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有关人才策略的内容来看,香港正逐渐从“抢人才”为主向全面构建人才“引育留用”闭环转变。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 钟鸣 10月25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围绕“拼经济谋发展 惠民生添幸福”,发表2023年《施政报告》。全篇在构筑人才支撑方面着墨颇多,特别是在第五章“不断增强发展动能”和第八章“青年兴 则香港兴”两个部分均有较为集中、具体的举措,香港正逐渐从“抢人才”向全面构建人才“引育留用”闭环转变。
“引人才”举措继续加码
扩充人才招引渠道。此前,《施政报告2022》作为李家超任内首份施政报告,一揽子推出“高才通计划”、取消“优才计划”配额等7项措施,开启“抢人才”模式。目前成效超出预期,截至今年9月底共收到16万宗申请,其中10万宗获批,已基本达成去年港府计划的3年吸引10.5万名人才目标。根据政府统计处的最新数据,2023年年中的香港临时人口数为749.81万人,同比净增2.1%,但与2019年年中的人口峰值仍有0.98万人差距。而且,最终通过人才计划实际抵港并留港工作的比例暂不能确定。因此,本次《施政报告》虽未调整总体招引目标,但仍通过扩大“高才通”大学名单,放宽签证、重启“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和职专毕业生留港计划,进一步拓宽人才招引渠道。
提升人才招引精准度。目前香港的内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一方面,劳动人口供需呈现一定结构性失衡,全社会失业率已由峰值时的5.5%降至2.8%,建筑业、运输业等则面临劳工短缺难题。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极,香港也积极把握合作机遇。在此背景下,特区政府通过一年的执行和检视,对人才政策从方向型探索阶段转向精准应需阶段,在人才类别、来源地等方面予以调整。“职专毕业生留港计划”旨在缓解技术岗位人才压力,对“一带一路”沿线的越南、老挝和尼泊尔等国家则放宽了赴港签证政策。此外,根据猎头公司HRnetOne发布的《香港人才趋势报告》,资本和跨国企业驻港办公室的撤离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为此,港府也于8年后重启“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有意借此改善相关情况。
“留人育人”策略同步上调
“留人才”策略优先级上调。随着引才进程的顺利推进,《施政报告》对人才策略的导向,也从2022年的“招揽人才”变为2023年的“抢人才,留人才”。服务形式方面,将人才服务窗口线上平台扩展为“线上+线下”,既是为了适应疫后人才的办事需求,也能更好地跟进人才入境后的需求。生活保障方面,将房屋问题列为重中之重。根据公营、私营两种房屋类型的需求预估,做好未来五年的土地储备安排。同时针对外来人口置业印花税,实施“先免后征”。
“育人才”目标更加明晰。其一,充分发挥和扩大高等教育优势。虽然香港拥有五所世界百强大学,但据此前香港学术与教学交流协会针对全港高中生的调查显示,约71%的同学更倾向于赴海外读大学,而非选择香港本地高校,这将带来本土人才的流失隐忧。本次《施政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战略目标,一方面希望最大化地使香港本土学生获益,另一方面也想通过提升政府资助的专上院校非本地学生限额比例、优化奖学金计划、暂免全日制非本地研究生兼职限制等举措,增强香港高校对国际化人才的吸引力。其二,更为重视职业技能人才培育。港府向来遵循并屡次重申本地劳工优先就业原则,因此着眼于重点产业领域在职培训、提高津贴额度来培育、扩大职业人才队伍。在2022年首推应用课程基础上,推动成立应用科学大学,提升职业专才水平。其三,以人才经验输出巩固国际影响力。拟成立香港国际法律人才培训学院和香港国际廉政学院,围绕法律和廉政领域,以培训带动香港经验输出和国际人才交流。
(作者:钟鸣 编辑:王晓涛)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