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助推深港深度融合,前海将发生“化学反应”

前海观察陈思琦 2023-12-25 15:4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从原来的深港‘合作’变为‘融合’,措辞的改变不仅说明前海在深港合作方面的战略定位大大提升,更标志着整个‘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新阶段。”

12月21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前海总规》)全文正式公布,诞生已有13年的前海合作区,迎来了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产业规划等内容的全面更新。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香港北部都会区咨询委员会委员方舟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前海总规》赋予前海“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的新定位,标志着深港从港资、港人跨境流动的物理层面的合作,迈入了“两制”优势叠加、融合的“化学反应式”的合作,这对“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意义重大。

从深港产业结构上看,方舟认为,香港金融、法律、财会等高端服务业在本地提供的就业机会增长有限,而前海背靠深圳和整个大湾区,叠加“扩区”优势,高端服务业市场广阔,将大大帮助香港缓解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然而,服务业对要素流动的要求比制造业更高。深港要实现“深度融合”,重点和难点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套法律和制度体系的背景下,推进与港澳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打通两地人、财、物、数等要素便捷流动的堵点。

方舟认为,下一步前海应发力“七通”——人员往来通、商品通、资金通、信息通、数据通、药械通、车辆通,大胆探索深港共同开发、共同管理、共同分享的治理模式。香港高端服务业更顺畅地“北上”,也将助推大湾区制造业发展能级的提升。

(方舟/受访者供图)

深港“深度融合”将产生化学反应

南方财经:《前海总规》赋予前海“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的新定位。深港从“合作”“协作”到此次的“深度融合”,措辞的改变传递了什么信号?

方舟:从原来的深港“合作”变为“融合”,措辞的改变不仅对前海有重大意义,说明前海在深港合作方面的战略定位大大提升,更是标志着整个“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过去我们讲深港“合作”,很多时候只是物理移动意义上的合作,包括港资、港企来深圳投资,港人来深圳买东西等,侧重人、物的跨境流动。

现在讲“融合”,就是要将前海打造成“两制”融合的试验区,让“两制”的优势在一个特定区域叠加、融合,使深港从物理移动的合作变为化学反应式的合作,达到“1+1>2”的效果。

多年来,深港在融合方面不断探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一方面,前海“扩区”之后功能更加丰富;另一方面,香港不断推进北部都会区的规划建设,主动对接国家发展大局。在此背景下,前海已经有条件成为探索深港融合发展新模式的一个试验区。

南方财经:深港要实现“深度融合”,一项重点和难点是与港澳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目前,深港“软联通”方面还有哪些堵点?未来深化对接的方向是什么?

方舟:不止前海,整个大湾区发展最大的特点和难点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个法律体系。在要素的便利流动和规则对接方面,确实还存在很多堵点。

未来的方向,我概括为七个“通”。

一是人员往来“通”。最开始,深港之间是“两地两检”,后来深圳湾口岸成为全国第一个“一地两检”口岸(注:指在两个国家或地区的边境口岸,在同一处地点完成两地的出境与入境检查、检疫手续)。规划中的前海口岸,未来可探索升级版的“一地两检”,合作查验、一次放行。

二是商品“通”。内地和香港的商品质检标准不同,香港对接了欧美的质检标准,很多可以在海外销售的商品,由于没有内地质检资格,不能在内地销售,也就是内循环和外循环没有打通。前海可以探索白名单制度,白名单上的一些已符合香港质检标准的产品,允许在特定区域销售。

三是资金“通”。虽然过去已经有股票市场“深港通”等试点,但在其他很多环节,内地对资本的进出还是有一定限制。尤其前海和香港都想在创新科技方面加强合作,但香港创投资本“北上”、内地创投资本“南下”都存在不少障碍。前海可在探索深港私募通的基础上,再设一个“创投通”试点,通过特定管道,在可监控下实现创投资金流动。

四是信息“通”。出于对国家信息安全的考量,内地对互联网有专门的监管规定。前海可以探索在港人集中的区域或机构,对符合资格的人,在保证国家安全的情况下做一些信息“通”的特殊安排。

五是数据“通”。前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到,要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的问题。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一个独立的、重要的生产要素,前海可以与香港开展试点,让数据在安全、脱敏的情况下,实现一定的跨境流动和利用。

六是药械“通”。深港两地的药物、医疗器械审批机制不同,香港的很多处方药在内地不能使用。深圳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等已经有“港澳药械通”试点。未来,功能更加丰富的“大前海”也可能囊括医疗器械相关产业,可以与香港探索更多互联互通安排。

七是车辆“通”。目前已经有“港车北上”“粤车南下”的实践或探讨。因深港两地道路环境不同,不可能全面开放,未来在深圳湾口岸等与前海连接的口岸,可以探索给前海的港资机构优先提供白名单安排,得到特殊许可的香港单牌车允许跨境行驶。

南方财经:《前海总规》提出探索香港参与前海发展新模式,健全深港各层级合作机制。为实现上述七个“通”,在深港合作机制上你有什么建议?

方舟:七个“通”的许多事权都在中央各个部委,需要前海与香港共同努力,一项一项取得突破。

在治理机制上,珠海和澳门在横琴合作区的建设中,有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体制。前海也可以借鉴珠澳经验,在一些相对完整、尚未完全开发的区域,比如海洋新城,探索深港共同开发、共同管理、共同分享的新模式。

以服务业“北上”破解香港就业结构性矛盾

南方财经:《前海总规》提出建设高端创新人才基地、打造港澳居民新家园。香港失业率持续走低的当下,港人来前海发展有何动力?

方舟:香港宏观统计的失业率很低,但长期面临“有工没人做,有人没工作”的结构性矛盾。

香港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占比超过93%。加上5%~6%的建筑业,制造业只有1%。服务业又分为两大块,一是以金融和专业服务业为主的行业,这是香港最有竞争力的、高增值的行业,但其创造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

比如,2020年金融业占香港GDP比重达到23.4%,超过贸易物流成为第一大产业,但金融业的就业人口不到香港总就业人口的8%。会计、律师、医师等职业都是相似的性质,给年轻人新增的就业机会较少。

另一块就是吸纳了香港大量就业人口的消费性服务业,比如零售、餐饮、旅游、酒店等,其劳动密集型的性质决定了高端的管理岗位较少,大部分是中低收入岗位。

前海专注发展现代服务业,且主要是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恰恰可以为港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帮助香港解决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深港的现代服务业面临两地规则规制不一致的问题,所以前海在多领域开展试点,比如允许香港、澳门律师事务所与内地律师事务所联营。未来,前海应做到进一步率先开放,使香港专业人士能够分享内地市场的成长。

南方财经:香港发力创新科技,为深圳提供了哪些机遇?作为深港合作的两大核心引擎,前海、河套在支持北部都会区建设方面,各自发挥什么作用?

方舟:前海主攻金融和现代服务业,产业方向非常明确。“扩区”后的前海业态更丰富,与香港的优势产业有了更多合作空间。河套基于“一区两园”的特殊制度设计,指向的是深港两地科技产业的互动。

前海、河套的互补性很强,空间布局上对接了北部都会区两个很重要的部分。河套与香港新田科技城配合,形成一处科技聚集的产业带;前海方面,北部都会区西部规划了“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尤其是流浮山、洪水桥商务区一带,与前海只隔着一道深圳湾大桥,非常便于两地联动。加之珠江口“黄金内湾”的概念,这一块就能形成“黄金内湾”东南角的拼图。

“两业”将在前海协同互促

南方财经:《前海总规》首次提出了深港合作、改革开放、现代服务业发展三方面14项具体的指标目标,但没有GDP指标。指标的选取和制定,背后可能有哪些考量?

方舟:前海作为“特区中的特区”,追求的目标不再是简单的经济总量增长,更应该放在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以及为了对外开放而需实现的制度突破和创新。

这次前海总规也提出了新增制度创新全国复制推广数、新增制度型开放典型案例等指标。前海叠加了自贸区、深港合作区等定位,过去13年在制度创新方面已经是标杆,给全国提供了很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未来,前海的制度创新应该走向系统化,不局限于行政审批机制某些环节、一个个“点”上的创新,而是构成更全面的、体系性的创新,由此将前海打造成“两制”融合的试验区。

南方财经:在大湾区“制造业当家”的背景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增长点的前海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方舟:前海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系非常密切,会增加制造业的附加值,比如金融业赋能实体经济、信息产业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不需要把它们割裂来看。

另一方面,制造业升级、规模做大以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也会相应更大,二者是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

(作者:陈思琦 编辑:孙超逸)

陈思琦

记者

立足深圳,关注科创、区域产业、教育等话题,欢迎交流。VX:sukichen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