市场和政府的这两只手把握好自己的位置,同时同向发力,让我们商业主体能够清晰地理解政府的取向,能够明确自身在发展中的定位、预期及发展方向,从市场、政府两端获取更多的发展资源,取得更好、更长久的发展”。 

诚然,制造业发展只是深圳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但是制造业作为引领经济快速增长的“压舱石”和“主引擎”,它的升级转型必将带来深圳高质量的继续向前,高质量发展在路上。

(作者:李金萍 编辑:孙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