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的2023 | 造车新势力江湖重构,这三家新势力倒在决赛前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宋豆豆 报道
2023年汽车业以一场史无前例的价格战拉开帷幕,稳定运行多年的汽车行业规律被不断颠覆,竞争激烈度加大的情况下,新一轮淘汰潮风起云涌。
其中,诞生于2015年前后的中国造车新势力们随着时间推移走向分化,有的完成规模交付甚至实现连续季度盈利,有的则慢慢淡出视野查无此“企”。
曾经拥挤的新能源造车赛道,如今有量产车销售的仅剩下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零跑汽车、哪吒汽车,但表现不一。随着淘汰赛愈演愈烈,人去楼空关店停产的威马汽车、欠薪的爱驰汽车、被冻结资产的天际汽车等倒在了决赛前夜。
前有传统车企“创二代”围攻,后有“华小魅”的追击,对于新势力而言,突围难度进一步加大,除理想汽车外,深陷亏损泥潭、依赖资本市场“续命”的新势力们面临着生存“红线”,进入残酷的“末位淘汰赛”。
“蔚小理”分道扬镳,第二梯队分化加剧
一方面,“蔚小理”已不再是此前齐头并进的局面,呈现冷热不均,加速分化的态势。在当下新势力阵营中提前完成30万辆销量目标的理想汽车成功摘得造车新势力2023年销冠,也是唯一完成2023年年销目标的造车新势力,并连续四个季度实现盈利。面向2024年,理想汽车更是制定了“挑战年销量80万辆、月销量10万辆”的目标。
蔚来、小鹏2023年全年销量不及理想的一半,且深陷亏损泥潭。危机之下的蔚来和小鹏都渴望触底反弹,而活下来的首要前提都是规模,前者历经换代阵痛期,渴望卖出更多的车,维持稳定的现金流。同时,2023年11月蔚来罕见裁员,减少10%的岗位,并合并重复建设的部门与岗位,取消低效岗位,推迟和削减3年内不能提升公司财务表现的项目投入。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透露,2024年蔚来品牌将不会推出全新车型,NIO Day展出的旗舰产品ET9或将在2025年才正式推向市场,现有的NT2平台产品仅会推出小改款产品。尽管没有全新产品推出,但蔚来明年将致力于将销能转化为销量。李斌表示,2023年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在2月就开始增强销能,导致6~7月时有很多订单因为没有及时跟进而流失。
后者也将降本、下沉和效率提上日程,历时一年多的组织架构“断崖式改革”,小鹏汽车引入前长城汽车总经理王凤英,出任总裁,全方位整合营销渠道,在小鹏G6上打了翻身仗,G6上市后,小鹏销量逐渐回暖。
“2023年对我来说是一个涅槃之年。”何小鹏在接受数字经济学者刘兴亮采访时表示,“打个比喻,我们正在从一个残酷竞争的死人堆里面往外走,我觉得现在越走越快,是我非常开心的一个阶段。”
2024年第一天,小鹏率先开“卷”,首款MPV X9上市,造型介于传统MPV和SUV之间,起售价拉高至36万元,是小鹏现有产品序列中卖得最贵的一款车。
另一方面,第二梯队也开始出现分化。随着销量规模提升以及定位较高的C系列车型开始成为主销产品,零跑汽车的单车平均售价得以提高,直接改善了零跑的盈利能力,2023年第三季度零跑汽车毛利率首次转正,牵手Stellantis也让零跑汽车有了更多的资金留在牌桌上。
曾是2022年造车新势力销冠的哪吒汽车在2023年销量走低,12月交付量出现断崖式下滑,已连续五个月垫底,也是2023年新势力销量前五中唯一出现同比下滑的车企。
对此,哪吒汽车联合创始人、CEO张勇发表公开检讨,并提出了哪吒汽车2023年做得不好的几大原因:“新老产品切换时没有衔接好,节奏乱;新产品上市定价过高,去年下半年虽然调整到位了,但已丧失了先机;亏损的产品线大幅度调低了产量;传播方式老旧;营销总部集权又管理力度软弱。”
同时他也解释了去年12月产量减少的原因,称主要是为了哪吒AYA的CKD(全散件组装)出口和给新产品哪吒L上市做准备。为改善销量颓势局面,2024年哪吒汽车将严抓营销,调整现有产品线和升级渠道。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智能汽车的重要特征,智能驾驶正在成为新车竞争的又一卖点,2023年以来多家车企在城市NOA(Navigate on Autopilot)上展开军备竞赛,开卷智能驾驶新战场,不依赖高精地图的智驾成为一大亮点。
智能驾驶是小鹏汽车的王牌,也是其严防死守的技术壁垒。小鹏汽车计划2023年底在50个城市实现无图的城市NGP功能,最新数据显示,小鹏XNGP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城市智驾能力在已全量发布的52座城市基础上,新增覆盖191座城市,总覆盖城市数量达到243城、1月2日起正式生效。
不仅如此,目前智驾领域竞争激烈,拥有技术底蕴的华为和百度分别将问界和极越的智能驾驶打造成技术优势,华为表示不依赖高精地图的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将于年底覆盖全国范围,远高于此前制定的45城计划。
而理想也在加紧调动一切资源补齐智驾短板。2023年国庆前夕,理想汽车被曝出召开秋季战略会,聚焦讨论公司未来5-10年的战略方向,其中智能驾驶业务被高度重视,理想汽车CEO李想反思道,公司此前对智驾的重视度不够,应该提前半年全力投入,而不是2023年年初才开始。
2023年11月,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和何小鹏的互不点名但又火药味十足的“互怼”以及第三方平台夜间AEB突发测试,将AEB这一长期隐藏在幕后的技术推至台前,也凸显着新能源汽车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国内头部厂商在智能驾驶方案方面的竞争加速升级,也让智驾的地位和重要性再次被重估。
尾部造车新势力淘汰赛加剧
“2024年—2026年,车市仍然会继续内卷,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企业会脱颖而出,有的企业会消沉甚至消失,但从当下这个节点来看,没有一家车企可以说自己能够从淘汰赛中获胜。”有车企内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不过,2023年便有三家曾一度声名鹊起的造车新势力倒在了决赛前夜。
近日天眼查显示,天际汽车新增5条股权冻结信息,冻结股权数额总计2.4亿余元。早在去年12月初,天际汽车已新增四则股权冻结信息,冻结股权总数额为8.38亿元,冻结期限自2023年12月4日至2026年12月3日。
事实上,2023年3月天际汽车资金链紧张的问题已走向台前。3月底,天际汽车宣布,受公司资金情况和生产与销售计划影响,自2023年4月1日起,公司部分岗位实行停产、停工政策。 彼时天际汽车曾被曝出正在推进新一轮融资,但数月后资金未到账,也因拖欠供应商款项遭到起诉。
创立于2015年的天际汽车,前身是乐视旗下的电咖汽车品牌,在湖南长沙、浙江绍兴和广西南宁建有工厂,规划总产能达22万辆。天际汽车曾先后获得8次融资,累计融资额度115亿元。
相较其在产能上的巨大投入,天际汽车在一众造车新势力中的存在感并不强,产品层面仅向市场推出ME7和ME5两款车型。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2022年,天际汽车分别实现销量1778辆、5321辆,2023年前5个月累计销量也只有437辆,月均销量不足百辆。
处在倒闭或破产边缘的不仅仅是天际汽车。2023年经营困难、员工居家办公、延发工资、拖欠社保和公积金等负面“缠身”爱驰汽车。有员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2022年底开始爱驰暂停了招聘,陆续有人离职,并暂停支付供应商货款,2023年3月开始已连续4个月未能正常发放员工工资、社保及公积金,其位于上饶的工厂、上海办公室已处于停产停工状态。
故事迎来终章,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2023年12月,爱驰汽车有限公司因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和解协议,被上饶县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并被限制高消费。目前,爱驰汽车上海公司已经被申请破产审查。
除了爱驰、天际之外,2023年2月,曾被认为是“造车新势力四小龙”之一的威马汽车在宣布通过反向收购(RTO)上市消息不到一个月,频繁被曝出工厂停产、停薪留职、拖欠供应商货款、渠道缩减、经销商闭店、零部件断供、售后停滞等负面消息。9月威马宣布自愿终止与港股上市公司Apollo出行在港交所的RTO进程仅仅一天后,牵手美股上市公司开心汽车,但开心汽车并不乐观的处境以及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的行踪成谜让合作蒙上了不确定性。
威马汽车传出了新的进展。1月3日,威马汽车称,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于2023年10月7日受理了威马集团的预重整申请。预重整期间,威马集团已完成审计评估、债权申报、资产核查等工作,并与多个意向投资人接洽取得初步成果。
有鉴于此,威马集团于2023年12月13日向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正式提交了预重整转重整的申请。2023年12月29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2024年1月2日《民事裁定书》送达威马集团。
破产重整申请的获批,也意味着深陷工厂停产、工人讨薪、销售渠道及售后停摆等众多危机的威马汽车,又迎来了新转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新势力阵营中,目前尚未有任何一家爆雷的车企可以通过破产重整进而起死回生,威马自救之路能否如愿有待时间验证。
尾部品牌生死存亡背后,是业界对当前中国车市已进入激烈淘汰赛的一致认同。
“从行业来说,造车新势力二线梯队中想走出两个都非常困难,头部企业三五年内可能也会淘汰一两个。电动车给造车新势力们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份额不会太大,越到最后生存空间越小。”有业内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强调。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认为,未来三年内中国市场或有70%的品牌面临“关停并转”;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也指出,中国汽车市场未来可能只剩下5个玩家;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直言“汽车行业已进入淘汰赛阶段,未来3至5年将发生大变革,对于企业而言,核心技术、好的战略方向、快速决策机制是制胜关键。”
有车企高管认为,当前的竞争阶段已经不再是依靠一两个爆款车就可以活下去,企业需要持续的现金流和可用于市场竞争的现金储备,拼的是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质量、规模、体系能力等。
“按照产业经济理论和行业发展规律,产业集中度通常不低于50%,汽车企业存活10家左右,这套理论在智能电动时代能否适应未来的汽车行业?不一定,也许适应、也许不适应,也不能用别的行业发展的情况来去套汽车,不能盲目下结论。”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于行业存活几家企业,不能盲目下结论,但“内卷”两三年后可能会出现世界级的中国本土汽车公司。
(作者:宋豆豆 编辑:张明艳)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