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12月21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前海总规”)全文对外正式发布,诞生已有13年的前海合作区,迎来了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产业规划等内容的全面更新。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前海总规”赋予前海“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的新定位,要求坚持依托香港、服务香港,加快推进规则机制一体化衔接、基础设施一体化联通、民生领域一体化融通,为香港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展空间。
如何理解这一新定位?未来应重点在深港互联互通的哪些领域进行突破?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大湾区在这方面有何优势?前海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围绕这些问题,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对话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
肖耿认为,香港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个离岸自由港,深港的深度合作有利于离岸、在岸市场优势叠加,使内循环和外循环紧密衔接,而前海在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肖耿进一步建议,大湾区企业可探索“双总部”机制创新。在香港注册的离岸企业可在深圳(前海)设立其跨境营运第二总部;在深圳注册的在岸企业可以在香港(如北部都会区)设立跨境营运第二总部。
“前海总规”提到,探索香港参与前海发展新模式,支持香港有关部门和企业参与前海重大项目的建设运营,正是为“双总部”提供基础。加之数字化监管的实现,深港“双总部”机制的实现条件已逐渐成熟。
(肖耿/受访者供图)
从深港“二选一”到“1+1>2”
南方财经:“前海总规”赋予了前海“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的全新战略定位,如何理解这一定位?
肖耿:香港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个离岸自由港。深港如果可以深度合作,就能将优势叠加,让内循环和外循环紧密衔接,而前海在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十几年来,前海始终以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为目标。硬件方面,前海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做了很多努力,包括从原来不到15平方公里“扩容”到120平方公里,为深港合作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软件方面,很多投资者的资金运作在香港,企业实体在内地。如何让企业既享受香港的环境优势,又可以利用内地的资源?前海做了很多探索,希望把“二选一”变为“1+1>2”。比如,香港的风投创投机构到前海来,它是离岸的资金,要允许境内和境外的基金相互能进能出。
而在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生活环境方面,前海也不断探索。比如内地人在香港买了保险,回到内地如何获得服务?香港人开车到深圳,不能使用香港的车险怎么办?这次总规就支持内地和香港保险机构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合作开展养老险、机动车辆险等跨境保险业务。
整体来看,前海不断学习香港,打造更开放、更国际化、更市场化的环境。但它仍属于在岸体系,还未真正将香港的制度优势引进、嵌入到前海。
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信号看,我国的改革开放会继续加速。对前海而言,未来要更加解放思想,把内循环和外循环衔接起来,更大胆、更系统地把香港和深圳的优势叠加,做到互联互通。
南方财经:“前海总规”首次提出了14项可量化的指标目标,涉及深港合作、改革开放、现代服务业发展三方面,但没有GDP指标。这样安排有何考量?
肖耿:这些指标代表的是一个方向和态度,前海很希望将深港合作、改革开放、现代服务业等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实现这些指标,不光取决于前海,还取决于香港,以及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等各方面因素。
制度创新成果是可以复制的,其产生的影响难以用GDP衡量。这些指标主要是看前海在未来深圳和香港的发展中,是不是能以制度创新试验,真正解决一些痛点问题,并更好地复制推广。
深港“双总部”的实现条件已成熟
南方财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粤港澳大湾区在这方面有哪些优势?前海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肖耿:国家给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和重要使命,是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而90%的科技创新可能都走向失败,如何去应对失败的风险?这就特别需要金融市场,让全球“聪明”的资金来帮助分担风险。香港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而前海在金融互联互通上也有很多突破。
科技创新还需要吸引全世界的顶尖人才。优质人才往往有很多选择,所以要营造一个人才愿意来的营商环境、生活环境。香港有这个环境,吸引了全世界最顶尖的人才,但多集中在金融行业,因为没有足够的产业空间去容纳产业方面的人才。
“双总部”不是一个新概念,一些央企、地方国企和民企都在香港设有中资机构,中资机构和内地的总部就是“双总部”的关系。但这种“双总部”是隔离开的,有离岸和在岸体系、有外汇管制。对企业而言,虽然股东是一样的,但两个总部之间很难实现人员、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配置,制约了企业真正走向国际。
我们调研过香港科学园,商汤科技等很多企业的运作都在内地,总部在香港。但因没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双总部”机制,他们的运营成本比较高。
南方财经:“双总部”的设想,在深港两地实现的条件是否已经成熟?
肖耿:最近来看,“双总部”的条件慢慢成熟了。香港特区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提出,香港要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全世界的优质企业到香港注册。深圳也在建总部基地,不过更侧重大的实体企业。
“双总部”机制的重点在于,要把两个总部连接起来,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如果是离岸企业需要向国际市场发展,它的总部应该设在香港,第二总部设在深圳,尤其是前海。第二总部的运作基本遵照香港的标准、监管和法律,这将大大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
这次“前海总规”提到,探索香港参与前海发展新模式,支持香港有关部门和企业参与前海重大项目的建设运营,正是为“双总部”提供基础。
港方在北部都会区的建设上提出“双城三圈”,其中一“圈”就在前海对面,双方在基础设施、制度创新方面也提出了很多设想,未来甚至可以让前海和香港共同开发北部都会区的一部分。届时,香港的金融机构、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可以在前海设第二总部,前海的一些机构也可以在北部都会区设分支。
“双总部”现在可以做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数字化监管的实现。监管看的是市场主体是谁、了解市场主体的行为,而不是交易发生在什么地点。随着监管走向数字化,“双总部”的报表一合并,就反映了企业的基本状况。
(作者:陈思琦 编辑:孙超逸)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