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北京报道 国家统计局10月18日发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下降。
近日举行的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2023年三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会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持续恢复过程中,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服务业生产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重要经济指标均出现回升向好,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分析会认为,四季度,随着宏观政策“组合拳”的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绿色转型、数字经济等经济新动力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发挥,经济与就业趋好的势头预计还将继续。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仍有部分地区和行业面临困难,再加上受国际贸易、外部环境、需求不足等影响,经济与就业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自今年8月份开始,全国青年人等分年龄段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暂停发布。过去两年,月度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的最高点均出现在7月,随着毕业季青年毕业生逐步入岗入职,青年失业率在7月后逐步下降。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在10月18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是5.3%,比去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而且逐月好转。
“就业形势好转是经济恢复向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盛来运说。
就业与经济增长息息相关。盛来运说,消费最终还要靠收入做支撑,就业形势今年总体改善,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9%,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这为未来消费可持续恢复和增长打下了很好基础。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在好转。
在10月16日第三届中国高校就业育人大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介绍,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就业状况稳中有升,截至8月31日,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人数和落实率均同比实现“双增长”。
民营企业吸纳了大量就业。因此,民营经济恢复向好,对就业工作意义重大。
吴爱华介绍,截至8月31日,已落实就业去向的2023届高校毕业生中,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占58%。
吴爱华指出,“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机制。”
国家统计局面向5.9万户小微企业开展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企业生产订单情况、经营情况总体改善,景气指数环比提升了1.5个百分点。
“当然我们也认识到,过去三年受疫情冲击,民营经济受冲击较大,特别是小微企业,所以企业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在PMI指数中,9月份,大企业PMI在50%的临界点以上,小型企业PMI为48%。所以,需要继续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巩固和加强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盛来运说。
建议多措并举解决青年就业问题
了解清楚青年就业难是如何造成的,才能针对性地推出政策举措。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唐代盛研究发现,求职者不能获得方便、及时、有效的就业市场信息,招聘单位不能获得真实、及时的应聘人员信息,在我国过去一直是妨碍我国青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因素。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我国青年失业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7、8月份是学生大规模走出校园找工作的毕业季,同时也是青年失业率最高的时候。10月份大多数学生找到工作到岗后,青年失业率就会降到当年低谷。
其二,我国青年失业持续时间相对较短。2022年,失业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内的失业青年占全部失业青年的比重为78%,较之整体水平高13.6个百分点;失业持续时间超过2年的长期失业青年占比不到0.5%,仅相当于整体水平的七分之一。
2022年4月以来,教育部开展了两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由教育部搭建平台,面向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征集项目指南,组织高校与发布项目指南的用人单位开展供需对接。目前第三期正在申报之中。
吴爱华介绍,截至目前,第三期注册企业有1801家,申报企业有1623家,申报项目已达80496个。其中,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15746项)、科技服务行业(13008项)、教育行业(11205项)的数量位列前三。
在近日举行的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2023年三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青年就业压力进一步凸显。
自2020年以来,已有4000万大学生走出了校园。未来3年,还有约3000万高校毕业生将进入职场。
与会专家认为,短期内缓解青年就业压力须从扩大有效需求着手,千方百计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可考虑由政府为选择民营小微企业就业的18-25岁青年提供全额社会保障费,其中高校毕业生可保留三年应届毕业生身份,以提高小微企业的就业吸引力。
通过将就业吸纳能力建设纳入绩效考核,给予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上市公司税收优惠和经营便利等举措,激发大中型企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吸纳潜能。
各地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现有劳动力结构,切实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注重制造、居民服务、康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与会专家强调,长远来看,根本解决青年就业难须从供给侧着手,彻底消除专业技能和就业期望错配。
(作者:王峰 编辑:陈洁)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