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产业规划:突出科技创新引领重要性 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将前瞻布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缴翼飞 实习生冯佳琪、岳上媛 北京报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今年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置为明年经济工作九大重点任务的第一项。
受访专家表示,这是根据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和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所作出的具体部署,进一步突出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当前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2024年的产业政策将以科技创新为主线,强链补链和新型工业化为抓手,在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这过程中,也要注意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困难压力,朝着更加精准化的方向去施策,更加注重财政、货币、就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
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今年7月的政治局会议中,“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直排在“恢复和扩大需求”之后列第二位,而其在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则上升至首位,并且进一步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魏琪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代化产业体系涉及科技、人才、资金等多种要素的配置,牵一发而动全身,目前不少问题还需要以中长期视角去解决,久久为功。目前把现代化产业体系置于明年重点工作任务的第一位,进一步凸显出了产业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带动和牵引作用。从具体表述中可以看出,2024年将以科技创新为主线,强链补链和新型工业化为抓手,在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进一步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新质生产力”首次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魏琪嘉解释,新质生产力中包含大量前沿性且能够产生颠覆性影响、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新科技。其所对应的是技术密集度更高、发展潜力更大的新兴产业,在技术成熟和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后,新兴产业会表现出明显高于传统产业的研发强度、增加值率和企业投资回报率。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也在于科技创新。”魏琪嘉指出,技术创新不但使包括生产工具在内的劳动资料发生重大改变,而且也会对劳动对象提出新要求,催生新的劳动对象或使既有的劳动对象发生显著变化。这是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变革和生产关系重塑的动力,也是推动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
同时,本次会议再次提到“完善新型举国体制”,这一直是以国家使命和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要求“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强调,科技创新事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经济循环畅通,是有效应对外部遏制打压和不确定不稳定风险的关键。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发挥中国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集中优质资源合理攻关,在高端芯片、重大装备等领域攻克一批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保证产业链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继续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加快基础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工程化攻关,为自主创新产品的应用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包括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等,在政策上要给予更多支持。
“承载关键核心技术的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工业软件等中间品仍然是短板,进口依存度较高。”王一鸣表示,中间品特点是技术含量高、产品迭代快,市场竞争力不仅取决于技术创新,还要有商业可行性。这就要求强化创新过程中的市场需求导向,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高端科技人才,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推动市场、政府、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良性互动,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培育新兴产业要注意政策协调
“新型工业化”的表述在今年也变得更为具体。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关于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不同部署也是尊重了‘先立后破’的产业演进逻辑,让新旧动能转换更加平稳。”魏琪嘉表示,目前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作为着力重点,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在新领域新赛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也能够进一步维持我国多年工业化进程中积累的产业优势,有助于保障当前宏观经济整体稳定。
12月13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行的2023-2024中国经济年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高东升表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下一步还将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推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持续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不过,目前的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压力与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以光伏为例,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十个月,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同比增长144.78%。但业内不少企业已经公开表示,产能过剩带来的“内卷”直接影响了行业整体的健康发展。工信部此前也召开了光伏产业链座谈会,工信部有关负责人随后公开表示,当前中国光伏行业确实存在一定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风险,但总体属于行业发展正常范围。
魏琪嘉指出,对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要辩证地看待。当前部分产业的市场需求还处于缓慢恢复的阶段,一定程度上会推动产能过剩,之后会随着国内外经济的修复而逐渐消化。但还有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是由于前期盲目发展,叠加行业周期不同带来的阶段性震荡,在一定阶段可能出现结构性过剩现象。但这也是行业经营和市场竞争的正常现象,适当的供大于求才能引导企业合理竞争,随着竞争程度提高,落后产能会逐渐退出。
“不过,目前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涌现,也要吸取当前部分产业的发展经验和教训。”魏琪嘉提醒,从目前的会议内容上看,后续产业政策也会朝着更加精准化的方向去施策,引导产业合理规划布局,更加注重财政、货币、就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避免政策的“一刀切”问题出现。
此外,本次会议还首次提到“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传统的财政资金很难适配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诉求,而创业投资、股权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能够为相关企业提供稳定的长期资金,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罗志恒认为,明年对于创业投资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一方面,在投资范围、投资策略、杠杆适用、存续期限等方面给予更多宽限;另一方面,在投资退出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例如支持其在私募股权二级市场流转、开展份额转让,强化其转让过程中的税收保障等。
(作者:缴翼飞 编辑:张铭心)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