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李家超第二份《施政报告》:楼市“减辣”、下调股票印花税,多管齐下抢人才、拼创科、促生育

大湾区观察张伟泽 2023-10-25 21:16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张伟泽 香港报道

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李家超10月25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发表任内的第二份施政报告。

《施政报告》涵盖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抢人才等多个领域的政策措施,其中,关于楼市、股市、创科发展以及鼓励生育方面的内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楼市“减辣”

本次《施政报告》指出,防止短期炒作的额外印花税的适用年期将由3年缩短至2年,业主在持有物业两年后出售物业,不用再缴付楼价10%的额外印花税。同时,针对非香港永久居民的买家印花税和针对第二套及以上买家的新住宅印花税的税率减半,由15%减至7.5%。

李家超表示,有关安排有助减轻已拥有住宅物业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在购买住宅物业时的财政负担,以及非香港永久性居民购买住宅物业的成本。

《施政报告》还优化了去年为合资格外来人才退还在港置业印花税的安排,由“先征后退”改为“先免后征”。由原先在购买时征收相关税金在成为香港永久居民后返还,改为在购入物业时先暂免征收相关税项,若相关人士其后未能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才需缴付相关税项。

美联物业住宅部行政总裁(港澳)布少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非永久香港居民也是香港住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先买后征”的新政策也能够减缓他们购房压力,从而释放他们的购房需求。

为帮助楼市发展,香港金管局于今年7月曾放宽非住宅物业按揭贷款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措施,包括放宽3000万港元以下自住物业的按揭上限。

不过该措施收效甚微,据特区政府土地注册处和戴德梁行研究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的私人住宅成交量为9174宗,按季度大幅减少25%,同比下跌21%。而今年前三季私人住宅成交量则为35000多宗,比2022年同期减少约3%。价格方面,美联楼价指数显示,2023年1-4月,香港楼价较2022年12月低点上涨6.31%,但今年以来的升幅到9月就已全部抹平。

布少明进一步表示,虽然离业界预期仍有一定距离,本次《施政报告》提出的措施对于楼市仍有正面影响。一些此前持观望态度而累积的购买力会逐步释放,预计第四季度香港楼市的交投量会从第三季度的6000宗增加至8000宗。而楼价预计会在交投量的带动下逐步回稳。

仲量联行香港主席曾焕平表示,本次“减辣”会带来短期刺激,预计未来一个多月的住宅成交量会上升10%至20%。仲量联行原预期楼价于第四季下跌3%至5%,在新政策下跌幅会收窄至2%至3%。但他表示,在外围经济欠佳、全球利息环境高企、香港股市表现欠佳等不利因素下,新措施恐无法扭转楼价跌势,明年楼市表现仍不乐观。

股市“降税”

针对此前市场热议的股票印花税,本次《施政报告》指出,香港股票印花税将由目前的0.13%(双边)下调至0.1%(双边),目标在11月底前完成立法程序。

报告还提到,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提出其他提升股票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包括促进海外发行人上市、便利上市人回购股份、维持恶劣天气下交易、优化交易机制和拓展市场推广等,以及未来继续优化市场的建议方向,已要求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与港交所密切合作,全面研究如何落实。

香港业界对此不太满意,截至10月25日收市,港交所股价下跌4.07%,报278.2港元/股。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对于《施政报告》的回应就指出,本次股票印花税下调力度“杯水车薪”,难以应对当前市场面临的严峻挑战,更遑论有效提升港股市场的吸引力及流动性。

不过,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吴卓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印花税的下调并没有太大意义。他认为政府可能已经发现了市场所出现的问题,但解决方案并不能让人满意,减少股票印花税并不能改变港股流动性不足的结构性问题。他进一步表示,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对于香港金融市场会有更大帮助,会给金融市场带来更多活力,同时也期望能见到更多推动人民币融资和绿色融资的措施。

在新一期《施政报告》提到,将落实“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 ,使在香港投资于股票、基金、债券等资产(房地产除外)3000万港元或以上的合资格投资者,可以透过计划申请来港,以增强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金融及相关专业服务界别的发展优势,细节今年内公布。

《施政报告》也提到,将会继续支持港交所积极向东盟和中东等市场推广香港上市平台,并继续检视认可交易所的范围以便利海外企业在港第二上市。

澳洲会计师公会大中华区分会会长吕志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受美国加息等外围环境影响,今年香港新股集资活动相对低迷,在此情况下,澳洲会计师公会对此项措施表示欢迎,因为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除了能帮助提升新股市场表现,还能进一步提升香港IPO市场的多元化程度,为港股市场未来发展拓展新空间。

《施政报告》亦提及政府会继续与其他区域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而东盟国家和中东等市场具有不少有潜力的高质素企业,通过经贸合作和上市融资,不仅可以帮助加快香港新股市场的复苏速度,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相信还能吸引更多海外新资金流入港股市场。

抢人才、拼创科

在积极推进“抢人才”方面,本份《施政报告》也有不少着墨。

《施政报告》指出,香港特区政府将在2023年10月底成立实体“人才服务办公室”,为来港人才提供支持、制订人才招揽策略、跟进人才入境后的发展和需要等。

同时,《施政报告》也对“高才通”名校名单进行了扩容。名单一共增加8所学校,其中内地的学校新增武汉大学、西安交大、哈工大3所大学;而另外5间海外院校是分别来自瑞士和荷兰的酒店管理专科院校。

吴卓殷对记者表示,目前香港政府“抢人才”的相关政策的方向是正确的。香港与其他城市对比,对于外来人口的政策相对还是比较宽松的。但最终要把人才留下来,还是需要劳工市场有足够的需求。

李家超表示,截至9月底香港各项输入人才计划已吸引约16万宗申请,当中超过10万宗获批,约6万人已抵港。但他表示,抢人才不是会一场停顿的游戏,因为不只香港,全世界都在竞争,他以划艇作为例子,如果自己不划,别人就会赶上,必须长期竞争才能比得上别人。

与此同时,创科发展也一直是香港发展的重点。

《施政报告》提出,香港要成立“新型工业发展办公室”,推进“新型工业化”,香港特区政府将设立100亿元“新型工业加速计划”,为推动下游的新型工业发展,政府会为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的企业,提供更多资助。

香港量子人工智能实验室中心主任陈冠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发展 “新型工业化”能够补齐香港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短板,同时能为在香港的创科企业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帮助香港孵化的初创企业能够留下来。

《施政报告》也提出,香港特区政府将会探讨让新型工业加速计划下的企业可更弹性聘用非本地技术人员,及适度放宽使用资助聘用研究人才的限制。

陈冠华同时提出,期望在新的《施政报告》框架下,能够加强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人员的流动。他指出,虽然现在有针对研发人员的签证,但所要花费的时间成本仍是企业不能接受的。希望未来能够在河套地区能直接聘用非本地人才,以帮助香港创科企业发展。

数据过境也是创科业界关注的重点。《施政报告》也提出要推动数据跨境流动,今年6月内地与特区签订合作备忘录,促进内地数据在大湾区内跨境安全流动。政府正与广东省商讨在大湾区以先行先试方式,简化内地个人数据流动到香港的合规安排,便利大湾区内包括金融、医疗等跨境服务提供。

香港立法会议员尚海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除了资金通和人才通,还需要增加数据通。数据过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涉及数据安全以及两地不同的法律制度等问题。目前要先从少量非敏感数据过境开始逐步推进至批量化的数据过境,这对于相关学科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鼓励生育

近年,香港出生率屡创新低。政府统计处的数字显示,2022年香港出生婴儿的人数创新低,只有32,500名婴儿出生,是自1960年以来新低。而在2020年及2021年,亦分别只有43,000及37,000名婴儿出生。

在众多措施中,最令人瞩目的便是2万港币的新生婴儿奖励金。《施政报告》指出,香港特区政府将设立新生婴儿奖励金,向每名于今日起在香港出生而其父或母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新生婴儿发放一笔过2万元现金奖励,为期三年。

同时香港特区政府也提高了新生婴儿家庭与居所有关的税项扣除最高限额,如纳税人与在今日或之后首个出生的子女同住,其“居所贷款利息扣除”或“住宅租金税项扣除”的最高限额,将由10万元提高两成至12万元,直至该名同住子女满18岁为止;

在新生婴儿家庭的居住环境上。香港房委会每次出售居屋及绿置居,会额外留10%的单位,让初生婴儿家庭优先挑选;初生婴儿家庭申请公屋,也可缩减一年的轮候时间。

李家超表示,香港出生率持续处于低水平,本港夫妇平均子女数目下降至2022年的0.9名新低点。同时,香港是全球最长寿的地区之一,65岁及以上长者占全港人口比例,将在未来十年内由两成攀升至近1/3。他此前在接受其他媒体访问时也提到,香港人口下跌是结构性问题,香港出生率为0.77,较其他地方低。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人口健康讲座教授叶兆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政府对生育问题的关注很重要。这些措施对于生育率的提升会有一定帮助,但是光是经济补助措施并不能使香港生育率有大幅提升,期望之后会有更全面的措施。 

李家超表示,政府推动属于市民生育的其中一个考虑,如果政府不采取任何措施,逆转低生育率的可能性将相当低。他进一步表示,不论派发多少金额,都希望给予市民强烈信息,让市民明白政府愿透过政策导向鼓励及支持生育。

(作者:张伟泽 编辑:李莹亮,朱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